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是一首流行于汉代的歌谣。下列文句,与其意义最接近的是
A.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B.入乡问禁,入境随俗
C.风行草偃,变本加厉
D.追求时髦,风尚互异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民歌旨在表达“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故C最适当。至于D,“追求时髦”勉强可通,但“风尚互异”不切题。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后之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辟。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刘向《晏子治东阿》)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子退而自察也察:考察
B.寡人将加大诛于子加:施加
C.于是明年上计上计:向上级汇报计划
D.货赂不至赂:贿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景公迎而贺之曰人非生而知之者
B.子之治东阿也不知东方之既白
C.饥者过半矣臣闻求木之长者
D.君乃反迎而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与晏子治理东阿正确做法有关的一组是(????) (2分)
(1)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2)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3)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4)陂池之鱼,以利贫民????(5)当此之时,民无饥者??(6)并曾赋敛,仓库少内
A.(1)(3)
B.(2)(4)
C.(4)(6)
D.(3)(4)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晏子先前治理东阿,三年恪尽职守、廉洁自律、—心为民,虽然把东阿治理得好好的,但却遭受到景公的责怪,而且还要大大地责罚他。
B.晏子第二次治理东阿,他“改道易行”,采取广征多敛、少向国家交纳赋税的策略, 百姓饥饿难挨,但景公却迎接祝贺,并且赞扬他有成绩。
C.晏子对景公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看法,要求辞职归隐,景公醒悟,封晏子为“东阿王”,晏子最终还是愿意为他效力。
D.景公对晏子截然不同的态度,究其深层原因,不难推断出是他偏听偏信、不做实际调查研究所致。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5分)
(1)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3分)
(2)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A察:反省,省察;C上计:地方官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逐级上报;D赂:货物。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C……的人/语气词。A表示承接关系;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副词,表转折,竟。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1)(2)(5)的内容不是“晏子治理东阿正确做法”,故排除后选D。
小题4:
试题分析:C景公并没有封晏子为“东阿王”,文中也没有交代“晏子最终还是愿意为他效力”,故答案选C。
小题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如(1)关键词“死”是为动用法;(2)关键词“罪”,是名词用作动词。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苦??斋??记
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①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②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梀、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③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④,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⑤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⑥,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注]①处:指处州府,治所在浙江丽水县。龙泉县属处州府管辖。②岩崿(è):山崖。③瀄滵(jié?mì):水疾流的?样子。④吹沙:鱼名。似鲫鱼而小,常张口吹沙,故名。⑤箨(tuò):笋壳。⑥御:用。莲藋:谓用蓬蒿、藋草来垫盖。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野蜂巢其间????????????? 巢:筑巢
B、初食颇苦难????????????? 苦难:很苦以至难以下咽
C、或降而临清泠??????????或:有时
D、籍柔覆温之躯??????????温:温暖
2、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剑溪之水出焉??????????? 余谪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B、而不知苦生于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C、莫不族布而罗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吾闻井以甘竭???????????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三组,都能说明“乐与苦,相为倚伏”的一项是(??????)
①初食颇苦难,久之弥觉其甘
②其槚荼亦于常荼
③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④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⑤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⑥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答:??????????????????????????????????????????????????????????????????????????????????????????????????
(2)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
答:??????????????????????????????????????????????????????????????????????????????????????????????????
(3)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
答:??????????????????????????????????????????????????????????????????????????????????????????????????
参考答案:1、D
2、B
3、C
4、(1)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谏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1.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盖在殷忧——殷:深
B.人君当神器之重——当:当然
C.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斯:这
D.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2.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项王曰:“沛公安在?”
C.人君当神器之重——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D.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对《谏太宗十思疏》文意的理解,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以“固木”、“浚泉”为喻,提出全文主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接着,在原来比喻的基础上从反面设喻,一正一反,对比鲜明。
B.第二段指出历代帝王能有好的开始却不能坚持到底的原因是“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待下。
C.文章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内容,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化。并诚挚地指出,若照其行事就可以不必“劳神苦思”了。
D.进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就是直言不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效果强烈,而有时是最冒险的;另一种就是婉转进谏,更像是在讲故事,却不乏趣味,魏征用的正是第二种。
参考答案:1.B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与方正学书
王叔英 仆于执事别十余年。其间情慕之浅深,书问之达否,曰事之细者耳,姑置之不足道也。惟执事之身,系天下之望。士之进退、天下之幸不幸与焉。侧闻被召,计此时必已到京获膺大任矣。兹实天下之大幸也,故敢有说以进于左右焉。
凡人有措天下之才者固难,自用其才者尤难。如子房之于高祖,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之于文帝,未能自用其才者也。何则?子房之于高祖,察其可行而后言,言之未尝不中,高祖得以用之,而当时受其利。故亲如樊、郦,不可得而问;信如平、勃,不可得而非;任如萧、曹,不可得而夺。此子房所以能自用其才也。贾谊之于文帝,不察其未能而易言之,且又言之太过,故大臣绛、灌之属,得以短之。于是文帝不能用其言,此贾谊所以不获用其才也。方今圣天子求贤用才之意,上追尧、舜,固非高祖、文帝可比;而执事致君泽民之术,远方皋、夔,亦非子房、贾谊可伦。真所谓明良相逢,千载一时者也。将见吾君不问则已,问则执事必能尽言;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致斯民于唐虞雍熙之盛者,在是矣.岂非天下之幸欤!
虽然,天下之事固有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亦有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如夏时、周冕之类,此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也;如井田、封建之类。可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也。可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易;难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难。从之易则民乐其利,从之难则民受其患,此君子之用世。贵乎得时措之宜也。执事于此,研诸虑而藏诸心者非一日矣。措之犹反掌耳,尚何待于愚言之赘哉!然仆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不能无言于左右耳。
夫人情爱其人之深,而虑其患之至者,必救其失于未患之先。苟待其既失而后救之。是乃爱之浅而虑之疏也,其得为忠乎?天下知执事之深,爱执事之至,如仆者固多矣,窃谓忠于执事,未有能有过于仆者,伏惟稍垂察焉。(注:方正学(1357-1402),即方孝孺,明初著名学者。“正学”是他的书斋名。)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问之达否——达:达到,收到
B.言之未尝不中——中:符合
C.故大臣绛、灌之属,得以短之——短:轻视
D.而执事致君泽民之术——泽:施恩泽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述能做到“时措之宜”的一组是(???? )
①贾谊之于文帝,未能自用其才者也
②子房之于高祖,察其可行而后言
③文帝不能用其言
④如夏时、周冕之类,此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也
⑤如井田、封建之类,可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也
⑥可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易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孝孺被召进京将担大任,作者为此冒昧地写信给他,向他进言。
B.贾谊不像张良那样有人缘,得时势,受恩宠,因而处处受到排挤。
C.作者从历史经验的角度规劝方孝孺要从实际出发,不要泥古不化,使百姓遭殃。
D.作者极谦卑地表达自己对方孝孺的耿耿忠心,委婉地提醒方孝孺要防患未然。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侧闻被召,计此时必已到京,获膺大任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人情爱其人之深,而虑其患之至者,必救其失于未患之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B
4.(1)从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