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九)
2017-03-02 21:43:0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浣 溪 沙
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①袅残烟,梦回山枕②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③,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①沉水:即沉水香,简称“沉香”。???②山枕:两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③斗草:一种竞采百草、比赛优胜的游戏。
小题1:试分析全词的结构层次。(5分)
小题2:末句“黄昏疏雨湿秋千”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6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金陵怀古
萨都剌①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②。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③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注释】①萨都剌,元代诗人,在元文宗至顺三年调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移居金陵。该词大约作于此时。②畴昔:从前。③寒螀:寒蝉。
1.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中“急”字好在哪里?请简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简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节诗句,完成后面题目。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1.对此节诗采用的手法,说法不对的一项是(   )
A.排比和比喻
B.夸张和渲染
C.铺陈和排比
D.赋、比、兴
2.“事事四五通”的原因,下面哪项不正确(   )
A.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作为对封建家长制的无言的挑战。
B.临别时有意精心修饰,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改变主意。
C.借此延缓别离时光的到来,反映了兰芝痛苦矛盾的心情。
D.本想精心修饰,但心烦意乱,不得不重来几遍。
3.作者对这段着力描写的目的是(   )
A.表明刘兰芝强作镇静,以掩饰自己内心的哀怨。
B.表明刘兰芝对封建势力不甘示弱,有意在焦母面前示威。
C.表明刘兰芝有意修饰,怕回到娘家受世人歧视。
D.补叙刘兰芝的美丽,表现她冷静、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①,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②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悲歌击筑:荆轲刺秦王时,范离击筑为荆轲送行。筑,一种古乐器。②南山:主峰在长安南面。
(1)请概括说明这首词上片与下片所写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运用了哪些表达手法?请结合词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完成文后题目。(7分)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开头以比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的遭际受门第贵贱决定的不平现实。
B.诗人认为人各有命,不能行时叹息坐时愁,体现了诗人乐观、大度的情怀。
C.诗的前六句为五七杂言,句式长短相间,语调时缓时急,富有节奏感。
D.此诗为歌行体,语言质朴,全诗用近乎口语的文字写成,明白晓畅。
小题2:请简析“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4分)
答:???????????????????????????????????????????????????????????????????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