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君子生非异也——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也。高祖父众,众父兴,皆为名儒。时华歆为豫章太守,浑乃渡江投歆。太祖①闻其笃行,召为掾,复迁下蔡长、邵陵令。天下未定,民皆剽轻,不念产殖;其生子无以相活,率皆不举。浑所在夺其渔猎之具,课使耕桑,又兼开稻田,重丢子之法。民初畏罪,后稍丰给,无不举赡;所育男女,多以郑为字。辟为丞相掾属,迁左冯翊②。
太祖征汉中,以浑为京兆尹③。浑以百姓新集,为制移居之法,使兼复者与单轻者相伍,温信者与孤老为比,勤稼穑,明禁令,以发奸者。由是民安于农,而盗贼止息。及大军入汉中,运转军粮为最。又遣民田汉中,无逃亡者。太祖益嘉之,复入为丞相掾。文帝即位,为侍御史,加驸马都尉,迁阳平、沛郡二太守。郡界下湿,患水涝,百姓饥乏。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堨,开稻田。郡人皆以为不便,浑曰:"地势洿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利,此丰民之本也。"遂躬率吏民,兴立功夫。一冬间皆成。比年大收,顷亩岁增,租入倍常,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转为山阳、魏郡太守,其治放此。又以郡下百姓,苦乏材木,乃课树榆为篱,并益树五果④,榆皆成藩,五果丰实。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明帝闻之,下诏称述,布告天下。
浑清素在公,妻子不免于饥寒。及卒,以子崇为郎中。(节选自《三国志·郑浑传》)
注:①太祖,指曹操。文帝,指魏文帝曹丕。明帝,指魏明帝曹睿。②左冯(pínɡ)翊:官名,三国时临晋(今陕西大荔)太守。⑦京兆尹: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④五果:核果、肤果、壳果、桧果、角果。这里泛指果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闻其笃行 笃:忠厚
B.重丢子之法 重:重要
C.其治放此 放:仿效
D.榆皆成藩 藩:行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浑乃渡江投歆/良乃入,具告沛公
B.明帝闻之/此丰民之本也
C.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由是民安于农/觉今是而昨非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兴陂堨,开稻田 陂堨:陂塘和堤坝
B.后稍丰给,无不举赡 举赡:生养子女
C.比年大收 比年:连年
D.浑清素在公 清素:清静朴实
小题4:郑浑在太守任上,做了许多安民利民的事,全都表现他这些事的是
①课耕桑 ②明禁令 ③兴陂(堨) ④树榆果 ⑤重丢子之法 ⑥制移居之法
A.①③④⑥
B.②④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④⑥
小题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针对社会动荡不安,百姓都不思生产,也不愿生养子女的严重情况,郑浑在重丢子之法的同时,课使耕桑,扭转了局势,受到百姓的由衷爱戴。
B.郑浑在京兆尹任上,为新聚百姓制定居住之法,让众、单为伍,信、老为邻;又使其勤耕作,发奸人。由是盗贼止息,民安于农。
C.郑浑任阳平、沛郡太守期间,亲率吏民兴修水利,开辟稻田,以致连年丰收,租入倍常。等到曹操的大军进入汉中,他转运的军粮也最多。
D.本文主要选写郑浑一生几件事,通过对他的言行的具体记叙,既表现了他治理有方的杰出政绩,也表现了他清素在公的优秀品质,他因此受到曹魏政权的重用和褒扬。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A
小题:D
小题
本题解析:
小题:重:加重。
小题:A.①②乃,副词,"于是"。B.①之,代词,指郑浑的事迹;②之,助词,"的"。C.①于,介词,"在";②于,介词,"比"。D.①是,代词,"此";②是,形容词,"正确"。
小题:清素:清廉朴素。
小题:转运的军粮最多是郑浑在京兆尹任上的事,不是任阳平、沛郡太守期间的事。
小题:①⑤为郑浑在下蔡长、邵陵令任上的政绩,不是在太守任上的事。
参考译文: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他的高祖父郑众,郑众的父亲郑兴,都是著名的儒家学者。当时华歆为豫章太守,郑浑于是渡江投奔华歆。太祖(曹操)听说他忠厚德行,封他为掾令,不久又升为下蔡长、邵陵令。当时国家不安定,老百姓都动荡不安,不考虑农业生产和养殖牲畜,生的子女也无法养活,于是都不生养。郑浑在自己的辖地收缴百姓的渔猎工具,督促他们致力农桑生产,又开辟稻田,加重不生养子女的处罚。百姓起初害怕犯罪,后来逐渐生活丰足,于是生养子女,所生育的子女取名多以郑为字。不久郑浑升为丞相掾属,接着升为左冯翊。
太祖(曹操)征讨汉中,任命郑浑为京兆尹。郑浑看到百姓新从各地迁来,于是制定移居的法律,让人多的和人少的家庭为伍,温和诚实的人家与孤寡老人为邻。让百姓勤于耕种,明晓禁令,同时处罚奸人,因此百姓安心农业,盗贼也不再出现。等到征讨大军进入汉中,他辖地输送的军粮是最多的。他又派遣百姓到汉中耕种,没有一个逃亡的。太祖更加嘉奖他,又升为丞相掾。魏文帝即位后,他提升侍御史,加驸马都尉,不久调任阳平、沛郡两地太守,辖地处于低洼,潮湿,常有水灾,百姓生活困顿。郑浑在萧县开塘筑坝,围建稻田,郡人都认为不便利。郑浑说:“这里地势低湿,积水不流,适宜灌溉,最终能长久收到鱼稻之利,这是使百姓富足的最根本方法。”于是亲自率领官吏和百姓,兴田开塘建筑坝,一个冬天就好了。结果连年大丰收,田亩粮食产量年年递增,赋税收入比常年翻倍,百姓得到了他带来的好处,刻碑颂扬他,号曰郑陂。不久他调任山阳、魏郡太守,其管理和做法与前面一样。又因为辖地百姓,以缺乏树木为苦,于是督促他们种植榆树作外围,内围种植各种果树,榆树长成了行列,果树也获得丰收。进入魏郡地界,村落整齐划一,百姓财用丰足,生活富饶,魏明帝听说了他的事迹,下诏表彰他并通告全国。
郑浑清廉朴素为官,妻子儿女却遭饥寒。他去世后,明帝任命他的儿子郑崇为郎中。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1)丈人“止子路宿”,而且“杀鸡为黍”招待子路,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1分)
??????????????????????????????????????????????????????????????????????????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有人认为这话是说丈人自己,也有人说是批评孔子,你同意哪种意见?理由是什么?(3分)
??????????????????????????????????????????????????????????????????????????
参考答案:⑴显示隐者的生活富足,家庭幸福。同时也显示自己的知礼。⑵讲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节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读本④,个别字词从其他版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十岁通五经 通:_______
(2)白益傲放 益: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以命之 衡因上疏陈事
B.以所业投贺知章 何面目以归汉
C.遂荐于玄宗 而君幸于赵王
D.白长笑而去 天苍苍而高也
3.从文中找出体现李白“傲放”个性的一个事例。(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通晓
(2)更加
2.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
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①,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攻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
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①《史记索隐》韦昭云:“赵奢子括也,代号马服。”
小题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章邯军棘原军:军队
B.愿将军孰计之孰:通“熟”,仔细地
C.约共攻秦,分王其地王:称王
D.阴使候始成使项羽阴:暗中,暗地里
小题2:长史欣和陈馀劝说章邯的角度和目的均不同,但看法却一致,选出符合两人一致意见的一项(????)(3分)
A.认清所处境地,与项羽订立盟约。
B.认清赵高的为人,看清个人危险处境。
C.认清天下形势,及早称王称霸。
D.认清当前形势,及早做好反叛准备。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章邯的军队驻扎在棘原,和驻扎在漳河南面的项羽的军队,相持未战。由于秦二世对秦军状况很不满意,章邯害怕了,派长史司马欣回朝廷去请示公事。
B.长史司马欣到了咸阳,被滞留在宫外的司马门呆了三天,赵高竟不接见,心有不信任之意。他非常害怕,赶快奔回棘原军中,都没敢顺原路走,赵高果然派人追赶,没有追上。
C.司马欣回到军中,向章邯报告说,赵高在朝廷中独揽大权,下面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劝他赶快反叛。
D.陈馀也给章邯写了封信,用白起和蒙恬有功却被杀的事劝告他与诸侯联合,订立和约一起攻秦,共分秦地,各自为王。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3分)
??????????????????????????????????????????????????????????????????????
②、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A.军:驻扎。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小题2:试题分析:B. 长史欣和陈馀在其他三项上都没有保持一致意见,只有在认清天下形势,看清个人危险处境时的看法是一致的。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先看懂文段,然后找出文中人物各自的观点,再加以比较,方可得出结论。
小题3:试题分析:C司马欣并没有劝他反叛。司马欣是这样说的:“赵高在朝中专权,下面的人没有能有所作为的。现在作战如果能够获胜,赵高必定会嫉妒我们的功劳;不能取胜,便免不了一死。”不是说不能有所作为。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4: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却”指撤退,“让”是指责备,这两个关键词各一分,句意完整1分。(2)这个句子中“孰与”译为“和……相比,哪一个更……”,“妻子”是妻子和孩子的意思,这两个关键词各占1分,句意完整1分。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附:参考译文
章邯的军队驻扎在棘原,项羽的军队则屯驻漳水的南面,两军对垒相持,尚未交战。秦军多次后撤,秦二世派人去责问章邯。章邯颇为恐惧,遣长史司马欣前去请示事务。司马欣抵达咸阳后,在皇宫的外门司马门逗留了三天,赵高也不予接见,表示出不信任的意思。长史司马欣惊恐,奔回他的军中,不敢再走原路。赵高果然派人来追赶他,但是没追上。司马欣回到章邯军中,报告说:“赵高在朝中专权,下面的人没有能有所作为的。现在作战如果能够获胜,赵高必定会嫉妒我们的功劳;不能取胜,便免不了一死。希望您对此仔细斟酌!”
陈馀也写信给章邯说:“白起是秦国的大将,他率军南征楚国的都城鄢郢,北战活埋马服君赵括大军的降兵,攻城夺地,不可胜数,却终于被赐死。蒙恬是秦国的大将,他北逐匈奴,开拓榆中之地几千里,最后在阳周被斩杀。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功绩太多,秦国不能全部给以封赏,就趁机按法诛杀了他们。如今您任秦将已经三年了,所伤亡损失的兵力也以十万计,而诸侯国仍蜂拥而起,越来越多。那赵高一向阿谀奉承,时日已久,现在情势紧急,他也害怕被二世杀掉,所以就想用秦法杀您,借此搪塞罪责;派人替代您,借此逃脱他的灾祸。您领兵驻在外的时间颇久,朝廷内多有仇怨,有功也要被杀,无功也要被杀。况且上天要灭亡秦朝,这是无论愚蠢还是聪慧的人都知道的事情。而今您在内不能直言规劝,在外又将成亡国的将军,茕茕孑立,却想要长久地生存,难道不是很可悲吗!您何不就倒戈与各诸侯军联合,约定共同攻秦,瓜分秦朝的土地而称王,面向南称孤道寡呀!这与身伏斧砧(遭斩杀),妻子儿女被杀戮相比,哪一个结局更好啊?”
章邯狐疑不决,暗地里派遣名叫始成的侦察官出使项羽军中,想要签订和约。和约未达成,项羽派蒲将军领兵昼夜兼行地渡过漳水三户渡口,驻扎在漳水南面,与秦军交锋,再次打败了他们。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