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3-02 20:43:3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生命是宇宙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种观点自古有之。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由“特殊”行星的物理环境造化的生命--这里指的是地球上的生命,是由简单的无机物质发展而来,虽说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非常复杂,但生命现象一经开始,就会逐步地向智慧生命阶段发展。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天文学上的一个影子是天体演化理论。美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沙普利说过:“生命是广泛存在的,它是宇宙演化的自然产物。”对这段内容的恰当概括是:

A.在宇宙中,生命的发展是普遍现象。
B.生命是由特定的物理环境造化而成的。
C.生命必然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D.天文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生命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原文共四句话。第一句介绍自古以来人们看待生命的观点。第二句讲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第三句讲天体演化理论的作用。第四句讲生命产生的原因。选项B、C、D大致均由第二句得出,而这句只是举地球生命的例解说第一句。第一句才是全文的观点。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每小题3分)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①亡已。会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贺嗣立,官属皆征入。王继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②。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③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霑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④。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渤海又多劫略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蔆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选自《汉书·循吏传》)
注:①蹇蹇(jiǎn):忠诚正直的意思。②城旦:秦汉时的一种刑罚。③二千石:汉代官级的代称。这里指太守。④乘传(shèng zhuàn):乘驿站的传车。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官属皆征入征:征收
B. 固欲安之也固:原本
C. 遂乃开仓廪假贫民假:借贷
D. 秋冬课收敛课:检查督促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卒以淫乱废
汝殁以六月二日
B. 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 诸持钩田器者皆为良民
乃赏成,献诸抚军
D. 持兵者乃为盗贼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3.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傅相)至于涕泣,蹇蹇亡已
B. (昌邑群臣)皆诛,死者二百余人
C. (劫略相随者)弃其兵弩而持钩
D. (遂)劳来循行
4.下列对原文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龚遂为昌邑王郎中令,在刘贺执政时因多次谏诤规奉其主,才在昌邑王即位被废后免于一死。
B. 龚遂70多岁出任太守,分析渤海盗贼四起之因,并为宣帝出谋划策,深得宣帝的赏识。
C. 龚遂到任就颁布各种命令,撤除捕盗官吏,不追究作乱者,开仓济贫,不久便乱平民安。


参考答案:D. 龚遂纠正当地民风,鼓励农桑,耐心督导,官民都富裕起来,


本题解析:1.征:征召。
2.乃:才。(A以:因为/在? B于:被/在? C诸:众/之于)
3.(遂)??
4.C项“不追究作乱者”的说法无根据;“开仓济贫”应在乱平民安之后。故C为错项。
参考译文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因通晓经术被选为官,官至昌邑王的郎中令,事奉昌邑王刘贺。刘贺举止多不正派,龚遂为人忠厚,刚直坚毅,坚守节操,一方面对昌邑王进行规谏,一方面也批评昌邑王左右大臣,引述经义,陈说祸福,有时甚至到了落泪的地步,十分忠诚正直。不久汉昭帝去世,无子,昌邑王刘贺继皇帝位,其官属也都跟着他征召入朝。昌邑王即位仅二十七天,最终因荒淫昏乱而被废掉了。跟他入朝的那些官吏也因犯有“陷王于恶不道”的罪过,入朝的官吏被处死的,总计有二百多人,只有龚遂和中尉王阳因多次劝谏刘贺而免死,被剃去头发服徭役。
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临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宣帝要选一个能胜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荐了龚遂,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皇帝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宣帝见到后,认为龚遂并非像人们说的那样,不免对他有轻视之感。宣帝问龚遂:“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使我不再忧虑呢?”龚遂回答:“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池塘岸边需弄耍弄罢了。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龚遂又说:“我听说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顺乱绳一样,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才会达到目的。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们对我的工作暂时不要按常规加以限制,一切事要允许我见机行事。”宣帝答应了这一要求,并特别赐给龚遂黄金,还为他增派了驿车。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郡府的官吏们听说新上任的太守已到任了,便派兵迎接,而龚遂让他们都回去,并命令所属的县把专管追捕盗贼的官吏都撤除。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属于盗贼。接着龚遂独自一人乘车来到郡府,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停止了活动。渤海郡中还有一些结伙抢劫的人,听到龚遂的教令后,便自动解散,放下了手里的兵器而拿起了锄头和镰刀。这样偷盗抢劫之事便都平息了,老百姓开始安居乐业。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施安抚管理。
龚遂发现齐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欢从事工商之类的末技,不重视耕种田地。于是他便以身作则,追求俭仆的生活,鼓励老百姓务农,命令每人都种一棵榆树、一百棵薤、五十棵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五只鸡。老百姓有持刀带剑的,龚遂就让他们卖掉,购买耕牛,并说:“为什么不带牛佩犊呢!”于是春夏之季老百姓都要下地劳作,秋冬之季检查督促老百性收获,鼓励人们多积蓄农副产品。(龚遂)还巡视劝勉百姓努力耕作,(自此)渤海郡内,家家有积蓄,官民都富裕起来。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谢瞻,字宣远,一名檐,字通远,陈郡阳夏人,卫将军晦第三兄也。年六岁,能属文,为《紫石英赞》、《果然诗》,当时才士,莫不叹异。初为桓伟安西参军,楚台秘书郎。瞻幼孤,叔母刘抚养有恩纪,兄弟事之,同于至亲。刘弟柳为吴郡,姊俱行,瞻不能违,解职随从,为柳建威长史。
弟晦时为宋台右卫,权遇已重,于彭城还都迎家,宾客辐辏,门巷填咽。时瞻在家,惊骇谓晦曰:“汝名位未多,而人归乃尔。吾家以素退为业,不愿干预时事,交游不过亲朋,而汝遂势倾朝野,此岂门户之福邪?”乃篱隔门庭,曰:“吾不忍见此。”及还彭城,言于高祖曰:“臣本素士,父、祖位不过二千石。弟年始三十,志用近,荣冠台府,位任显密,福过灾生,其应无远。特乞降黜,以保衰门。”前后屡陈。高祖以瞻为吴兴郡,又自陈请,乃为豫章太守。晦或以朝廷密事语瞻,瞻辄向亲旧陈说,以为笑戏,以绝其言。晦遂建佐命之功,任寄隆重,瞻愈忧惧。
永初二年,在郡遇疾,不肯自治,幸于不永。晦闻疾奔往,瞻见之,曰:“汝为国大臣,又总戎重,万里远出,必生疑谤。”时果有诉告晦反者。瞻疾笃还都,高祖以晦禁旅,不得出宿,使瞻居于晋南郡公主婿羊贲故第,在领军府东门。瞻曰:“吾有先人弊庐,何为于此!”临终,遗晦书曰:“吾得启体幸全,归骨山足,亦何所多恨。弟思自勉厉,为国为家。”遂卒,时年三十五。
瞻善于文章,辞采之美,与族叔混、族弟灵运相。灵运父瑛,无才能。为秘书郎,早年而亡。灵运好臧否人物,混患之,欲加裁折,未有方也。谓瞻曰:“非汝莫能。”乃与晦、曜、弘微等共游戏,使瞻与灵运共车;灵运登车,便商较人物,瞻谓之曰:“秘书早亡,谈者亦互有同异。”灵运默然,言论自此衰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姊俱行将:带着
B.而人归乃尔趣:奔赴,奔向
C.志用近凡:平凡
D.与族叔混、族弟灵运相抗:争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明谢瞻“忧患意识”内容的一组是(???)(3分)
①瞻不能违,解职随从???????????②乃篱隔门庭,曰:“吾不忍见此。”
③特乞降黜,以保衰门。?????????④在郡遇疾,不肯自治
⑤万里远出,必生疑谤???????????⑥临终,遗晦书曰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瞻知恩图报。叔母把他们弟兄养大成人,他们对叔母也如同亲生母亲一样,甚至叔母要到吴郡去,谢瞻也辞官跟了过去。
B.谢瞻有先见之明。向高祖要求对自己的弟弟谢晦降职,结果高祖很爽快地答应了他。
C.谢瞻重视手足之情。临终的时候,还写信要求谢晦多加勉励,一心为国为家。
D.谢瞻受人推崇。族叔谢混请谢瞻对族弟谢灵运进行教育,结果谢灵运改变了原来评价别人的毛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晦或以朝廷密事语瞻,瞻辄向亲旧陈说,以为笑戏,以绝其言。(5分)
(2)灵运好臧否人物,混患之,欲加裁折,未有方也。(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对应的原文“瞻善于文章,辞采之美,与族叔混、族弟灵运相抗”,说的是文章,辞采,和“争斗”不搭配。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谢瞻”性格特征是“忧患意识”,①是说谢瞻跟随叔母。④是说谢瞻不肯疗伤。⑥是说谢瞻与谢晦兄弟情深。均看不出忧患意识,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高祖没有爽快地答应,无中生有。事件错误。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1)或——有时候,语——告诉,绝——禁绝(或禁止、杜绝)。(2)臧否——评价人物的好坏,患——担心,裁折——压制(或想抑制),方——办法。
【参考译文】
谢瞻,字宣远,一名谢檐,字通远,是陈郡阳夏人,是卫将军谢晦的三哥。他六岁时,就能写文章,写了《紫石英赞》、《果然诗》,当时有才华的士人,没有人不惊叹他的奇异。他起初担任桓伟安西参军,楚台秘书郎。他从小失去父母,婶婶刘氏抚养他很有恩情,谢瞻兄弟侍奉婶娘,如同对待亲生母亲。刘氏的弟弟刘柳调任吴郡太守,带着姐姐一同赴任,谢瞻不能违背他们的意愿,便辞去职务随同前往,在刘柳手下任柳建威长史。
谢瞻的弟弟谢晦当时任宋台右卫,权势显赫,恩遇宠厚。谢晦从彭城回到京城接取家眷,一时宾客车马聚集,填塞门巷。此时谢瞻正在家中,(见到这种情景)很是惊骇,他对谢晦说:“你的名位不高,而士人归依奔向你竟到了这种地步。我们家以清淡谦退为家风,不愿干涉政事,结交的人不过是亲戚朋友,而你现在竟然势倾朝野,这难道是家门之福吗?”谢瞻于是用竹篱隔开门院,说:“我不愿意见到这种场面。”等他回到彭城,就向高祖说:“我本来是寒素之士,父亲、祖父的官位也都是没有超过二千石的职位。弟弟年纪刚刚三十岁,志行浅薄,能力平庸,但在台府荣显居于首位,职任清显重要,福气失去灾祸来临,恐怕应该不远。我特地请求你把他降职贬官,来保住我们这衰微的家门。”前前后后屡次向高祖陈请。高祖命谢瞻任吴兴郡太守,谢瞻又亲自陈情请求辞退,于是改任豫章太守。谢晦有时候把朝廷隐秘之事告诉谢瞻,谢瞻总是向亲人朋友叙说,把那些话当成戏言,来禁绝(或禁止、杜绝)他的言论。谢晦终建辅佐帝王创立帝业的功劳,被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谢瞻更加担忧害怕了。
永初二年,谢瞻在豫章郡患病,不肯医治,希望就此死去。谢晦听到他生病的消息急忙赶去,谢瞻见到他,对他说:“你是国家大臣,又掌管军机大事,老远地到我这里来,一定会招致怀疑,产生流言。”当时果然有人禀告谢晦反叛。谢瞻病重,回到京城。高祖因为谢晦掌管禁军,不可出宫住宿,就叫谢瞻住在晋南郡公主夫婿羊贲的旧宅,地点在领军府东门。谢瞻说:“我有祖先留下的旧房子,为什么住在这里!”谢瞻临终的时候,留下遗书给谢晦说:“我能够善终,侥幸保全,归埋家乡,葬于山麓,哪里还有什么更多的遗憾呢?弟弟你要勉励自己,既为家,也为国。”于是死去,死时三十五岁。
谢瞻善于写文章,辞采之美,可以与族叔谢混、族弟谢灵运相匹敌。谢灵运父亲谢瑛,没有才能。做过秘书郎,早年就死了。谢灵运喜欢评价人物的好坏,谢混很担心这件事,想对他加以压制(或想抑制他),只是没有办法。谢混对谢瞻说:“不是你的话没人能做到(制止他)。”就与谢晦、曜、弘微等一起游玩,让谢瞻与谢灵运坐一辆车;谢灵运一上车,就开始评价人物,谢瞻对他说:“你父亲死的那么早,谈论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谢灵运沉默不言,评价的言论从此停止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4题。
盖宽饶字次公。初拜为司马,未出殿门,断其禅衣,令短离地,冠大冠,带长剑,躬案行士卒庐室,视其饮食居处,有疾病者身自抚循临问,加致医药,遇之甚有恩。及岁尽交代,上临飨罢卫卒,士卒数千人皆叩头自请,愿复留共更一年,以报宽饶厚德。宣帝嘉之,以宽饶为太中大夫,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奉使称意。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繇差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平恩侯许伯入第,丞相、御史、将军、中二千石皆贺,宽饶不行。许伯请之,乃往,从西阶上,东乡特坐。
许伯自酌曰:“盖君后至。”宽饶曰:“无多酌我,我乃酒狂。”丞相魏侯笑曰:“次公醒而狂,何必酒也?”坐者皆属目卑下之。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宦官,宽饶乃奏封事。上以宽饶怨谤终不改,下其书中二千石。时,执金吾议,以为宽饶指意欲求禅,大逆不道。谏大夫郑昌愍伤宽饶忠直忧国,上书曰:“臣闻山有猛兽,藜藿为之不采;国有忠臣,奸邪为之不起。司隶校尉宽饶居不求安,食不求饱。进有忧国之心,退有死节之义。职在司察,直道而行,多仇少与。上书陈国事,有司劾以大辟。臣幸从大夫之后,官以谏为名,不敢不言。”上不听,遂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节选自《汉书》卷七七)
11.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岁尽交代交代:工作交接
B.躬案行士卒庐室行:巡察

C.擢为司隶校尉擢:提拔
D.坐者皆属目卑下之卑下:鄙视,看不起
1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13.小题3: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盖宽饶“直道而行”的一组是
①有疾病者身自抚循临问?????????②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
③平恩侯许伯入第……宽饶不行???④上以宽饶怨谤
⑤国有忠臣,奸邪为之不起???????⑥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③⑥
1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盖宽饶作军官时,关心士卒,因而倍受爱戴。为报答他的厚德,军士们自愿要求多服役一年。
B.平恩侯许伯搬入新居时,盖宽饶因未受到邀请而没去道贺。后来专门请他去,他也不愿多喝酒。
C.谏官郑昌十分钦佩盖宽饶,替他向皇上进谏。说自己有幸跟在宽饶大夫的后面,深知他身为谏官,有话不敢不说。
D.皇帝认为盖宽饶怨谤朝廷,尽管有郑昌极力为他辩解,但最终还是被定了死罪。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卑下,认为自己不如(盖宽饶)
小题2:A、第一个“之”为代词,代士兵;第二个“之”为动词,“到,去”。? B、均为目的连词,“来”。C、第一个“乃”为连词,“于是,就”;第二个“乃”为副词,“才”。D、第一个“为”是介词,“因为”;第二个“为”是介词,表被动。
小题3:①表现盖宽饶爱护士兵;④是皇帝责怪他进谏批评朝政;⑤是郑昌说的道理。
小题4:B、“因未受到邀请而未去道贺”错。不去道贺显示出他的正直.C、郑昌说自己有幸
也做了大夫,作为谏官,不敢不进谏。D、是有司给盖宽饶定的死罪,并且是在郑昌进谏之
前。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盖宽饶字次公。当初被封为司马的时候,还没走出大殿,就割去长衣,让它变短离开地面,戴着高大的帽子,佩带长长的宝剑,亲自巡察士兵的营舍,看他们吃住的地方,亲自慰问患病的士兵,并安排医药,对他们的恩情很厚。等到岁末交接工作,皇上亲临慰劳军队之后,几千名士兵都叩头自愿请求多服役一年,来报答盖宽饶的厚德。宣帝嘉奖了宽饶,并让他做太中大夫,巡察世风。他对好的风气多有称誉、提倡,对坏的则多有贬责、排斥,尽职尽责。被提拔为司隶校尉,追查检举没有什么回避的,皇亲国戚以及郡国官员到长安,都畏惧他而没人敢触犯禁令,京城非常清明。平恩侯许伯乔迁新居,丞相、御史、将军、中二千石都去道贺,盖宽饶却没去。许伯专门请他,他才去;他从西边的台阶登上许伯家厅堂,被安排在面朝东的特殊尊贵的座位上。许伯亲自为他斟酒,说:“因为您后来。”盖宽饶说:“不要给我多斟酒,我是个容易借酒发狂的人。”丞相魏侯笑着说:“次公清醒时也敢发狂,为什么一定要酒呢?”在座的人都看着他,(认为自己卑下)对他十分谦敬。那时皇上正用刑法,信任宦官,盖宽饶就用密封的奏章进谏。皇上认为他怨谤朝廷的毛病始终不改掉,把奏章交给中二千石,当时,执金吾们讨论,认为宽饶的真实意图是叫皇帝禅让帝位,实在是大逆不道。谏大夫郑昌同情盖宽饶忠心正直忧国忧君(而遭罪),就上书说:“我听说山中有猛兽,野菜因为它而不被采摘;国家有忠臣,奸佞之人因而不兴起。司隶校尉盖宽饶居住不追求安逸,饮食不追求温饱。做官时有忧国忧民的忠心,退职后又有为节操而死的大义。为官的职责是监督官员,(所以)正直行事,仇人多朋友少。上书陈述国事,司法部门却给他定了死罪。我有幸身任大夫之职,做的又是谏官,有话不敢不说。”皇上没听取他的意见,还是免除盖宽饶的官职。盖宽饶在宫前北楼下用佩刀自杀,众人无不同情他。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其乃华山之(北面)(命名)之也
  (弄错)其传而莫能(说清楚)者,何可胜(说)也哉
B.其下平(平坦空旷),有泉(从旁边)出
  不得(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夫游之乐也
C.火尚足以(明亮)也
?  非常(不平常)之(景观)
D.以其求思(探究问题)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好游者不能(贫困)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