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九)
①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②抚和戎狄,叛羌归附,雍土美之?③周处吴人,忠勇果劲?④自旦及暮,斩首万计?⑤军无后继,必至覆败,虽在亡身,为国取耻。?⑥我为大臣,以身殉国,不亦可乎!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
2、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何以利吾家(家庭)
B.不夺不餍(满足)
C.吾闻秦、楚构兵(交战)
D.怀利以相接(交往)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鄙(边邑)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3.翻译正确的一组句子是(?)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些您是知道的啊。
? ②?等到他在东边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B.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 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C.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 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D.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作为酬劳,可是他早晨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 ②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4.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
6.下面是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其中正确的几项是(?)
A.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B.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C.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D.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E.不卑不亢,善于激将
F.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7.用原文填空:烛之武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表现出他能言善辩、智能过人。其说辞大体可分三个层次,二?、三层次中又可各分两小层意义:
第一小层:不卑不亢,引出话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层:分析情势,说明利害
a.亡郑,对晋有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存郑,对秦有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小层:回顾历史,预见未来
a.过去,晋国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将来,晋国必贪得无厌,进犯秦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阳货》)
②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小题1:请写出出自上述选段的一个成语,并作解释。(2分)
?
小题2:请从上面文字中概括孔子心中君子应具有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的看法进行评析。(4分)
?
?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加粗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少——增加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兵而走——拖着
2.下面的加粗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B.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C.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语言上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文章中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比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D.孟子仁政思想的内容是“王道”,具体内容是:顺应农时,使民生有保障,并进而对他们实行伦理道德教育。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