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3-02 21:15:0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春日怀秦髯
李 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
小题1: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诗人在前两联极写春色的美好,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花能理解人的语言,迎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前四句赋写春景,一派明媚、生机盎然的景色。特别是颔联——“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更是活泼生趣。但到颈联,诗情却陡然一变“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为什么会有这种消极的情怀呢?不难想象,诗人在这里正是在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啊。因为没有朋友在身边,所以美好的春景也懒得去赏,寂寞的酒杯更是不能端起了。(当然还有自己身体的原因,年事已高,再加之有病)最后一联“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着一“苦”字,多少思情都包含在里面了。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乐景衬托哀情,由极美的春景反衬自己极无聊的心情,又由极无聊的心情反衬极深厚的友情,千回百转,千情百结,韵味无穷。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对《咏怀古迹(其三)》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七律,“谐声律,工对仗”是律诗的特点,此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且每联对句?都押“un”韵。
B.首联“赴”字突出三峡两岸群山山势的雄奇,对句中点出昭君村所在地,诗人用高山大川的雄伟气势烘托王昭君。
C.颔联写王昭君一生的悲剧,颈联写出昭君对汉元帝仅凭图画造成她葬身塞外的怨恨,抒发昭君怀念故土、魂归故国的迫切心情。
D.诗人借咏昭君村古迹怀念王昭君,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表达了对昭君的深切同情,流露出忧伤的情怀。全诗议论精辟,形象鲜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七)①
姜?夔
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注】①姜夔于绍熙二年(1191)冬,到石湖范成大处做客,除夕晚上乘船回家,途中写下了十首七绝。此为第七首,描写诗人只身夜渡太湖的情景。②笠泽:指太湖。③长桥:指垂虹桥,北宋时建,在今江苏吴江市。
小题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一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5分)
小题2:有人说“雁影”是作者的化身,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作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本诗描绘了一幅寂静冷清、空濛淡远的冬夜行舟图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可以根据每句话的大体含义来总结:首联写茫茫无际的湖面上隐隐约约出现一只大雁,颔联写远处的青山层层叠叠,云雾缈缈,颈联写长桥“寂寞”,尾联中诗人驾一叶扁舟轻扬。全诗通过写孤雁、层叠的青山、寂寞的长桥等意象,可以想到凄冷、孤寂、渺茫等词语,然后再注明时间,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即可。意象就是每句当中作者描写的物象即太湖、长桥、远山、云雾、雁影、小船等。
点评:做好此题分三步:第一,概括画面的特点(四字成语);二,这幅画面由那些意象组成(简要分析);三,画面蕴含怎样的情感(有的没有这一步)。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注释可以知道是写“诗人只身夜渡太湖的情景”,作者是孤独的,和雁影所传达出的意蕴相符合,根据当时的意境,作者是借孤雁来表达淡泊、清冷、落寞的心情的。
点评:注释往往对解题有很重要的参考作用,所以不可忽视注释,一旦出现,必有用处。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题文】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文后题目。(7分)
秋思寄子由①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②。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秦和)县今,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小题1】第二句中“催”字用得十分传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小题2】在黄庭坚的诗中经常出现“岁寒三友”的形象,结合全诗,赏析本诗中“老松”的形象。(4 分)


参考答案:【答案】
【小题1】“催”有“催促”之意,运用拟人的手


本题解析:【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为炼字题。答题格式基本为:字的含义(用法)十句中意义+写景效果和作者情感。开头两句,表面上是在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而实际上是借此来反衬诗人落魄无依的郁闷心情。“小虫”.指促织(即蟋蟀)。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言外之意是:又到了晚秋的手节.妇女们都在辛劳不息,自己当年也曾想过要干一番事业而落魄至今.一事无成.再也难以展露才华。光阴徒催人老.一个“知”字,一个“催”字.表达出这种难遣的郁闷心境。可以联系注释中“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试依据该诗的内容,分析其写作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这首诗写长安城中早春时节生机一派的景色。写早春,要写出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理解、分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