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其他题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小题1: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小题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小题3:故? ,无以至千里;? , 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小题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韩愈《师说》)
小题5: 纵一苇之所如,? 。?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小题6:苟利国家生死以,?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参考答案:
小题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小题2:则知明而行无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默写时要注意句中的通假字,千万不能写成了本字。如句中的“知”“受”和“冯”就不要因为读音问题而误写成了“智”“授”和“凭”。其他的一些字则没有什么易写错的地方了。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燕子矶【注】
施闰章
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
[注]?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三面凌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
小题1: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说明。(4分)
小题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钓者的形象及其寄寓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比喻(或象征),以流水喻时代更替,以白鸥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颔联对仗极为工整,所以答题时要从一词入手,具体分析其所使用的修辞,如对比、对偶等。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人的形象及思想感情。通读全诗,通过绝壁、孤亭、白鸥、矶头、把钓等意象可知此诗塑造了一位隐者,答题时具体答出什么样的隐者。通过他的形象及第二、三句中的提到的对旧事的态度,可知他追求宁静、淡泊的生活。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临行与故游夜别
何逊
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11分)
沙丘①城下寄杜甫
[唐]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②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③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④。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①沙丘:在山东汶水流域。②高卧:这里指闲居。③日夕:朝暮,从早到晚。④鲁酒两句:《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此谓鲁酒之薄,不能醉人;齐歌之艳,听之无绪。皆因无共赏之人。
小题1:“借景抒情”乃诗歌创作中的主要手法,请分析李白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5分)
小题2:“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这两句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对杜甫的深深怀念之情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李诗是诗人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结合诗后注释及诗歌内容分析作答。李白诗中描写大雁高飞,带走了诗人心中的忧愁和苦闷,好月出山,仿佛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大雁多情,群山有意,愁去喜来,令诗人喜出望外。杜甫诗中“无一字”“老病”“孤舟”“涕泗流”等句可以看出杜甫漂泊流离、凄凉落寞的感情。
试题分析:
小题2:“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想象奇特。杜诗中“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通过今昔对比,抒写感慨。可以任选其一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小题1:本诗作者着意写下一个“断”字,它有哪些含义?(5分)
小题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却不同,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断”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包含了音书的断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小题2: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点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一、看背景: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三、看体裁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四、看技法。五、看意象。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