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①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②抚和戎狄,叛羌归附,雍土美之?③周处吴人,忠勇果劲?④自旦及暮,斩首万计?⑤军无后继,必至覆败,虽在亡身,为国取耻。?⑥我为大臣,以身殉国,不亦可乎!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
(1)这时的楚郡刚经历过战乱,逃难的人与本地人聚居在一起,习俗都不统一,周处用礼教劝勉教化他们,又收殓埋葬无主尸骸和暴露在野外的遗骨。
(2)忠孝的道理,哪里可以两全!既然已经辞别父母侍奉君主,又怎能在父母面前尽孝呢?今天是我为国效命的时候了。
本题解析:
小题1:辞:推辞,拒绝。
小题2:②言周处的政治才干?③是间接表现?⑤说周处的刚直。
小题3:“朝臣们敬重他”错。“朝臣恶处强直”说他忠烈果毅是在陷害他。
小题4:古文翻译尽量用直译。第一句采分点:“既”“敦”“尸骸无主及白骨在野”的定语后置“以教义”的介词结构后置各1分,大意分1分。第二句采分点:“道”“安得”“子”“死所”各1分,大意分1分。
【参考译文】
周处,字子隐,西晋义兴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市)人。年少时喜欢骑马打猎,不拘小节,轻狂放荡,成为乡里的大祸害,与“南山白额虎,长桥下蛟龙”并称“三害”。后来经过陆云的开导,砥砺操行努力向学,有文采,立志做个忠义刚烈之人,说话做事以忠信克己为根本。一年之后,州府一齐征辟他。
吴亡后,大批吴臣出仕于晋,周处名列其中,逐渐升任雍州新平(今陕西彬县)太守,处理边疆民族问题很成功,外族归附,雍州的人士都称赞。之后周处转任梁州广汉(今四川射洪)太守,郡中有很多积压的案件,甚至有三十年不判决的缠讼,周处一一调查清楚其中的是非曲直,一天之内全部判决完毕。后因母亲年迈而辞官归里,不久后周处再被征为楚内史,尚未到任,又被征召入京担任散骑常侍。周处说:“古人辞大不辞小。”于是先到楚国赴任。这时的楚郡刚经历战乱,逃难的人与本地人聚居在一起,习俗都不一样,周处用礼教劝勉教导他们,又收殓无主尸骸和暴露在野外的遗骨埋葬他们,然后才去上任,获得远近人们的称道赞叹。
后来周处做了皇帝近侍,对皇帝多有规劝进谏。迁任御史中丞,凡是他纠劾的对象,不避权贵;梁王司马肜违法,周处也立案深究严查他。296年,西北少数民族氐羌反叛,首领齐万年称帝。朝臣们厌恶周处刚强正直,(都推荐他出征)都说:“周处,是吴名将之后,忠直刚烈果敢勇毅,(可以出战。)”于是任命周处为建威将军,隶属安西将军夏侯骏。伏波将军孙秀知道周处必死,于是劝周处说:“你家有老母,可以用这个理由推辞出征。”周处说:“忠孝的道理,哪里可以两全!既然已经辞别父母侍奉君主,又怎能在父母面前尽孝呢?今天是我为国效命的时候了。”齐万年听到这消息,说:“周将军过去曾经在新平做官,我知道他的为人,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如果是他做主帅来征讨我们,是无法抵挡的。假如他受人统制,一定被我们活捉。”不久,司马肜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周处知道司马肜对自己有不平之气,一定会陷害自己,但自己为尽人臣之节,不应当推辞惧怕,就慷慨西征,抱定必死决心。朝中有中书令陈准知道司马肜必定要报前仇,于是在朝廷上为周处讲话,说:“夏侯骏、司马肜都是皇亲国戚,不是将帅之才,立功了不求虚名,战败了也不怕怪罪。而周处是吴人,忠直勇敢果断刚强,将帅之间有嫌怨,必定不会相互声援,周处必定因此战死。应该下诏派孟观率领精兵万人,作为周处前锋,必能平定贼寇。否则,司马肜一定会任命周处当先锋,周处的失败是必然的。”朝廷不听。当时(297年正月),齐万年屯聚梁山,有人数七万,夏侯骏逼迫周处率领以五千士兵攻击他们。周处抗议道:“我军没有后援,必然失败,不只我会战死,而且为国取耻。”司马肜不听,又逼迫周处前进,于是周处与振威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在六陌决战齐万年军。开战的时候,周处的士兵连饭都没吃就被推上战场,没有后援。周处自知必败无疑,从早到晚,奋勇杀敌,斩敌首数以万计,终于弦断箭尽,友军振威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皆不救援。旁人劝周处撤退,他却按着剑说:“这是我效忠死节、以身殉国之日,怎么能撤退!如今友军全部不讲信义,此战必定失败。我作 为大臣,用生命殉国尽忠,不也很好吗!”最终力战至死。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何以利吾家(家庭)
B.不夺不餍(满足)
C.吾闻秦、楚构兵(交战)
D.怀利以相接(交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鄙(边邑)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3.翻译正确的一组句子是(?)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些您是知道的啊。
? ②?等到他在东边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B.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 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C.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 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D.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作为酬劳,可是他早晨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 ②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4.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
6.下面是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其中正确的几项是(?)
A.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B.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C.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D.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E.不卑不亢,善于激将
F.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7.用原文填空:烛之武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表现出他能言善辩、智能过人。其说辞大体可分三个层次,二?、三层次中又可各分两小层意义:
第一小层:不卑不亢,引出话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层:分析情势,说明利害
a.亡郑,对晋有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存郑,对秦有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小层:回顾历史,预见未来
a.过去,晋国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将来,晋国必贪得无厌,进犯秦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D
4.B
5.D
6.BCE
7.第一小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第二小层: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第三小层:a.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b.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阳货》)
②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小题1:请写出出自上述选段的一个成语,并作解释。(2分)
?
小题2:请从上面文字中概括孔子心中君子应具有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的看法进行评析。(4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成人之美。表示帮助别人实现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
小题2:(4分)从上述语句中,可以看出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应该是正直仁爱,守诚自谦,彬彬有礼的人,成全他人的好事,也就是要想方设法地去帮助他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实质考查成语的理解。根据“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很容易提炼出“成人之美”这个成语。平时学习应注意积累常用成语的意义与用法。
小题2:本题考查评论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时主要理解第一段“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的意思——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另外结合第二段中“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句话来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加粗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少——增加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兵而走——拖着
2.下面的加粗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B.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C.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语言上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文章中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比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D.孟子仁政思想的内容是“王道”,具体内容是:顺应农时,使民生有保障,并进而对他们实行伦理道德教育。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D
4.(1)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