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送吴筱轩军门序
张裕钊
光绪六年,国家以索取伊犁地,再遣使至俄罗斯。议未决,于是征调劲旅,分布诸边为备,命宿将统之。而山东登、莱、青诸郡,三面阻海,其燕台尤当番舶往来要隘。有诏命山东巡抚周公督办山东军务,而以浙江提督吴公副焉。
吴公于时方留防江南,且行,谓裕钊:“吾实驽下,不任是。又始至,人与地不相习,吾之心实惴惴焉。吾早夜以思,尽吾力之所能为,其济若否,则听之。吾以诚自处,而以谦处人,劳则居先,而功则居后,若是义免乎?”
裕钊曰:“大哉乎!以实心任事,事无大必济,能下人者,众附顺功集焉。公诚率是言而允蹈之,奉以终始,宁惟山东,虽以济天下可也。天下之患,莫大乎任事者好为虚伪,而士大夫喜以智能名位相矜。自夷务兴,内自京师,外至沿海之地,纷纷藉藉,译语言文字,制火器,修轮舟,筑炮垒,历十有余年,糜帑金数千万,一旦有事,责其效,而茫如捕风。不实之痼,至于如此。海外诸国,结盟约,通互市,帆樯错于江海,中外交际,纠纷错杂,国家宿为怀柔包荒,以示广大,虽元臣上公,忍辱含垢,一务屈己。而公卿将相大臣,彼此之间,上下之际,一语言之违,一酬酢(zuò,朋友间酒食往来)之失,莫肯先下。置国之恤,而以胜为贤,挞于市而谇于室,忘其大耻而修其小忿,何其不心竞(以贤德相胜)者欤?国之所以无疆,外侮之所以日至,其不以此欤?今公之所称,故乃一反是,异乎今之君子者矣。中丞周公,故与裕钊旧也,裕钊夙知之。其执诚与谦,宜亦与公同。二公协恭同德,揖志(同心同德)以辑(治理)东土,裕钊挢首而眄成功之有日。
公行矣!公之往,其驻师必于登州。吾闻登州城闉之上,有蓬莱阁焉,自昔海右雄特胜处也。异日者公与周公大功告成,海隅清晏,裕钊虽老矣,犹思蹇裳往从二公晏集于斯阁,称述今日之言,而券其信,俾倪东海之上,凭槛而举一觞。虽二公,其亦韪裕钊为知言乎?其为乐岂有极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济若否济:成功
B.命宿将统之宿:住下
C.糜帑金数千万糜:消耗,浪费
D.一语言之违违:过失,不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劳则居先,而功则居后
B.人与地不相习
北救赵而西却秦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能下人者,众附顺功集焉
D.异乎今之君子者矣
求人可使报秦者????????????????????????????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勉励吴筱轩军门“实心任事”,与同僚“协恭同德”,保卫国防,以使“海隅清晏”,语重心长,极其恳切。
B.作者对吴筱轩军门“以诚自处,而以谦处人,劳则居先,而功则居后”的处事原则大加赞赏。
C.作者对洋务运动持否定态度,认为“历十有余年,糜帑金数千万,一旦有事,责其效,而茫如捕风”。
D.作者描述了日后成功庆贺的愿景:蹇裳往从二公晏集于蓬莱阁,俾倪东海之上,凭槛而举一觞。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下之患,莫大乎任事者好为虚伪,而士大夫喜以智能名位相矜。(5分)
??????????????????????????????????????????????????????????????????????????????
(2)置国之恤,而以胜为贤,挞于市而谇于室,忘其大耻而修其小忿,何其不心竞者欤?(5分)
???????????????????????????????????????????????????????????????????????????????
2、阅读题 请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①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②之。” (《论语·公冶长》)
注:①“轻”可能是多出的字。②怀:归依。
子曰:“盍各言尔志。”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适合。 ②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达:通行的。
B.①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鲜:很少。 ②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及:达到。
C.①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凡:大凡。 ②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昆:哥哥。
D.①明辨之,笃行之/笃:忠厚。 ②学之弗能,弗措也/措:安置。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攘:窃取 B.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餍:讨厌 C.与其妾讪其良人——讪:讥笑怨骂 D.今夫天下之人牧——人牧:统治百姓的国君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东坡画兰,常带荆棘,见君子能容小人也。吾谓荆棘不当尽以小人目之,如国之爪牙,王之虎臣,自不可废。兰在深山,已无尘嚣之扰,而鼠将食之,鹿将啃之,豕将拱之,熊、虎、豺、麛、兔、狐之属将啮之。又有樵人将拔之割之。若得棘刺为之护撼,其害斯远矣。秦筑长城,秦之棘篱也。汉有韩、彭、英①,汉之棘卫也;三人既诛,汉高过沛,遂有“安得猛士守四方”之慨。然则棘刺之设,安可少哉!予画此幅,山上山下皆兰棘相参;而兰得十之六,棘亦居十之四。画毕而叹,盖不胜幽并十六州之痛②,南北宋之悲耳③!以无棘刺之故也。 (郑燮《题丛兰棘刺图》 【注】①[韩、彭、英]即辅助刘邦建立汉朝的三员大将韩信、彭越、英布。②[幽并十六州之痛]幽、并指今河北、山西北部地区。五代时,后晋石敬堂把幽并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换取契丹对自己称帝的支持,自称“儿皇帝”。 ③[南北宋之悲]指北宋被金灭亡、南宋又被元灭亡的事。 2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出自苏轼的《??????》。(1分) 23.苏轼作画,常以“兰”喻_________,以“棘”喻_________。(2分) 24.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小人看来,“国之爪牙,王之虎臣”就像“荆棘”一样不可除尽。 B.“兰”生长在深山,有了“荆棘”的护卫,就不会受到野兽、樵夫的伤害。 C.汉高祖杀了韩、彭、英等良将,才会发出“安得猛士守四方”的感叹。 D.国家如果没有坚强的守卫,就会有“幽并十六州之痛”和“南北宋之悲”。 25.本文列举秦汉与五代两宋的史实,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26.作者画《丛兰棘刺图》,题材与苏轼相同,意图却不同。请比较两人的创作意图,并作评价。(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