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句中对加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适得府君书(出嫁)
B.不遑起居(繁忙)
C.女也不爽(正确)
D.君既若见录(我)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靖,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材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其舅韩擒虎,号为名将,每与论兵,未尝不称善,抚之曰:“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初仕隋为长安县功曹。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素尝拊其床谓靖曰:“卿终当坐此。”
大业末,累除马邑郡丞。会高祖击突厥于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取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何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
贞观四年,靖又陈十策以图萧铣,高祖从之。铣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
时诸将咸云铣之将帅与官军拒战死者,罪状既重,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士。靖曰:“王者之师,义存吊伐。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但恐自此已南城镇,各坚守不下,非计之善。”于是遂止。江汉之域,闻之莫不争下。以功授上柱国,封永康县公。乃度岭至桂州,遣人分道招抚,其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皆遣子弟来谒,靖承制授其官爵。
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
(节选自《旧唐书·李靖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除马邑郡丞除:担任
B.执靖将斩之执:捉住
C.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虞:欺骗
D.王者之师,义存吊伐吊:慰问,安抚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李靖军事才能的一项是(??)
①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②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
③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④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
⑤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
⑥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
A.①②⑥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靖年轻时就有文才武略,左仆射杨素认为他将来一定能在唐太宗手下做个左仆射。
B.李靖在攻打萧铣的战斗中,强调行军的速度,抓住了先机,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C.李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吊民伐罪,对待俘虏不该太苛酷,结果使很多敌人主动归降。
D.唐太宗认为,李靖在平定突厥各部的叛乱中,战功卓著,连汉代的李陵也比不过他。
小题4:把上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何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译文: ???????????????????????????????????????????????????????????????????????????
?????????????????????????????????????????????????????????????????????????????????
(2)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虞:应译为料到。
小题1:③抓住机会。⑤抓住进攻敌人的机会。⑥使用计谋。
小题1:其实是杨素在侧面赞扬其有才能。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1)为、就、以、壮士、语意各一分。
(2)昔、提、降、尚、语意各一分。
【参考译文】
李靖,是雍州三原县人。年轻时就有文才武略,常常对自己亲近的人说:“大丈夫如果遇上英明的君主和大好时机,就一定要建立功劳成就事业,来博取富贵。”他的舅舅是韩擒虎,号称为名将,每和李靖谈论兵法,没有不称赞他的时候,抚摸着他说:“能够一起谈论孙子、吴起的兵法的,只有这个人。”开始的时候做隋朝的长安县功曹。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都称赞他。杨素曾经拍着他的座椅对李靖说:“你最终应该坐到这里。”
在隋朝大业末年,升官至马邑郡丞。正碰上唐高祖李渊去攻打突厥,李靖观察李渊,知道他有夺取天下的意图,于是给自己戴上枷锁向皇上报告事变,将前往扬州。路过长安,因为道路堵塞不通才作罢。高祖攻下京城,抓住李靖,将要杀他。李靖大喊道:“您拉起正义的队伍,本应为天下除暴乱,为什么不想成就大事,却要因为个人的私怨杀掉壮士呢?”高祖赞许他的话,太宗又坚决请求(不要杀他),于是就放了他。
贞观四年,李靖又上奏十条计策来对付萧铣,高祖听从了他的意见,萧铣在夔州聚集军队。萧铣认为当时正是秋汛季节,江水上涨,三峡道路十分凶险,坚信李靖不能进军,于是让士兵休息,不加防备。九月,李靖就带兵前进,将下三峡,将领们都请求停止进军来等待江水退了再说。李靖说:“兵贵神速,机会不能丧失。”李靖当即进兵到了江陵城。萧铣的将领文士弘率领几万精兵屯驻在清江,李靖见其军阵混乱,发兵打败了他。
当时诸将都说萧铣的将士中与官军以死相拒的人,罪行严重,应抄没他们的家资来奖赏将士们。李靖说:“我们是仁义之师,作战的意义在于吊民伐罪。他们投降了,还要抄没他们的家产,恐怕不符合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大义吧。只怕从这往南的各个城镇都会坚守不投降了,这不是一个好计策。”于是没有那样做。江汉一带听到这个消息,没有不争着归降的。李靖凭借战功被授予上柱国的官职,封为永康县公。李靖于是越过五岭来到桂州,派人分路招抚各部落。部落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都派人来请降。李靖秉承皇帝的意旨授予他们官爵。
突厥各部叛变,朝廷计划进军攻打,任命李靖为代州行军总管。李靖率领三千勇猛的骑兵,从马邑出兵,出敌不意直走恶阳岭来进逼敌军,突利可汗没有料到李靖会这样做,看到官军突然来到,于是非常害怕,议论纷纷:“唐军如果不是尽调全国军队而来,李靖怎么敢孤军深入至此呢?”一天之内多次自相惊扰。李靖通过侦察知道这种情况,暗中让间谍挑拨突利可汗和他心腹将领的关系,突利可汗的心腹康苏密前来投降。贞观四年,李靖进攻定襄,打败了突厥,突利可汗仅逃得了性命。唐太宗曾对他说:“从前李陵带领五千步兵去攻打匈奴,免不了自身投降匈奴,还能在史书留名。你带领三千轻骑兵深入到突厥内地,最后攻克了定襄,威名震慑了北边的胡人,这真是从古到今所没有的。”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冯恩传
冯恩字子仁松江华亭人。登嘉靖五年进士除行人。出劳两广总督王守仁遂执贽为弟子。
擢南京御史。故事御史有所执讯不具狱以移刑部刑部狱具不复牒报。恩请尚书仍报御史。诸曹郎讙谓御史属吏我。恩曰:“非敢然也。欲知事本末得相检核耳。”尚书无以难。已巡视上江。指挥张绅杀人立置之辟。
十一年冬彗星见诏求直言。恩极论大学士张孚敬、方献夫右都御史汪鋐三人之奸。 帝得疏大怒逮下锦衣狱究主使名。恩日受搒掠濒死者数语卒不变。
明年春移恩刑部狱。帝欲坐以上言大臣德政律致之死。尚书王时中等言:“恩疏毁誉相半非专颂大臣宜减戍。”帝愈怒曰:“恩非专指孚敬三臣也徒以大礼故仇君无上死有余罪。时中乃欲欺公鬻狱耶?”遂褫时中职而恩竟论死。
比朝审鋐当主笔东向坐恩独向阙跪。鋐令卒拽之西面恩起立不屈。卒呵之恩怒叱卒卒皆靡。鋐曰:“汝屡上疏欲杀我我今先杀汝。”恩叱曰:“圣天子在上汝为大臣欲以私怨杀言官耶?且此何地而对百僚公言之何无忌惮也!吾死为厉鬼击汝。”鋐怒曰:“汝以廉直自负而狱中多受人馈遗何也?”恩曰:“患难相恤古之义也。岂若汝受金钱鬻官爵耶?”因历数其事诋鋐不已。鋐益怒推案起欲殴之。恩声亦愈厉。都御史王廷相、尚书夏言引大体为缓解。鋐稍止然犹署情真。恩出长安门士民观者如堵。皆叹曰:“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因称“四铁御史”。
又明年行可上书请代父死不许。其冬事益迫行可乃刺臂血书疏自缚阙下通政使陈经为入奏。帝览之恻然令法司再议。尚书聂贤与都御史廷相言前所引律情与法不相丽宜用奏事不实律输赎还职帝不许。乃言恩情重律轻请戍之边徼。制可。遂遣戍雷州。而鋐亦后两月罢矣。
越六年遇赦还。家居专为德于乡。穆宗即位录先朝直言。恩年已七十余即家拜大理寺丞致仕。复从有司言旌行可为孝子。恩年八十一卒。
(选自《明史》有删减)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御史有所执讯讯: 审问
B.不复牒报牒: 文书
C.非专颂大臣颂: 赞扬
D.请戍之边徼徼: 边关
小题2: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冯恩“刚烈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恩请尚书仍报御史
②恩日受搒掠濒死者数语卒不变。
③患难相恤古之义也
④鋐令卒拽之西面恩起立不屈
⑤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
⑥家居专为德于乡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恩在任南京御史时处理案件不依惯例引来官员们的非议但冯恩认为应该了解事情原委尚书也无话可说。
B.十一年冬皇帝下书诏求直言冯恩上书指出张孚敬、方献夫右都御史汪鋐三人之奸使这三人被抓入狱。
C.冯恩在接受汪鋐的审讯时立而不屈斥责汪鋐收受贿赂卖官鬻爵言辞激烈。百姓都称他是“四铁御史”。
D.冯恩被判死刑其子上血书代父受刑。尚书聂贤与都御史王廷相也在皇上面前替冯恩说情最终免除冯恩死刑遣戍边徼。
小题4:请把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出劳两广总督王守仁遂执贽为弟子。(3分)
(2)遂褫时中职而恩竟论死。(3分)
(3)前所引律情与法不相丽宜用奏事不实律输赎还职帝不许。(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恩上言:人臣进言甚难明诏令直谏又诋之为邪徒安所适从哉此非陛下意必左右奸佞欲信其说者阴抵之耳今世风日下以缄默为老成以謇谔为矫激已难乎其忠直矣。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颂:同“讼”指责。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解释为“颂扬”和前文“恩极论大学士张孚敬、方献夫右都御史汪鋐三人之奸”矛盾应是通假字通“颂”“指责”之意。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冯恩”特征是““刚烈正直””的一组①做事不循旧例?③古代朋友之间的道义?⑥冯恩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冯恩因直言被抓入狱”入狱的是“冯恩”人物错误。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1)劳——慰劳执——带贽——见面礼。(2)褫——削去竟——最终论——判处死罪。(3)丽——相符输赎——缴钱赎罪。
小题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 “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恩上言:人臣进言甚难(陈述对象变化)明诏令直谏(语意转折)又诋之为邪徒安所适从哉(句尾语气词)此非陛下意(语意转折)必左右奸佞欲信其说者阴抵之耳(句尾词语)今世风日下以缄默为老成以謇谔为矫激已难乎其忠直矣。
【参考译文】
冯恩字子仁松江华亭人。考中嘉靖五年进士授官行人。出京慰劳两广总督王守仁于是带上见面礼拜师成为他的弟子。
提升南京御史。按照旧例御史有案审讯不定案而把官司移交刑部刑部定犯人罪不再行文通报。冯恩请尚书仍报送御史。各曹官哗然称御史以我为属吏。冯恩说:“不敢这样。要明白事情本末需要互相检查核实。”尚书无法责难。过后巡视上江。指挥张绅杀人立刻处以死刑。
十一年冬彗星出现皇帝下诏求直言。冯恩极力弹劾大学士张孚敬、方献夫右都御史汪鋐三人奸诈。皇帝得到上书后大怒将他逮入锦衣狱追究指使者的名字。冯恩每日受拷打数次濒临死亡但言辞始终不变。
第二年春天将冯恩移交刑部监狱。皇帝想按照上言大臣德政的条律至冯恩于死地。尚书王时中等说:“冯恩上书毁誉各半并非专门指斥大臣应减罪为戍役。”皇帝更加愤怒说:“冯恩不是专指张孚敬三位大臣只是因为大礼的缘故(不敢直接指责我)仇视君主目无皇上死有余辜。王时中想欺骗朝廷出卖案情吗?” 于是削去王时中的官职而冯恩最终被判处死罪。
等到朝廷审讯时汪鋐任主笔面朝东坐冯恩独自向宫阙跪着。汪鋐命令士兵拉着他向西跪冯恩站起来不下跪。士卒呵斥他冯恩怒声呵斥士卒士卒都吓退了。汪鋐说:“你多次上疏想杀我我今天先杀了你。”冯恩斥骂道:“圣明天子在上你作为大臣却想以个人恩怨杀言官吗?况且这是什么地方而对着百官说这些为何毫无忌惮。我死了做厉鬼也要击杀你。”汪鋐发怒道:“你以廉洁正直自负却在狱中多受人馈赠为什么呢?”冯恩说:“患难相恤是古代的义理。怎像你接受金钱卖官鬻爵呢?”于是一一述说汪鋐所做的事骂汪鋐不停。汪鋐更生气了推开桌子站起来想殴打她。冯恩的声音也更严厉。都御史王廷相、尚书夏言说要以国家大体为重来缓解汪宏的怒气。汪鋐稍稍止怒但仍签署罪行属实。冯恩出长安门观看的人围成人墙。大家都叹息道:“这个御史不但口如钢铁他的膝、胆、骨都是铁做的。”因此称他为“四铁御史”。
又过了一年冯行可上书请求代父去死朝廷不允许。冬天事情更加紧迫了冯行可于是刺破手臂血书上疏自己捆绑自己到阙下通政史陈经替他上奏。皇帝看后很是悲悯命令法律部门再议论。尚书聂贤与都御史王廷相说以前所引用的法律情与法都不相符应按奏事不实的法律让他缴钱赎罪复职皇帝不同意。于是说冯恩罪重法轻请求让他到边疆戍守皇上批准。于是贬到雷州戍守。而汪鋐也在两月后罢官。
过了六年遇到赦免归家。居在家中专门在乡里做好事。穆宗即位录用先朝直言。冯恩已七十多岁在家授为大理寺丞退休。又听从主管部门的上言表彰冯行可为孝子。冯恩年八十一岁去世。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于颖川,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颖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 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
(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十年,帝议遣使降之,乃谓恂曰:“卿今为吾行也。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恂奉玺书至第一(第一,高平城名),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恂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后汉书·邓寇列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耿弇等五营击之引:带领
B.有牧人御众之才牧:统治
C.南迫洛阳迫:逼迫
D.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修:美好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恂乃戮之于市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B.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卿今为吾行也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D.恂遣谷崇以状闻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小题3:下列句子中反映寇恂机智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
②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
③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
④询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
⑤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
⑥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敌人强大,河内重要,寇恂文武兼备,光武才任命他做河内太守。
B.寇恂为了国家利益和不激化内部矛盾,才不想和贾复相见。
C.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
D.寇恂与贾复矛盾的最终解决是因为光武帝出面调解。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3分)
(2)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迫”应解释为接近。
小题1:项“以”均为介词,可译作“把”。A项前一个“乃”为“竟然”的意思。后一个“乃”为“于是”的意思。B项前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是加强肯定语气的副词,可译作“一定”。 C项前一个“为”,是介词,可译作“替”,后一个“为”是动词,可译为“做”。
小题1:①句表现他执法严正的品格。②⑤句表现他胸襟开阔的美德。
小题1: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不是因一己之利,而是一种策略,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早降。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采分点为:(1)难、使、句意各一分。(2)降、使、固定句式各一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寇恂,字子翼,是上谷昌平人,世代都是当时名声显赫的大姓人家。光武帝向南平定了河内,可是更始皇帝的大司马朱鱿等人重兵据守在洛阳。光武帝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宁河内的人?”邓禹说:“从前汉高祖任命萧何在关中防守,最终成就了帝业。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向北通到上党,向南接近洛阳。寇恂文武兼备,有统帅之才,派遣守河内的人非他莫属。”于是授寇恂河内太守职,掌管大将军事务。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他的部将在颖川杀人,寇恂捉到行凶者将其押在狱中。当时为万事创办待兴之时,军营中犯了法纪,大多情况是对犯法者宽容而不追究,寇恂竞然在集市中杀了行凶者。贾复认为这是个让他感到耻辱的事情,回过头路过颖川,对左右人说:“我和寇恂共同做将领,可现在被他所侮辱,大丈夫中哪有心怀怨忿而不马上决断的人呢?如今要见到寇恂,必定亲手用剑杀死他!”寇恂知道了他的意图后,不想和他相见。谷崇说:“我,是个将领,请让我能够带剑陪侍在你身边。一旦有变故,我足以为你挺身而出。”寇恂说:“不要这样。从前相如不畏惧秦王却屈从于廉颇的原因是为了国家啊。小小的赵国,尚且有这种重义之人,我怎能忘记这种大义呢?”于是命令部下准备好供应军队的用具,储备好美酒,执金吾的军队一入界,让他们一个人得到两个人能享有的酒饭的款待。寇恂于是在道中迎候,口说有病而回去了。贾复率兵想追击他,可手下的官吏士卒都醉了,于是就这样走过了他的治界。寇恂派谷崇把情况向上汇报,皇帝于是征召寇恂,寇恂到了以后,发现贾复先在那儿坐着,想起身回避,皇帝说:“天下没有平定,两虎怎能私自相斗?现天我要把你们分开。”于是两人共坐同饮,极尽欢乐。
高峻据守高平,害怕被杀而坚决死守,大将军耿弇等人围攻他,一年也没攻下来。建武十年,皇帝商议派使臣招降他,就对寇恂说:“你现在替我前去招降。如果高峻不马上投降,你就带领耿弇等五营兵力去攻击他。”寇恂捧着玺书走到第一城时,高峻派军师皇甫文出城拜谒,行推辞礼,表示不屈服。寇恂发怒,将要杀死皇甫文,众将功谏说:“高峻有精兵万人。大多带有强努,连年攻克不下,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寇恂不答应,就杀了他。派他的副手回去告诉高峻说:“军师无礼,已经杀了他了。想投降,赶快降;不想降,就固守。”高峻惶恐不安,当天就开城门投降。众将都来贺喜,趁机问:“请问你杀掉高峻的使者并且使他率城投降,为什么呢。”寇恂说:“皇甫文,高峻的心腹人呀,是给高峻出谋划策的呀。现在到来,态度推辞不屈从,一定无投降心。成全他那么他就会得计,杀了他高峻便吓破了胆,他就会投降。”众将都说:“我们确实比不上你呀。”
寇恂学问深品行好,在朝廷名声很响,所得的俸金,多多地施给朋友、故人以及跟从自己的官吏士兵。常说:“我依靠着你们才达到现在这个地步,难道我能独享这些东西吗。”当时的人把他归于仁厚的长者一类人,认为他有宰相的器量。建武十二年去世,谥号是威侯。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以下6句能够反映孟子“仁政”观点的一项是:
①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③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