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3-06 04:13:2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课内文言文阅读。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椹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之遇将军,可谓矣——深:与“浅”相对
B.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
C.此臣日夜切齿心也——拊:捶击
D.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函:用匣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秦遇将军——太子闻,驰往
B.樊於期偏袒扼腕进曰——伏尸
C.今得闻教——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D.秦王必喜而善臣——燕国陵之耻除矣
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樊於期对秦的仇恨的一组是(   )
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②顾计不知所出耳
③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日
④遂自刎
⑤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⑥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椹其胸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
4.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在太子丹不忍心杀掉樊於期的情况下,自己主动前去向樊於期献报仇之计,促使了樊於期的自杀。
B.从樊於期的自杀上,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秦王的痛恨和对荆轲的信任,也表现出樊於期的义勇精神。
C.荆轲对樊於期说的一番话,语言委婉,虽然没有直接说明来意,但樊於期还是听出了其中的意思。
D.当太子丹听说樊於期已经自杀身亡后,表现出极度的哀伤,但是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依计行事。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C
4.C
5.(1)我每当想到这些,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办法罢了!
  (2)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加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策扶老以流憩——手杖
B.帝乡不可——期待
C.翳翳以将入——太阳
D.复驾兮焉求——助词,不译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既然已,勿动勿虑
B.以吾一日长乎尔
C.令人长号不自禁
D.食之可以清酒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荣所从胡骑杀朝士既多,不敢入洛城,即欲向北为迁都之计。荣孤疑甚久,武卫将军泛礼固谏。辛丑,荣奉帝入城。帝御太极殿,下诏大赦,改元建义。从太原王将士,普加五阶,在京文官二阶,武官三阶,百姓复租役三年。时百官荡尽,存者皆窜匿不出,唯散骑常侍山伟一人拜赦于阙下。洛中士民草草,人怀异虑,或云荣欲纵兵大掠,或云欲迁都晋阳;富者弃宅,贫者襁负,率皆逃窜,什不存一二,直卫空虚,官守旷废。荣乃上书,称:“大兵交际,难可齐壹,诸王朝贵,横死者众,臣今粉躯不足塞咎,乞追赠亡者,微申私责。无上王请追尊为无上皇帝,其余死于河阴者,王赠三司,三品赠令、仆,五品赠刺史,七品已下白民赠郡镇;死者无后听继,即授封爵。又遣使者循城劳问。”诏从之。于是朝士稍出,人心粗安。封无上王之子韶为彭城王。荣犹执迁都之议,帝亦不能违;都官尚书元谌争之,以为不可,荣怒曰:“何关君事,而固执也!且河阴之事,君应知之。” 谌曰:“天下事当与天下论之,奈何以河阴之酷而恐元谌!谌,国之宗室,位居常伯,生既无益,死复何损,正使今日碎首流肠,亦无所惧!”荣大怒,欲抵谌罪,尔朱世隆固谏,乃止。见者莫不震悚,谌颜色自若。后数日,帝与荣登高,见宫阙壮丽,列树成行,乃叹曰:“臣昨愚暗,有北迁之意,今见皇居之盛,熟思元尚书言,深不可夺。”由是罢迁都之议。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二卷》
小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御太极殿 御:登上。
B.从太原王将士 从:使------跟随
C.贫者襁负 负:背着。
D.死复何损 损:减少。

小题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欲向北为迁都之计 荣犹执迁都之议
B.生既无益 既来之,则安之
C.荣乃上书 尔朱世隆固谏,乃止
D.何关君事,而固执也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小题3: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体现朝廷安抚民心的做法的一组是:
(1)、遣使者巡城劳问 (2)、封无上王之子韶为彭城王
(3)、自余死于河阴者,王赠三司 (4)、下诏大赦,改元建义
(5)、直卫空虚,官守旷废 (6)、天下事当与天下论之
A.(1)(3)(5)
B.(2)(4)(6)
C.(1)(2)(3)
D.(4)(5)(6)
小题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尔朱荣极力主张迁都北方,是因为他所率领的胡人骑兵杀朝廷大臣太多,怕定都洛阳,众怒难犯,于己不利。
B.尔朱荣护送皇帝(孝庄帝)进入洛阳城后,跟随他的将士全部都得到晋升,为此引起了元谌的不满。
C.尔朱荣为迁都之事与元谌发生争执而十分恼怒元谌,想当场就治元谌的罪,被尔朱世隆死死劝住。
D.尔朱荣进入洛阳后跟随皇帝登高远眺,看到壮丽雄伟的宫殿,才觉得元谌坚决要定都洛阳的主张是正确的,于是他便打消了迁都的主张。


参考答案:
小题:
B
小题:
A
小题:
C


本题解析:
小题:
元谌没有不满
小题:
跟随.不是使动用法
小题:
B.既然, 已经C.于是,才.D. 你.但是
小题:
(5)战后的惨况.(6)元谌争论的话.
小题:
B(元谌没有不满)
译文
   尔朱荣所率领的胡人骑兵因杀朝廷大臣太多,不敢进入洛阳城,便想将国都迁到北方。尔朱荣犹疑了很长时间,武卫将军泛礼坚决反对迁都。辛丑(十四日),尔朱荣护送孝庄帝进入洛阳城。孝庄帝登上太极殿,下诏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义。跟从太原王尔朱荣的将士,全部晋升五级官阶,在京城中的文官晋升二级官阶,武官晋升三级官阶,百姓免除租役三年。当时文武百官已荡然无存,即使活下来的也大都逃窜藏匿起来,不再露面,只有散骑常侍山伟一人拜见皇帝,接受赦免。洛阳城中的官员百姓都很担惊害怕,人人都另有所虑,有的说尔朱荣要纵兵大肆掠取,有的说尔朱荣迁都晋阳。于是富贵人家放弃了住宅,贫困人家携带包裹,都纷纷逃奔他乡,城中人口还剩下不到十分之一二,守备空虚,政府各部门都空无一人。尔朱荣于是向孝庄帝上书说:“大兵往来接触,很难整齐统一,朝廷中的王、大臣,横遭杀戮的很多,我现在即使粉身碎骨也不足以抵消所犯的罪责,所以我请求圣上追封那些死去的大臣们,以稍微弥补一下我的罪责。请求追封无上王为无上皇帝,其余在河阴被杀的人,凡原先是分封王的,追封三司,三品官员封赠令、仆,五品官员封赠刺史,七品官员以下至布衣封赠郡守、镇将。死者如果没有后代听任另择继承人,立即授予封爵。另外,再派使者慰问城内的百姓。”孝庄帝下诏同意这样做。于是朝廷官员这才渐渐的出头露面,人心才稍微安定下来。追封无上王之子元韶为彭城王。尔朱荣仍坚持迁都的主张,孝庄帝也不敢违背他的意愿。都官尚书元谌跟尔朱荣争辩迁都之事,认为不能迁都,尔朱荣怒冲冲地说:“这跟你有什么关系,你却这么顽固!况且河阴之事,你应该知道吧。”元谌说道:“天下大事应该让天下人共同议论,您何必用在河阴残酷杀戮百官之事来吓唬我元谌呢!我元谌是皇族宗室,位居尚书之职,既然活也没有什么益处,那么死了又能减少什么呢?即使我今日肝脑涂地,也没什么可畏惧的。” 尔朱荣听了非常恼怒,想治元谌之罪,尔朱世隆死死劝谏,尔朱荣这才作罢。当时在场见到这种情形的人没有不感到害怕的,而元谌却神气如故。几天之后,孝庄帝与尔朱荣登高远眺,看到宫殿巍峨壮丽,树木成行,尔朱荣这才感叹地说:“微臣我过去太愚蠢糊涂了,竟会有向北迁都的想法,现在我看到皇宫如此壮丽雄伟,仔细想一想元谌尚书的话,深深感到他说的对,”于是便打消了迁都的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加粗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多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
B.独之心日益骄固 微人之力不及此
C.骊山北构西折  谁得族灭也
D.盘盘焉,困困  缦立远视,而望幸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