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3-02 20:29:4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蒲公英情人
[美]欧?亨利
和舒伦堡家庭餐馆达成的协议,是萨拉单枪匹马闯世界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这家餐馆紧挨着她租住的老式红砖房子。一天晚上,在餐馆用过晚饭以后,她顺手拿走了放在餐桌上的菜单。菜单上的字迹潦草的几乎无法辨认。第二天,萨拉给舒伦堡看了一张漂亮的打印菜单。菜名在右边排列得整整齐齐。老舒伦堡十分高兴。在萨拉离开之前,他欣然与她签订了协议:她负责餐馆里21张餐桌的菜单打印。早餐、中餐、晚餐各一份,菜单每日更新。作为回报,舒伦堡将把一日三餐送到萨拉的房间里。这个协议,双方都感到非常满意。现在在舒伦堡家庭餐馆用餐的人可以知道他们吃到嘴里的东西到底是何物了。而在这个阴冷的冬日里萨拉也有了食物得以果腹,对她而言这是眼下最要紧的事了。
尽管春天的月份来到了,那还不是春天。春天总是在该来的时候才来。街上一月份的积雪还冻得硬梆梆的
一天下午,萨拉在房间里冻得直打哆嗦。除了打印餐馆的餐单之外,她无事可做。萨拉从摇椅里站起来,看窗外,已经是春天了。
事情还要从去年夏天说起,在萨拉到乡下去的时候,她坠入了爱河。在阳光农场逗留的两个星期里,她爱上了老富兰克林的儿子沃尔特。他们相偎而坐,他为她编蒲公英花环,他赞美说金黄色的花朵和她深棕色的头发是多么的相称啊。她害羞的把花环留在地上,跑回屋里,一路上不停地摆弄着手里的草帽。他们打算在春天结婚——“就在嗅到春天的第一丝气息时。”沃尔特是这样说的。然后萨拉回到城里,继续敲她的键盘。
一阵敲门声把萨拉从过去的幸福时光拉回到了现实里,一名侍者带来了第二天的菜单清单。萨拉在打字机前坐下。她是一个熟练的打字员,大概只要一个半小时,21张卡片就能准备妥当。萨拉的手指在键盘上灵巧地弹跳着,就像小虫在夏日的浅溪上翩翩起舞。她依次而下,细致地让不同长短的菜名在卡片上各就其位。就在她快要打到水果一栏的时候,萨拉突然冲着菜单哭了起来,眼泪从她充满绝望的心底深处涌了出来,盈满了眼眶。她已经有两个星期没有收到沃尔特的来信了。菜单上的下一道菜是蒲公英,——蒲公英和什么蛋?去它的什么蛋——蒲公英。沃尔特用金灿灿的蒲公英编织花冠,给他钟爱的女王,他未来的妻。
过了一会儿,萨拉强忍住了眼泪。卡片必须得打完。恍恍惚惚中她朝键盘伸出手。她的心思完全不在这上面,她满脑子里想的全是她在乡下的爱人。7点钟的时候,侍者送来了晚饭,顺道取走了菜单。7点半的时候,就到了萨拉读书的时间。她拿出书,把脚搁在箱子上,读了起来。门上响起了铃声,房东太太去开门。萨拉把书扔到一旁,竖起耳朵听着。楼下的大厅传来了一阵嘈杂声,萨拉跳了起来,夺门而出,书落在了地板上。
你一定猜着了吧!当她冲到楼梯口的时候,她爱的小伙子也一步三台阶的冲了上来,一把把她抱在了怀里。
“你为什么不给我写信?哦,为什么?”萨拉哭喊了起来。
“纽约可是个大城市。”沃尔特回答说,“一周前我一来纽约就去你的旧住址找你,发现你早在某个星期四就搬走了。我到处找你,还找了警察。”
“我给你写了信的。”萨拉用力地说道。
“没收到!”
“那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沃尔特笑了,笑得就像春天一样灿烂。
“今天晚上我到隔壁的舒伦堡餐馆吃饭,”他说,”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喜欢吃点时令蔬菜。我的眼睛在打印精美的菜单上找我要的东西,当我看到的时候,我跳了起来,弄翻了椅子,我大声的喊来了店主。他告诉我你住这里。”
“为什么?”
“走到哪儿我都能一眼认出你打的首行大写字母"W",它总是比同行的其他字母稍微偏上一点。”
他从口袋里抽出一张菜单,指着那一行。她认出那正是今天下午她打的第一张菜单,靠右手顶端拐角处还留有她的一滴泪痕。但在本来应该是植物名称的地方,对金色花朵的回忆让她的手指敲了错误的键,两个菜名之间有一段注释:“最亲爱的沃尔特加煮鸡蛋。”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萨拉的恋人沃尔特远在乡下农场,两人约好春天结婚,却意外失去联系,她每天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还得坚持工作,给一家餐厅打印菜单来维持生计。
B.本文用诙谐的语言,轻松的笔调,曲折的情节,表现一对恋人的悲欢离合,寄寓了作者对他们深深的同情。
C.本文的两位主人公即使在最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表现出真诚的爱,正是这种爱让他们重逢。
D.本文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独具匠心的结尾以及让人读后产生“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魅力。
E. 欧?亨利小说轻松的文字背后是内心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本文主旨就在于揭示现实的不合理,表现主人公在残酷的社会中承受的心灵创伤。
小题2:小说中的萨拉具有美好品质,请找出两点并加以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中划线部分关于早春环境的描写有哪些作用?(6分)
小题4:这篇小说以“蒲公英情人”为题,也有人以 “菜单上的春天”为题,两个标题各有所长,请选其中一个标题,结合全文进行赏析。(8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在保护主义由于金融危机而重新抬头之际,美国一名学者11日撰文称,中美几十年来的“贸易战”削弱了美国的制造业能力。他预言在中美21世纪将要发生的军事战争中,美军将由于制造业的削弱而处于劣势。他建议美国重新采取“购买美国货”这样的保护主义策略。
该文于2月11日发表在了美国《田纳西人报》网站上,作者格罗弗-波特曾经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军服役,他后来在田纳西州立大学等美国知名大学任会计学教授。
波特在这篇文章中援引了《田纳西人报》2月份报道中的一句话,“世界正处于另一场贸易战的边缘。”他说,“事实上,几十年来一直存在一场贸易战,而中国是赢家,美国则付出了代价。”
波特说,美国的公司高管们把制造业工作转移到了中国和其它第三世界国家,这导致许多美国人丢掉了工作,从长远来看,这还可能摧毁美国的制造业能力。他预测中国和美国在本世纪必然会发生“另一场军事战争”。而由于制造业的衰落,美军将会在下一场同中国进行的战争中处于严重劣势。”因此,他建议美国总统奥巴马召集美国经济领袖,说服他们重新实行“购买美国货”的贸易保护主义策略。
就此观点,《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美国经济研究室研究员陈宝森。他说,美国并不存在制造业衰落的问题,美国的制造业产值也没有下降。他解释说,美国从事制造业的人数确实有所下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占就业总人数的20%减少了七八个百分点。但是,这是美国对自身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造成的。早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之前,美国就把许多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了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国家和地区。美国自己则从事于高端制造业。中国改革开放后,美国就把这些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了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的中国。“美国制造业根本谈不上衰落。”陈宝森说。
他说,高端制造业仍然牢牢地掌控在美国自己手中,美国的制造业总体产值也并未下降。因而,波特所说的观点根本不成立。另外,实行“购买美国货”这样的贸易保护主义也行不通。美国上世纪30年代实行的保护主义最终对各个参与其中的国家都造成了损害。
——《环球时报》2009年2月16日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重新采取“购买美国货”这样的保护主义策略,会使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B.波特在《田纳西人报》上发表的文章中认为中美在21世纪一定会发生军事战争。
C.波特和陈宝森的观点有很大不同,但他们都认为美国从事制造业的工人数目比以前减少了。
D.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在波特的建议下召集美国经济领袖,说服他们重新实行“购买美国货”的贸易保护主义策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上世纪30年代实行过贸易保护主义,但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
B.现在美国从事制造业的人数只占就业总人数的20%。
C.波特认为,美国把制造业转移到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将摧毁美国的制造业。
D.陈宝森认为,制造业仍然牢牢地掌控在美国自己手中,美国的制造业总体产值也并未下降。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波特曾在军队服役,后来在一些知名大学任会计学教授。
B.美国对自身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导致了美国从事制造业人数下降的结果。
C.波特认为,中美制造业的强弱将决定中美军事战争的胜负。
D.美国把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中国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中国已经改革开放,一是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



3、阅读题  贫困却不潦倒的风度
天 歌
张罗同学聚会时,我们这些混得不错的同学很自觉很有风格地把费用划为三等:混得一般的交300;混得不好的,一分钱都不用出;混得好的,聚会缺多少,补多少,兜底。大家图的就是个乐儿,不想让自家兄弟姐妹为几两银子犯难。
尽管这样,班长还是颇为担心地说:九度能来吗?
是啊,九度是那样好面子的一个人,这些年,先是在有着大好前途的机关里受了牵连下岗,后是爱人查出了淋巴癌,再后来跟人合伙开饭店,饭店没开起来,借来的钱却全让人卷走了。九度这些事都是在校友录上,同学们辗转相传的。九度也来校友录,留言却总是说些好事:姑娘考了第一名(尽管那只是小学二年级的期中考试);妻子终于不用再去化疗了。还有,他给报社提供的新闻线索被采纳了,人家给了50块钱。
有同学提议大家凑些钱帮帮九度,好歹阶级兄弟一场。却不想班长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他说:那家伙说他还想捐点钱出来给谁呢!人家的日子过得好着呢!
同学说:你看九度,日子都过成那样了,还是绷着,还装,死要面子活受罪。
是的,九度上学那会儿就是瘦死不倒架的那种人。按照规定,九度是可以申请贫困贷款的,他却硬撑着不肯,同学中一度流传着他的一句名言:把钱留给更困难的同学吧。并把这句话演变成各种版本:把不及格的机会留给渴望人生完美的同学吧!把失恋的痛苦留给没有痛苦过的漂亮女生吧!
那年冬天,东北那叫嘎嘎冷,连件旧棉衣都没有的九度走路全靠跑。他说:本来在零度边缘,这一跑,温度“噌”地蹿了九度。其实,九度说的是39度,不过冻得嘴一哆嗦,“30”就吞了下去。这话风行了起来,九度就叫了九度,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淹没了他的本名。
聚会那天,九度还真来了。不光来了,还穿得特别利索。一身浅灰色的西装配了一条红格子领带,比好些混得不错的同学收拾得还像成功人士。有同学上去就是一拳,说:你个九度,不装能死啊?咱们哥们儿,谁还笑话你不成?
九度打着哈哈,跑前跑后张罗着。席间,大家喝酒聊天,牢骚怨气差点就把酒店的天花板顶起来:什么股票太没谱了,说套牢就套牢,十几万转眼就打了水漂儿;什么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钢琴说白买就白买,那玩意儿放家里死占地方,又不能当写字台使;什么现在的官场简直就没法混,大领导之间都别扭着,听谁的话站谁的队,有学问着呢!九度笑着给大家布菜、倒酒,一哥们儿喝得有点大,硬着舌头说:九度,你说你点背的,啥啥没赶上,要不咋也弄个副局干干。
我们都拦着那哥们儿不让他哪壶不开提哪壶,如果同学聚会整成富人对穷人的颐指气使就没劲了。没想到九度却端起酒杯,对大家说:“我九度这些年是遇到些事,但是,还好,都扛过来了。我正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呢,今年我闺女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省重点,学费全免。”我的天!我暗叫一声,给儿子找了4个补习老师,结果连市重点的门都没摸着。九度说:“我也重新上岗了,电视台聘我当特约记者,咱也混进新闻界了。还有,我爱人从得癌症到今天已经8年了,也就是说,我们每一天都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九度一口干掉了杯里的酒,不知为什么,刚才那些牢骚满腹或者臭显摆的哥们儿都有点蔫,咋好像自己的日子过得没九度带劲呢?
聚会结束时,班长拿出了账单。账单上,九度的名字下面没有写交钱的金额,而是写着一行字:物品搬放、保管,接送……班长说:九度不肯白白占大家的便宜,他没交钱,一定要以别的方式补偿回来。
还有,他的那身西装是他从前在机关时做的,他的妻子最近很不好……
看着依旧忙忙碌碌送同学的九度,我说:换了我们,谁可以做到像九度那样贫穷却不潦倒,活得生气勃勃的呢?
是的,我们眼里要面子的九度,其实要的是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方式。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生活里的温暖,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在这一点上,九度表现得相当有风度。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毕业后的九度生活境遇不佳,却在校友录上只报喜不报忧,并且拒绝大家的帮助,都是因为他死要面子,这为他后来的转变作了铺垫。
B.一句“把钱留给更困难的同学吧”被同学们演绎出了各种版本,这虽然是在开九度的玩笑,但玩笑中却包含着大家对九度“瘦死不倒架”的敬佩。
C.小说运用倒叙的叙述方式,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主人公九度的形象。
D.小说第二段班长的担心,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E.小说通过塑造九度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活境遇,而是面对生活的态度这一主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的思考。
小题2:小说的主人公九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陈述。(4分)
答:??????????????????????????????????????????????????????????????????????????
小题3:结尾两段,有人说是画蛇添足,有人说其必不可少,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4分)
答:??????????????????????????????????????????????????????????????????????????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童年对一个人来说是永不终结的存在——
3)??正如浪子以离开的方式接近故乡,一个人以他的成长回到童年。当他足够老了,牙掉光了,走路有点踉跄,像孩子那样需要搀扶。这时,他离童年更近了。到了晚年,他与童年相依为命。他倒在自己的童年里——童年变成了一种抚慰,一种个人宗教,一个可以取暖的地方。
4)??与世界文学中那些高龄的大师(如歌德、托尔斯泰)相比,鲁迅活得不够漫长。56岁。他用加速度——一种呕心沥血的存在——透支了自己的晚年。那么他的童年呢?童年对他来说又是什么?
5)??童年是一出生就尝到的五味:醋、盐、黄连、钩藤、糖。是迷宫式的老台门和新台门。是蜜饯、牛痘、万花筒、“射死八斤”漫画、与弟弟们演出的童话剧。是长妈妈的鬼故事,闰土送来的贝壳、羽毛。是安桥头的外婆家,种田,打鱼,酿酒,摇着小船去看社戏。是父亲的病与死,家道的败落……童年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路,一头是儿童乐园,另一头是启蒙学堂。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菜畦、皂荚树、蟋蟀们的歌到孔子牌位、四书五经、先生的摇头晃脑,如同从旷野到书斋,从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是一个人一辈子都无法走完的。
7)??鲁迅没有走完的路,我们装模作样跟着在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百草园早已不是鲁迅描述的样子,增加了一个盆景园,古戏台变成了小卖部。蜡像馆搬进了鲁迅家,一些人物他在小说中写过,更多的人物他从未见过。周作人终于拥有了一间小小的展室。家门口改成了步行街,店铺林立,如同集市,霉干菜和臭豆腐的香味阵阵飘来。三味书屋前的小河里,乌蓬船在为旅游业忙碌……
8)??在本质上,鲁迅是童年和故乡的逃离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有一次,郁达夫告诉他,孙伏园又回绍兴了。鲁迅笑着说:“伏园的回绍兴,实在也很可观。”意思是,绍兴又凭什么值得这样频频回去的。从1912年2月离开家乡,到1936年10月去世,整整24年,鲁迅没有回过绍兴。
9)??他的逃离,是决绝者的硬骨头对思乡病的逃离,是“一个也不放过”的愤怒对宽容的逃离,是战斗的热情(匕首和投枪)对隐喻、寓言和叙述的逃离,是杂文对小说的“逃离”。有时我会想,如果鲁迅少写一点杂文,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小说上,沿着《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开辟的个人传统走下去,他的文学又会是怎样的景观呢?当然,如果有这样的如果,鲁迅就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鲁迅了。“卡夫卡手里没有真理,而只有关于真理的寓言。对于鲁迅来说,情况颇为不同:对手的卑劣凶残使反抗者加倍地感到真理在手。他抓住了他认为的真理或真话,牺牲了叙事因素。”(耿占春:《被喝彩的愤怒》)
10)?2004年5月竣工的鲁迅纪念馆新馆。一个多亿的投资。这是中国给予一位作家的最高礼遇了。纪念馆里有一份鲁迅著作统计表:杂文16本,小说集3本,散文集2本,理论著作2本,书信1400封,译著300万字,日记70万字……共计1000万字。——38.7公斤!这是鲁迅去世时的体重,一个十岁孩子的体重。“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瘦弱,也以为快活。”(《两地书》)他枯槁的遗容是一个苦难民族的纪念碑!一个耗尽了自己的鲁迅,终于以一个孩子的体重(和轻盈),回到故乡,交还童年。
(选自沈苇的《七个绍兴》)
小题1:第四段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内容,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鲁迅“童年生活”的?? (4分)
小题2: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一个人以他的成长回到童年。”这句话包含几层意思???
(2)“我们装模作样跟着在走”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题3:文章开头在全文中处于什么地位?由此展示出一个怎样的行文思路?(5分)
小题4:下面对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6分)
A.本文的笔触是冷峻的、平静的、叙述的,没有漾溢的情感宣泄、抒情式的赞美,但却表达了对一个高贵生命的祭奠和尊敬。
B.随手而引的附注,丰富了文章的文化气息,也补充了表达的内容,增强了散文的“旁证”力量,起到支持作者主张的作用。
C.本文作者一直做着把感性的意思进行抽象化的解释的努力,使语言更具玩味。如:“童年是一出生就尝到的五味:醋、盐、黄连、钩藤、糖。是迷宫式的老台门和新台门。是蜜饯、牛痘、万花筒、“射死八斤”漫画、与弟弟们演出的童话剧”。
D.文中反复多次使用“逃离”一词,寓意丰富和深刻。第八段画线处“逃离”具体所指的意思应该是躲避、回避之意。
E.文章最后从“重量”的比较入手,形成鲜明的对比,形象地突出了鲁迅凝重浓缩的一生和为写作耗尽心血的伟大精神。



5、阅读题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1、画线的短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的感情;试将其改为较长的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段政府镇压学生是“罗网”,是有预谋的,主要理由可以从本段文字中找出三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名句名篇默写..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