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①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⑤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①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使人们的骨肉之情疏远,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
②计划刚刚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
本题解析:
小题1: “恨”在句中是遗憾的意思。
小题2: ①④不是晁错死因: ①是皇上对晁错的重视和任用?④是晁错父亲的话。
小题3:? “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这个说法不符合文意。
小题4: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①用事:当权,掌管政务。疏:使动用法。让:责怪,责备。?②卒:突然。杜:堵住。为……不取也:认为……不可取,认为不该这样做。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题目。(本大题5小题,共22分)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第:落第
B.玄宗奇之奇:引以为奇
C.房琯布衣时与甫善善:友好
D.恃恩放恣恣:放纵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琯兵败于陈涛斜 ②一夕而卒于耒阳
B.①帝许之②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C.①严挺之乃有此儿 ②乃游东蜀依高适
D.①既至而适卒②未维舟而江陵乱
小题3:下列句子能分别表现杜甫“生活困顿”和“为人傲诞”的一项是(3分)
A.①曾祖依艺,位终巩令 ②尝凭醉登武之床
B.①自负薪采梠②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C.①武卒,甫无所依 ②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
D.①游衡山,寓居耒阳②自棹舟迎甫而还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参加科举落第,却因文章写得好得到玄宗赏识。
B.杜甫上书为房琯说情,肃宗大怒,将两人都贬出了朝廷。
C.严武去世后杜甫失去了依靠,刚到东蜀投靠高适,高适又去世了。
D.杜甫举家到荆楚之地避难时,江陵发生了变乱,耒阳聂县令亲自划船迎接杜甫。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0分)
(1)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3分)
(2)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3分)
(3)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1)严武与杜甫有世交之谊,对待杜甫很尊敬。
(2)严武去拜访他,他有时连帽子也不戴,他就是如此傲慢放诞。
(3)杜甫曾游览衡山庙宇,被暴雨洪水所阻隔,十多天没能进食。
本题解析:
小题1:第,科举考试考中
小题2:A,都为介词,在。 B.代词,他/音节助词,不译;C. 副词,竟然/副词,于是,就;D.连词,表转折,可是/连词,表承接,就。
小题3:A,前一句讲的是杜甫曾祖;C,后一句讲的是英乂;D,后一句讲杜甫受到耒阳聂令的优待。
小题4:“耒阳聂县令亲自迎接”不是“杜甫避难荆楚时”
小题5:⑴“世旧”1分,“待遇”1分,句意1分。⑵“过”1分,“冠”1分,句意1分。⑶“尝”1分,“为……所”被动句式1分,“旬日”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本为襄阳人,后迁居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官终于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终于膳部员外郎,另外有传。父亲杜闲,逝世于奉天县令任上。
杜甫天宝初年应进士考试而落第。天宝末年,进献《三大礼赋》。玄宗赞叹称奇,召他去亲自考试他的文章,授官京兆府兵曹参军。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攻破京城,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趁夜色逃出京城前往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谒了肃宗,授官右拾遗。房琯还是一般百姓时与杜甫很要好,当时房琯为宰相,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军,肃宗应允了他。这年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得大败。第二年春天,房琯被罢免宰相之职。杜甫上书说房琯有才能,不应罢免。肃宗大怒,把房琯贬为刺史,将杜甫贬出朝廷做华州司功参军。当时函谷关京畿一带战乱流离,粮食价格猛涨,杜甫便寄居到成州同谷县,自行背柴草拾野菜度日,儿女饿死了几个。好长时间之后,征召为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759)冬天,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上书朝廷任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给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有世交之谊,对杜甫很尊敬。杜甫性情偏狭急躁,没有风度,依恃恩遇而放纵,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床,怒目直视严武说:“严挺之竟有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急躁暴烈,没把这当作忤逆之举。
杜甫在成都浣花里广为种植翠竹绿树,在江畔建了一所草堂,平日纵酒吟啸,与田父野老相处无间,毫不拘束。严武去拜访他,他有时连帽子也不戴,他就是如此傲慢放诞。永泰元年(765)夏天,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靠。到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时,英乂一介武夫颇粗暴,没办法拜谒依傍,杜甫便去东蜀之地依靠高适。到了东蜀,高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了郭英乂,杨子琳攻打西川,蜀中一片混乱。杜甫带着全家前往荆楚之地避难,乘一叶小舟下三峡。还未系舟登岸,江陵就发生了变乱,便乘船沿湘江漂流,经过衡山,寄居于耒阳。杜甫曾游览衡山庙宇,被暴雨洪水所阻隔,十多天没能进食。耒阳聂县令知道后,亲自划船去把杜甫接回。
代宗永泰二年(766)一天晚上,杜甫吃了牛肉喝了白酒,暴死于耒阳,当时年仅五十九岁。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孔僖字仲和,鲁国鲁人也。曾祖父子健,少游长安,与崔篆友善。及篆仕王莽为建新大尹,尝劝子健仕,对曰:“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衮冕之志,各从所好,不亦善乎!道既乖矣,请从此辞。”遂归,终于家。
僖与篆孙骃复相友善,同游太学,习《春秋》,因读吴王夫差时事,僖废书叹曰:“若是,所谓画虎不成反为狗者。”骃曰:“然。昔孝武皇帝始为天子,年方十八,崇信圣道,师则先王,五六年间,号胜文、景。及后恣己,忘其前之为善。”僖曰:“书传若此多矣!”邻房生梁郁和之曰:“如此,武帝亦是狗邪?”僖、骃默然不对。郁怒恨之,阴上书告骃、僖诽谤先帝,讽讥当世。事下有司,骃诣吏受讯。僖以吏捕方至,恐诛,乃上书肃宗自讼:“臣之愚,意以为凡言诽谤者,谓实无此事而虚加诬之也。至如孝武皇帝,政之美恶,显在汉史,坦如日月。是为直说书传实事,非虚谤也。夫帝者为善,则天下之善咸归焉;其不善,则天下之恶亦萃焉。斯皆有以致之,故不可以诛于人也。且陛下即位以来,政教未过,而德泽有加,天下所具也,臣等独何讥刺哉?假使所非实是,则固应悛改;傥其不当,亦宜含容,又何罪焉?臣等受戮,死即死耳,顾天下之人,必回视易虑,以此事窥陛下心。自今以后,苟见不可之事,终莫复言者矣。臣之所以不爱其死,犹敢极言者,诚为陛下深惜此大业。陛下若不自惜,则臣何赖焉?齐桓公亲扬其先君之恶,以唱管仲,然后群臣得尽其心。今陛下乃欲以十世之武帝,远讳实事,岂不与桓公异哉?臣恐有司卒然见构,衔恨蒙枉,不得自叙,使后世论者,擅以陛下有所方比,宁可复使子孙追掩之乎?谨诣阙伏待重诛。”帝始亦无罪僖等意,及书奏,立诏勿问,拜僖兰台令史。
元和二年春,帝东巡狩,还过鲁,幸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乐,命儒者讲《论语》。僖因自陈谢。帝曰:“今日之会,宁于卿宗有光荣乎?”对曰:“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今陛下亲屈万乘,辱临敝里,此乃崇礼先师,增辉圣德。至于光荣,非所敢承。”帝大笑曰:“非圣者子孙,焉有斯言乎!”遂拜僖郎中。
冬,拜临晋令,崔骃以家林筮之,谓为不吉,止僖曰:“子盍辞乎?”僖曰:“学不为人,仕不择官,凶吉由己,而由卜乎?”在县三年,卒官,遗令即葬。(节选自 《后汉书》 )
小题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不善,则天下之恶亦萃焉萃:聚集
B.臣之所以不爱其死,犹敢极言者爱:害怕
C.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祠:祭祀
D.崔骃以家林筮之,谓为不吉筮:用蓍草占卦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郁怒恨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恐诛,乃上书肃宗自讼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夫帝者为善,则天下之善咸归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今日之会,宁于卿宗有光荣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小题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僖和崔篆的孙子崔骃友善,同游太学,在读到吴王夫差那段历史时,发表了评论,被人上书告他诽谤先帝,因而被要求前去狱吏那接受审讯。
B.孔僖上书为自己和崔骃申诉,理由是实际上没有事实捏造诬蔑才能称为诽谤,而孝武帝的所作所为在史书上写得清清楚楚,这并不能算是诽谤。
C.元和二年春天,皇上巡视东方,回来路过鲁地。孔僖回答皇上的问题后,得到了皇上的赞许,被授为郎中。
D.孔僖被任命为临晋令,好友认为不吉利。但他认为学习应为了天下人,他不听好友的劝告,前往就任临晋令。在职三年,并且死在任上。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臣之所以不爱其死,犹敢极言者”“爱”为吝惜。故选B。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的分析思考要结合着具体语句对文言虚词进行分析判断。A.第一个“之”代词,他们;第二个是代词,我 B.第一个“乃”连词,于是;第二个是副词,才C第一个“焉”兼词,于之;第二个是助词,啊 D.都为介词,对于。故选D。
小题3: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和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仔细分析比较原文和选项的细微差别,然后进行判断。A是崔骃接受狱吏的审讯。故选A。
【参考译文】
孔僖字仲和,鲁国鲁人。曾祖父孔子建,年轻时游学长安,与崔篆友好。崔篆出仕王莽任建新大尹时,曾经劝孔子建出仕。子建回答他说“:我有做布衣老百姓的心愿,您有做官的志气,各人听从各人的所爱,不是很好吗?我们所走的道路,既然不同,请从此别。”就回去了,死在家里。
孔僖与崔篆的孙子崔骃是好朋友,同游太学,学习《春秋》。因读吴王夫差的时事,孔僖废书叹息说:“如此,这是所谓画虎不成反为狗。”崔骃说:“是的。从前孝武皇帝做天子时,年纪轻轻的,才十八岁,崇信圣人之道,以先王为学习的榜样,五六年的时间,号称胜过文帝、景帝的恭俭。到后来任意而行,忘记了自己以前的好处。”孔僖道: “书传上这样的事情多着呢!”邻房生梁郁附和着道:“这样,武帝也是狗吗?”孔僖、崔骃默然不做声。梁郁发怒恨他们,暗地里上书告崔骃、孔僖诽谤先帝,讥讽当世。朝廷把这件事交管事人处理,崔骃去狱吏受审讯。孔僖看到逮捕他的人快来了,害怕被诛,于是上书肃宗申诉:“臣愚见,认为凡是称为诽谤的,是说实际上没有这回事,捏造诬蔑而已。至于孝武皇帝,政治的好与坏,在汉史上写得明明白白,有如日月。这是叫做直说书传实事,不算捏造。皇帝为善,天下的善就都归于他,皇帝不为善,天下的恶也都会集在他那里,这都有原因的,不可以责于人呢。并且皇上即位以来,政治没有什么过失,德泽及于百姓的却很多,天下的人都是知道的,我等为什么要讥刺他呢?假使非议的是事实,那就应该坚决悔过改正;若是说得不适合,也应当宽容,又为什么要加罪他呀?我等受戮,死就死了,但天下的人,一定会改变过去对皇上的看法,从这件事观察皇上的用心。自今以后,如果看到不可的事,就绝对不会再说了啊。我之所以不吝惜死,还敢于毫无顾虑地这样说,真正是为皇上爱惜这天下大业。皇上如果不爱惜,那我有什么办法呢?齐桓公亲自揭露他先君的过错,以启发管仲,然后全体臣子得以尽心为国。现在皇上居然想为远在十世的武帝隐瞒事实,难道不是与桓公大相径庭吗?我恐怕官吏猝然陷害我,令我含恨蒙受冤屈,不能申诉,使后世议论的人随便以皇上作比较,难道可以再使子孙补救遮掩吗?我恭谨地去朝廷等待重诛。”帝本来也无加罪孔僖等人的意思,奏书送上去,马上下诏不问罪,授孔僖兰台令史。
元和二年春,帝巡视东方,回来时经过鲁,去阙里,用牛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奏黄帝、尧、舜、禹、汤、周六代的音乐,命令儒者讲《论语》。孔僖因向皇上道谢。帝说:“今天的大会,难道不是对于您孔氏一种光荣吗?”孔僖回答道:“我听说贤明的圣主,没有不尊师重道的。现在皇上作为天子,亲自到我们这里,这是崇敬致礼老师,使圣德增辉。至于说到光荣,是不敢承当的。”帝大笑说:“不是圣人的子孙,哪里说得这样好的话啊!”就授孔僖郎中。?
这年冬天,授临晋令,崔骃用《家林》占卜,说不吉利,阻止孔僖道: “你为什么不辞官呢?”孔僖说:“学习不为个人,出仕不选择什么样的官才做,凶吉在于自己,难道是由占卜决定的吗?”做了三年临晋县令,死在任上,遗嘱就地埋葬。
本题难度:一般
|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