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落梅(南宋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小题1:诗歌描绘出梅怎样的特点?诗人是如何刻画这些特点的?(6分)
小题2:据史书记载,当时曾有人指控本诗尾联“讪谤当国”,作者因而被罢黜,史称“落梅诗案”。请结合诗歌主题,谈谈你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描绘出梅飘零、孤傲、高洁(幽香)的特点。诗人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所以概括时既要概括梅的具体形象,也要概括拟人化的梅的形象。“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写出了梅的飘零;“偶粘衣袖久犹香”写出了其幽香;“却忌孤高不主张”直接写也了其孤高。诗中“如”“似”明显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梅的飘零四散与其“久犹香”是明显的对比。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理解。宁宗嘉定年间,时任建刚(福建)令的刘克庄写了《落梅》一诗,这是他咏物寄情的上乘之作。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却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目睹此情此景,爱国忧民的诗人真是万分痛心。作者虽有腔报国热情,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倍受排挤、迫害,于是诗人便将内心的悲愤和不满借“落梅”这一意象曲折地表达出来。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古诗依次吟咏的是哪种花,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 ①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②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
③不是人间变,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④翠盖亭亭好护持,一枝艳影照清漪。鸳鸯家在烟波里,曾见田田最小时。
A、①梅花 ②菊花 ③荷花 ④桂花
B、①菊花 ②梅花 ③桂花 ④荷花
C、①桂花 ②梅花 ③菊花 ④荷花
D、①菊花 ②荷花 ③桂花 ④梅花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1)第三、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五句中的“惭”有什么含意?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三、四句描写了庐山之夜明净幽寂的景色。层峦叠嶂中皓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诗完成21-22题。(6分)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21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这两幅画。(4分)
22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作简要的分析。(5分)
参考答案:21.前半篇写的是山庄访隐图,后半篇写的是江村送别图。(大意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采桑子(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小题1:词的上阕有“恨君不似江楼月”,而下阕又有“恨君却似江楼月”。这是否矛盾?(5分)
小题2:本词在写作上的特点是什么?试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不矛盾。上阕是从“相随无别离”的角度“恨君不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感情的分析。同样都是“恨”,可是前者恨“不似”,后者恨“却是”,看起来似乎非常矛盾,其实,要理解这个问题就要分析月亮的特点多样性,主人公恨君不像月亮“只相随无别离”——永远陪伴自己,永不分离,同时又恨君像月亮那样“暂满还亏”——团圆是短暂的,亏损却是长久的。无论是恨还是不恨都表达了主人公对君经常分离的无奈之情和思念之情。看似矛盾的句子,其实表达的思想是统一的,体现了辩证思维中的对立与统一。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解答这种类型题时,要先点出手法,并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写等。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