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3-02 21:42:4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天启二年,辽东西尽失,廷议急边才,擢山东佥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事理而民不病。累转副吏、参政,仍故官。七年,哈刺慎部长汪烧饼者,拥众窥桃林口,春督守将擒三人。烧饼叩关愿受罚,春等责数之,誓不敢叛。崇祯元年,兵部尚书王在晋惑浮言,劾春嗜杀。春具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在晋复劾其通阉克饷,遂削籍,下法司治。明年,法司言春被劾无实,乃释之。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春永平兵备参议。春言:“臣身已许此城,不敢少规避。但必求济封疆,此臣区区之忠,所以报圣明而尽臣职也。”因言兵事不可预泄,乞赐陛见,面陈方略,帝许之。既入对,帝数称善,进春参政。已而偕诸将收复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仍涖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以无援于朝也。永平当兵燹之余,闾阎困敝,春尽心抚恤,人益怀之。四年八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命春监总兵吴襄、宋伟军驰救。九月二十四日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战。春营被冲,诸军遂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时风起,春命纵火,风顺,火甚炽,天忽雨反风,士卒焚死甚众。少顷雨霁,两军复鏖战,伟力不支亦走。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诸人见太宗文皇帝皆行臣礼,春独植立不跪。曰:“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令剃发,不从。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节选自《明史张春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理而民不——病:困苦。
B.春等责之——数:屡次。
C.春揭辩——具:写。
D.大清兵以二万骑来战——逆:迎。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张春守职尽忠的一组是(???? )
①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
②臣身已许此城,不敢少规避。
③既入对,帝数称善
④仍涖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
⑤闾阎困敝,春尽心抚恤
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春才能出众,常常临危受命。永平失守,他被起用为兵备参议,曾向皇帝面陈方略;大凌河之战,他奉命监军奔驰救援,竭忠尽智。
B.张春体恤百姓,深受爱戴。关外难民云集,他治理筹划,兵火之后永平街巷破败,他尽心安抚百姓,所以被弹劾时,百姓都为他诉冤。
C.张春报效国家,不计荣辱。担任兵备道,他政绩很好但无大的升迁,曾被诬下狱又获释起用,无论境遇如何,都对国事尽心尽力。
D.张春忠于国家,守志不屈。大凌河之战中,军营被冲,诸军溃败,张春率领剩余兵众立营再战;被俘后不下跪不剃发,最终守节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必求济封疆,此臣区区之忠,所以报圣明而尽臣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B
4.(1)只是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2分,每小题3分)
质美者以通为贵,才良者以显为能。何以言之?夫豫章,天下之名木也,生于深山之中,产于溪谷之傍,立则为大山众木之宗,仆则为万世之用。因江河之道而达于京师之下,因斧斤之功得舒其文色,无膏泽而光润生,不刻画而文章成;闭绝以关梁,及隘于山阪之阻,功弃而德亡,腐朽而枯伤,不如道傍之枯杨。德美非不相绝也,才力非不相悬也,彼则槁枯而远弃,此则为宗庙之瑚琏①者,通与不通也。
人亦犹此。夫穷泽之民,据犁接耜之士,或怀不羁之能,有禹、皋陶之美,纲纪②存乎身,万世之术藏于心;然身不容于世,无绍介通之者也。公卿之子弟,贵戚之党友,虽无过人之能,然身在尊重之处,辅之者强而饰之众也,靡不达也。
昔扁鹊居宋,得罪于宋君,出亡之卫。卫人有病将死者,扁鹊至其家,欲为治之。病者之父谓扁鹊曰:“言子病甚笃,将为迎良医治,非子所能治也。”退而不用,乃使灵巫求福请命,病者卒死,灵巫不能治也。夫扁鹊天下之良医,而不能与灵巫争用者,知与不知也。
故事求远而失近,广藏而狭弃,斯之谓也。
凡人莫不知善之为善,恶之为恶;莫不知学问之有益于己,怠戏之无益于事也。然而为之者情欲放溢,而人不能胜其志也。人君莫不知求贤以自助,近贤以自辅;然贤圣或隐于田里,而不预国家之事者,乃观听之臣不明于下,则闭塞之讥归于君;闭塞之讥归于君,则忠贤之士弃于野;忠贤之士弃于野,则佞臣之党存于朝;佞臣之党存于朝,则下不忠于君;下不忠于君,则上不明于下;上不明于下,是故天下所以倾覆也。?
(节选自《陆贾新语·资质第七》)
注:①瑚琏,古代祭祀时贵重的器皿,后常用来比喻人有才能,堪当大任。②纲纪,法度,法纪。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斧斤之功因:借助。
B.然身不于世容:容许。
C.言子病甚笃:严重。
D.而不国家之事者预:参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江河之道而达于京师之下 ∥ 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B.将迎良医治 ∥ 父母之爱子,则之计深远
C.人君莫不知求贤自助 ∥ 斧斤时入山林
D.佞臣之党存朝 ∥ 虽臣虏之劳不苦
小题3:下列各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无膏泽而光润生,不刻画而文章成
没有油脂浸润但仍有光泽生发,没有雕刻描摹但仍有色彩花纹出现
B.纲纪存乎身,万世之术藏于心
将法度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内心保存着经历万世而传承下来的治国方略
C.退而不用,乃使灵巫求福请命
扁鹊请求退出,不再用心,主人于是延请通灵的巫师祈求赐福来保全性命
D.闭塞之讥归于君,则忠贤之士弃于野
如果耳目闭塞的指责回传给人君,那么忠贤之士就会被遗弃在民间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没有机会与外界联系,天下名木的下场可能还不如倒在路旁的枯杨,显示出“通”在体现事物价值上的重要性。
B.公卿贵戚集团中并无过人才能的人却能凭借尊位重权飞黄腾达,这更加突出了那些缺少人引荐的民间贤士的悲哀。
C.扁鹊精通医术却被患者父亲怀疑,灵巫无知却能大行其道,这实际上表明能否为人所知是能否“显”的重要因素。
D.人君都希望能够得到贤明之士辅助,但是那些贤明之士却只愿意隐居在民间,这才导致最后出现天下倾覆的结果。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B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可知,容,在这里的意思是“接纳”。所以选B。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B项中,“为”都是介词,替。A项中,前“因”是介词,顺着、凭着;后“因”是连词,于是。C项中,前“以”是连词,用来;后“以”是介词,依据。D项中,前“于”表处所;后“于”表比较。所以选B。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正确。C项,“扁鹊请求退出”不符合文意,应是主人拒绝了扁鹊,没有延请他为孩子治病。所以选C。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贤明之士却只愿意隐居在民间”与原文意思不符。所以选D。
参考译文:
品德美好的人认为得志是自己的可贵(的体现),资质优秀的人认为扬名是自己的才能(的证明)。凭什么这么说呢?豫章,是天下闻名的木材,生长在深山的溪谷旁边。它生长在那里,它就是大山中众多树木尊奉的领袖;伐倒它做成器具,它就可以成为用以万世传承的祭器。它们凭借江河的这样的水道到达京城,借助斧头等工具的作用而展现自身的花纹与颜色。没有油脂浸润但仍有光泽生发,没有雕刻描摹但仍有色彩花纹出现。假若因为关山重重,又受山坡的阻碍而不能来到尘世,就会前功尽弃美德消亡,树干也会腐烂枯死,可能都比不上倒在路旁的干枯的杨树。德美相通、才力相念的同一样事物,一种情形下变得枯槁而被废弃,一种情形下成为了庙堂里的贵重祭器,这就是得志与不得志的区别呀!
人也是这样。那些处身偏远、手扶犁耜的民众,就有人怀有不可以拘束的才华,具有大禹、皋陶一样的美德,他们将法度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内心保存着经历万世而传承下来的治国方略;但是他们没有被世俗所接纳,因为没有推荐并使他们得志的人。那些公卿子弟以及贵胄外戚的亲朋党羽,即使没有过人的才能,但是他们处身位尊权重的环境,有能力突出的人辅助他们获得成功,又有众多的人为他们掩饰缺点,因此没有不得志的。
以前扁鹊住在宋国,得罪了宋君,逃亡到卫国。卫国有一个人病得快要死了,扁鹊赶到那人家里,打算为他治病。病人的父亲对扁鹊说:“大家都说我儿子病得很重,所以我要替他延请高明的医生来诊治,这病不是你所能治的。”病人的父亲拒绝了扁鹊,延请通灵的巫师祈求赐福祈祷保全性命,病人最终还是死了,因为所谓的通灵巫师并不能医治这种病。扁鹊是天下高明的医生,却不能在为人治病上胜过巫师而得到任用,这就是能否为人所知的区别呀。
所以事情一味想要最好的就会失去近在眼前的机会,明明想要广为包罗结果却又在一些不显眼的环节上不断失去,就是说的这类事情啊!
人就没有不知道善是好的,恶是坏的;没有不知道学习询问对自身有益,而懒惰嬉戏对事情没有补益。但是做事的人欲望放任过度,那么这样的人就无法胜任自己的追求了。人君没有不知道寻求贤才来帮助自己,亲近贤才来辅佐自己的。但是圣贤之士有时是隐居在乡野、不参与国家的事务的人。如果那些耳目之臣不能躬身明察民间的实情,那么耳目闭塞的指责就会回传给人君;如果耳目闭塞的指责回传给人君,那么忠贤之士就会被遗弃在民间(得不到任用)。如果忠贤之士没有被任用,那么朝堂之中就会出现奸佞的集团;如果朝堂之中出现了奸佞的集团,那么各位臣下就不会忠于人君;如果各位臣下不去忠于人君, 那么人君就不能明了下面的情况;而人君不能明了下面的情况,这就是天下覆亡的原因所在啊。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
契丹扰河北,兵檄丛进,崇奏决若流,武后贤之,即拜侍郎。中宗时,近戚奏度僧尼,温户强丁因避赋役。崇建言:“佛不在外,悟之于心。行事利益,使苍生安稳,、是谓佛理。乌用奸人以汩。真教?帝善之,诏天下汰僧伪滥,发而者金万二千人。
崇尝于帝前序次郎吏,帝左右顾,不主其语。崇惧,再三言之,卒不答,崇趋出。内侍高力士日:“陛下新即位,宜与大臣裁可否。今崇亟言,陛下不应,非虚怀纳诲者。”帝日:“我任崇以政,大事吾当与决,至用郎吏,崇顾不能而重烦我邪?”崇闻乃安。由是进贤退不肖而天下治。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捕蝗,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日:“聪伪主,德不胜袄②,今祆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黄门监卢怀慎日:“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愿公思之。”崇曰:“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蝗害讫息。
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崇第赊。僻,因近舍客庐。会怀慎卒,崇病痁移告,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咨焉。乾曜所奏善,帝则日:“是必崇画之。”有不合,则日:“胡不问崇?’’帝欲崇自近,诏徙寓四方馆,日遣问食饮起居,高医、尚食踵道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壹使语崇曰:“恨不处禁中,此何避?”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九》)
【注释】①汩:扰乱。②袄:通“妖”③赊:远④痁:shan,疟疾。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少倜傥,尚气节???尚:高尚
B.由是进贤退不肖???进:提拔
c.昔刘聪除蝗不克???克:成功
D.因以无年???年:收成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姚崇务实和被皇帝倚重的一组是?,
.A崇奏决若流????????? B 使苍生安稳,是谓佛理
帝左右顾,不主其语????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咨焉
C 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 D唯独崇佐裁决
杀虫救人,祸归于崇???????????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进兵骚扰河北,大量军事文书送到朝廷,姚崇处理奏报快如流水,武则天认为他贤能,立即任命他为侍郎。
B.中宗朝,贵戚奏请度人出家为僧尼,弄虚作假,危害国计民生。姚崇向皇帝进言,全国审查僧徒,打击了借佛教弄虚作假,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c.皇帝生活上特别关心照顾姚崇,下诏书安排姚崇搬到四方馆居住,每天亲自去问饮食起居。
D.对于国家大事,皇帝多向姚崇询问,姚崇深得信任,尽力辅佐皇帝,形成天下大治的局面。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A(“尚”为“崇尚”)?????
小题2:B(A组:“崇奏决若流”是说姚崇处理政事的能力强;“帝左右顾,不主其语”说的是皇帝对姚崇拿小事来烦自己很不高兴,因而不搭理他的话。B组:“使苍生安稳,是谓佛理”表现了姚崇的务实精神,僧人泛滥,已经危害了国计民生,佛理就是要使百姓安宁:
“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咨焉”,哪怕就是姚崇生病不能视事,每逢大事,也要派源乾曜去向姚崇咨询请教。符合题干要求。C组:“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表现了姚崇的务实精神;“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也表现的是姚崇务实的精神,与被皇帝倚重无关。
D组:“唯独崇佐裁决”是说别的宰相都因为皇帝的威严果断,或谦虚或畏惧,不敢做事情,只有姚崇辅佐皇帝处理政事,与“务实”无关;“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没有表现对姚崇的倚重)
小题3:C(皇帝没有亲自去问,而是派人去问)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姚崇年轻时豪爽,崇尚气节,长大后便喜好读书。
契丹进兵骚扰河北,军事文书大量送到朝廷,姚崇处理奏报快得像流水,武则天认为他贤能,立即任命他为侍郎。中宗时,近戚奏请度人为僧尼,富裕人家的强壮男丁借此逃避赋役。姚崇进谏:“信奉佛教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的觉悟。做事要给社会带来好处,要使百姓平安,这才是佛理。怎能让奸人来扰乱真正的教理?”皇帝认为他说得好,诏告天下清理裁减假冒和冗滥的僧人,让他们留发还俗去务农的,就有一万二千多人。
姚崇曾经在皇帝面前排定要提拔的郎官,皇帝环顾左右,不理会他的话。姚崇恐惧,再三陈述,皇帝始终未应答,姚崇急忙退出。内侍高力士说:“陛下新近即位,应当与大臣一起裁定行或不行。现在姚崇急切进言,陛下不表态,不是一种虚心接受进谏的态度。”皇帝说:“我将政事交给姚崇,大事我应当参与决断,至于任用郎官,姚崇难道不能做主?却要再来烦劳我。”姚崇听说后才放心。由此姚崇提拔贤能之人,罢免不称职的官员,因而天下治。
开元.四年,山东遭受重大蝗灾,民众又祭又拜,眼看着蝗虫吞食青苗却不敢捕杀。姚崇奏请捕杀蝗虫,朝廷派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灭蝗虫。汴州刺史倪若水向皇帝上书说:“消除天灾应当用德,从前刘聪除灭蝗虫没有成功反而(蝗虫)为害更大。”倪若水拒绝御史不服从命令。姚崇写信讽刺他说:“刘聪是伪主,德行不能胜过妖妄,如今之时,妖妄不能胜过德行.古时候的贤良太守,蝗虫都避而不入其辖区。说修养德行可以避免蝗虫,那你岂不是没有德行而招致了虫害了吗?如今坐视蝗虫咬食青苗,你却忍心不救,因此而遭遇荒年,还叫什么刺史呢?”倪若水害怕了,才大力捕杀蝗虫,捕得蝗虫十四万石.黄门监卢怀慎说:
“大凡天灾,哪里可以用人力去制止呢!再说大量杀虫,必定会伤害天道和气.希望您能好好想想。”姚崇说:“如今蝗虫幸而还可以驱除,如果放纵不管,谷物都要被吃光了,百姓该怎么办?如果杀虫救人(天降灾祸),灾祸都归于我吧,我不会推卸给你!”蝗害最终平息。
此时,皇帝刚刚亲政,朝夕询问政事。其他宰相惧怕皇帝的威严果断,都谦卑畏惧,唯独姚崇能够辅佐裁决,因此得以掌握大权。姚崇宅第偏远,因此他就近住在旅馆。这时适逢卢怀慎去世,姚崇因患疟疾写信告假.凡有重大政事,皇帝必令源乾曜前往姚崇处咨询。源乾曜的奏议好,皇帝就说:“这肯定是姚崇谋划的。”遇到不好的,就说:“为什么不去问问姚崇啊?”皇帝想让姚崇住得离自己更近一些,下诏让他移住到四方馆,每天派人问候饮食起居,派去的御医络绎不绝,赏赐的食物连续不断.姚崇觉得四方馆豪华宽大,不敢居住.皇帝派人对他说:“恨不得让你住在宫中,这有什么可回避的呢?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5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敞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宋 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小题1:补出上面的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
小题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颜子??恶衣恶食
小题2:①贫穷而不抱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要求阅读文化经典《论语》选段,依据后人的评价补出《论语》的人物名字和言行。这是浙江高考说明范围内的试题,考试只要熟读《<论语>选读》,应该能够正确回答。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正确解读”的能力。
小题2:本题与上题是相互关联的,主要是读懂《论语》选段,重点是孔子的对话部分。后人的评价对解析孔子的观点有一定辅助作用。上述两题具有浙江特色。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刘晏初为转运使,独领陕东诸道,陕西皆度支领之。晏有精力,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①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常以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其场院要剧之官必尽一时之选故晏没之后掌财赋有声色者多晏之故吏也。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不待其困弊、流亡、饿殍,然后赈之也。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晏专用榷盐法②充军国之用。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州县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鬻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
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馀万斛,无斗升沉覆者。船十艘为一纲③,使军将领之,十运无失,授优劳,官其人。数运之后,无不斑白者。
晏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不使留宿,后来言财利者皆莫能及之。
【注】①递:驿站。??②榷盐法:食盐专卖法。??③纲: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使司白:报告。
B.晏不州县申请,即奏行之俟:依靠。
C.应民之急,未尝时失:丢失。
D.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休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晏以为官多民扰位卑足羞,官盛近谀
B.故但出盐之乡置盐官此所谓战胜朝廷
C.江岭间去州县远者路曼曼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D.运谷或至百馀万斛,无斗升沉覆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其实亦百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晏担任漕运使时,十分重视了解经济信息,控制各地物价,朝廷因而获利,也不用担心全国物价的暴涨暴跌。
B.刘晏及时了解各地歉收的情况,灾情出现官员申请后他立即奏请朝廷免除赋税,安排赈济灾民,因而使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C.刘晏利用食盐专卖的方式,收购盐户所产之盐转卖盐商,虽然盐乡之外不再另设盐官,但食盐供应也能调度得当。
D.刘晏认为应依据各条河流的不同特点,因利乘便,分段漕运,建造运船,训练漕卒,从此每年安全运送谷物有时多达百余万斛。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常以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其场院要剧之官必尽一时之选故晏没之后掌财赋有声色者多晏之故吏也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4分)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船十艘为一纲,使军将领之,十运无失,授优劳,官其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B项,俟:等,等候;C项,失:错过;D项,息:增长。
点评: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结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小题2:试题分析:A项“则”是连词,表承接,译为“就”;B项“于”都是介词,译为“在”; C项个“其”是代词,译为“那,那些”;D项两个“者”都译为“的”。
点评:文言文虚词要积累,特别是有计划地重新温习中学所学文言诗文,尤其是重点文言篇章。要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各类用法和意思,采取分词类复习和一词多义复习相结合。还应做一定量的练习,在练习中熟悉并掌握文言虚词运用的细微规律或习惯用法,以达到见多识广,熟能生巧。
小题3:试题分析:刘晏预先奏请朝廷,而非灾情出现后奏请朝廷。
点评: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小题4:试题分析:首先阅读该语段,知其大意。然后抓住语段中的虚词,如本段中的“故”,其常用在句首,表明原因。据句意,两“故”前应断开。
点评:拿到一个文言文篇段,先不要急着进入断句,而应该先通读这个篇段,大体上搞清这个文言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在通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不拿现代汉语对词语的理解来衡量文言文中的词语的意思,也就是不“以今释古”。这样在对每个词语意思准确理解和选择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句意、段意乃至文意,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形式和语言风格,也才能有助于准确断句。
小题5:试题分析:第一句翻译的难度较大,要解决这几处翻译的关键点:以厚直:拿优厚的报酬。以,用,拿。直,通“值”。置递相望:设置驿站远近相望。觇报:打探报告。觇,窥探,侦察。第二句“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相对,丰,指丰收,歉,指歉收。籴,收购;粜,卖出。第三句相对较为容易,但要注意“授优劳”“官其人”这两处。授优劳,给予优厚的慰劳;官其人,让他做官。官,名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做官。
点评: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在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文言句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多义词、常见实词、常见虚词。考生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就能得分。反之,就会丢分。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