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8分)
东溪①?
梅尧臣(宋)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②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往不得,簿暮归来车马疲。
【注释】①东溪,即宛溪,在安徽宣城县.②野凫:野鸭
小题1:请联系首句的“发船迟”与尾句的“车马疲”,做简要赏析。(3分)
小题2:历代诗论家对颔联极为赞赏,请从情与理的角度简要分析之。(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发船迟”写乘舟泛溪,靠近溪中一个美丽的孤岛,便坐在舟中观景,小船也仿佛知晓他的心意,迟迟不发。“车马疲”,写临近黄昏的时候,乘着马车返回城市,尽管神疲体倦,却是尽兴而归。“车马疲”写返程途中车马驰骋、尘土飞扬,同“发船迟”写扁舟迟发使诗人得以悠闲赏景,前后对比,传达出诗人对扰攘闹市的厌烦之情。更反衬出对幽美宜人的东溪的向往之情,使全篇首尾呼应。(3分)
小题2:几只野鸭子懒洋洋地掩颈卧在岸边打盹儿;几棵枯老的树,其枝头竟然绽放出耀眼的春花。“野凫眠岸”“老树着花”八个字,就捕捉住水乡春日最具特征的景物,诗人用简淡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有意闲”“无丑枝”,表达了他对野凫眠岸和老树着花的独到感受、新鲜发现,此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厌恶污浊官场和喧嚣尘世、向往清新幽美大自然的“野情”“闲意”。(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手法赏析的题目,题目文的有些含蓄不明,应该是考核手法的题目。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是前后的对此,传达出诗人对扰攘闹市的厌烦之情。更反衬出对幽美宜人的东溪的向往之情,从结构上是前后照应。
小题2:此题是考核诗歌情感的题目,应该是从首先分析诗句中暗含的道理,然后结合全诗分析情感,道理为:几只野鸭子懒洋洋地掩颈卧在岸边打盹儿却有“闲意”,几棵枯老的树,其枝头竟然绽放出耀眼的春花。这是从自然中悟到这一道理借以抒发厌恶污浊官场和喧嚣尘世、向往清新幽美大自然的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6分)
(1)《阿Q正传》选自鲁迅的小说集?,作者概括的阿Q主要性格特征是?
?,这一专有名词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2)古代诗文写景各有特点,李白写蜀道山水,“连峰去天不盈尺,?,” 以山川之险提示蜀道之难,杜甫写景既有“舍南舍北皆春水,?”的清新自然,也有“?,乾坤日夜浮”的雄浑阔大,而孟浩然则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出了朦胧而明净,深远而静谧的意境。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参考答案:(1)《呐喊》?精神胜利法?
(2)枯松倒挂倚绝壁?但见群鸥日日来?吴楚东南坼
(3)其孰能讥之乎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5分)
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①簟(diàn):竹席。②觉(jiào):睡醒。?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1)、 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2分)
(2)、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2)前三句用“夏簟”“石榴”“树阴”等景物,写出了“别院”的清幽(1分),而流莺偶尔的一声鸣叫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这种宁静幽深(1分);全诗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恬淡、自在的情趣,营造了一种清爽明丽、闲适幽静的意境(1分)。(3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远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小题1: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3分)
答:?
小题2:后两句,按常情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行人”,作者笔下所写却与常情相悖,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断”字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 “复”字又将作者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现出来。这两个字可以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3分)
小题2: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担心越近家乡的时候,越加强烈。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通过这两句诗,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时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贬斥蛮荒,非常悲苦,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点评: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小题2:试题分析: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像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踏莎行
吕碧城
水绕孤村,树明残照,荒凉古道秋风早。今宵何处驻征鞍?一鞭遥指青山小。
漠漠长空。离离衰草。欲黄重绿情难了。韶华有限恨无穷。人生暗向愁中老。
注:吕碧城,晚清四大女词人之一,一生坎坷波折,先后投身于报纸编辑、女子教育等社会活动,充满强烈的爱国热忱。此词作于1902年,词人时年20岁。
小题1:“今宵何处驻征鞍?一鞭遥指青山小”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小题2:这是一首人生应时感怀之作,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是怎样来表现“愁恨”之重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不畏路途艰险,②意气风发,或英姿飒爽,或踌躇满志。
小题2:①运用寓情于景的抒情手法。将“孤村”“残照”“古道葛凉”“离离零草”等意象组成接连不断的画面,来渲染凄清苍凉的气氛,烘托人物悲凉阿心境,和征途的愁苦。
②直抒胸臆,最后二句直接抒发词人心中的压抑和沉闷。
③“韶华”句运用对比,将韶华有限和恨无穷相对比,来表现词人的壮志难酬。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