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5分)。
人类首次捕捉反物质 微量破坏力超过氢弹大中小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1月17日刊登研究报告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成功制造出多个反氢原子,并利用磁场使其存在了“较长时间”。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抓住”反物质原子。
反物质,即正常物质的反状态,它极不稳定而几乎不存在于自然界。研究人员曾经于2002年在真空环境里造出反氢原子,但造出后不到片刻便已湮灭。如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研究员首次成功“抓住”这种反物质。鉴于反物质接触容器壁后便即消失,研究人员利用特殊磁场对反物质加以捕获。
丹麦奥胡斯大学教授杰夫·杭斯特告诉BBC记者,反氢原子具有“少许磁性”,“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罗盘指针,能够利用磁场探知它们的存在。我们制成一只强有力的“磁瓶”,在里面造出反物质”。另外,反氢原子运动速度不能太快,否则便难以捕获。杭斯特所在研究团队花费5年时间,设法让反氢原子温度降至0.5开氏度(相当于零下272.65摄氏度、即接近绝对零度),使反氢原子处于低能量状态。“如果它们运动得不至于太快,那么就算被‘抓住’了。”杭斯特说。
从理论上说,不到500克反物质的破坏力超过世界上最大氢弹的威力。如果想把人类送上火星,仅需要几十毫克,同时时间也大为缩短,只需要6周的时间就可以到达。不过,研究人员首次捕获的成果为38个反氢原子,持续时间为五分之一秒。这等数量的反物质不足以让一只100瓦灯泡发光二十亿分之一秒,更别提用作剧烈炸药。
杭斯特教授解释道,研究人员掌握捕获反物质技术后,今后可在具体操作程序层面加以“微调”,便有望制成数量足够多、保存时间足够长的反物质,为进一步研究打开一扇门。物理学上一个最大的谜团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为何由占据压倒性地位的正常物质构成,而不是反物质。根据物理学定律,这两种在宇宙诞生时出现的物质数量上应该没有任何差异。
反物质的发现,使人们联想到上世纪许多不解之谜,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通古斯大爆炸”。1908年6月30日凌晨,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地区遭遇从天而降的“火球”,大片原始森林顷刻化为灰烬。至于爆炸起因,一些人推断是小行星撞击,一些人猜想是反物质所致“湮灭”。?
深入研究反物质,是解开宇宙起源之谜的重要环节。“我们希望查明,物质与反物质之间是否存在某些我们尚不知道的区别,”杭斯特说,“这种区别或许存在于更基本层面,或许牵连宇宙起源时某些高能量活动。”
卡尔加里大学物理学与天文学系主任罗布·汤普森教授说:“这是一项重要发现,可能有助于实施一些实验,使我们对当前物理学的基本看法产生巨大变化,证实我们当前了解到的知识。我们捕捉了大约38个反氢原子,存活六分之一秒,数量相当少,连一杯咖啡都热不了,更别提驱动《星际迷航》中的星舰‘企业’号了。现在,我们可以启动下一步工作,使用工具去对这些原子进行研究。”
共有42位研究人员参与了实验。这些实验或许有助于科学家揭开有关宇宙最难解的谜团之一。英国斯旺西大学教授麦克·查尔顿说:“氢原子是所有原子中结构最简单的,反氢是可以在实验室最容易制造的反物质类型。深入了解它将有助于揭开已知宇宙由物质而非反物质构成的几乎所有谜团。”
(选自2010年11月19日《华西都市报》,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1段属于新闻的什么部分?分析2、3两段,指出科学家是如何“抓住”反物质原子的,并以氢原子为例加以说明。(5分)
小题2:根据文意,概括反物质的特点。(4分)
小题3: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请结合文章谈谈反物质研究的利与弊。(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导语(1分)(2)①利用特殊磁场。由于反氢原子具有“少许磁性”,科学家利用磁场探知它们的存在,从而捕获它们。(结论1分,举例分析1分。)②让原子降温。在绝对零度状态下,反氢原子处于低能量状态,如果它们运动得不至于太快,那么就算被“抓住”了。(结论1分,举例分析1分。)
小题2:(1)能量和威力巨大;(2分)(2)极不稳定。(2分)
依据1:不到500克的破坏力超世界上最大氢弹;仅需要几十毫克就能把人类送上火星;依据2:存在时间短,难以捕获。瞬息湮灭难以抓住。
小题3:利:①为人类开启“星际之门”做好能量上的准备;②是解开宇宙起源之谜的重要环节;③使我们对当前物理学的基本看法产生巨大变化,证实我们当前了解到的知识;④揭开已知宇宙由物质而非反物质构成的几乎所有谜团。(4分,一点1分。)
弊:①如同打开潘多拉的盒子,无法控制人类征服宇宙的欲望,导致资源大战,星球大战;②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人类的和平被打破。(2分,说出两点就2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伞
许国江
梅雨季节,天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早晨,老李出门的时候,东方布满朝霞,可是,他走到市区,还不到半小时,突然乌云张天,下起雨来了。幸亏妻子有先见之明,硬把一件雨衣塞进他的包里,不然,他今天真要成落汤鸡了。
老李快步跑到引市商城门前,抖了抖头上的水珠,取出雨衣,正欲穿上,却发现那边围着一堆人。老李凝神一看,见不少人手上拿着新雨伞。怎么回事?一打听,原来是商城拿出一批雨伞应急,无需任何手续,免费借给没带雨具的顾客。老李动了心,也想去借一把,可是,他已带了雨衣,总不能身穿雨衣再借雨伞吧。不借,老李不甘心。他认为这是商城为招徕顾客而玩的生意经,下的钓饵,不借白不借,放着的便宜不讨,岂非傻瓜?他很快把那件雨衣揣进包,急冲冲挤进借雨伞的人群。他细心地挑了一把,试了试,拿了就走。这伞明明是借的,可不知为什么,老李觉得就像是偷的一样,心卜通卜通地跳个不停。
老李为人精细,他舍不得让这把崭新的雨伞被雨淋湿,出了商城,在一个没人注意的地方,取出雨衣,把那两折头的雨伞,小心地装进了包。听服务员说,这把雨伞价值15元,老李暗自高兴,心想,今天这趟街总算没有白跑。
老李回到家,把那把雨伞取了出来,得意洋洋地向妻子描述了借伞的经过。妻子听罢,指着他的鼻尖笑道:“你这个机灵鬼,就爱讨小便宜,你高兴什么?当真就不还啦?”
“还?”老李笑着说,“我没留下任何字据,伞上又没记号,谁能证明我是借的?鬼才相信,借雨伞的人有那么高的觉悟?这年头,这世道,哪个不占老共的便宜?哪个不捞?你没有听说么?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老李越说越来劲,不料他那上初中的宝贝儿子,不声不响地走了进来。
老李平时对儿子的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他常常板着面孔教育儿子,要他向雷锋叔叔学习,儿子在学校是三好生,老李很高兴,很自豪。今天的这件事,无论如何不能让儿子晓得,他立即向妻子使了一个眼色,很快转换了话题。
约摸过了半个月。一天,老李从外面有事回来,看见桌上有一张《引市日报》,老李平时有看报习惯,他拿起报纸,浏览起来。他在头版评论专栏看到一篇题为《市民道德素质的一次亮相――“雨伞”引出的话题》。老李的心一颤,连忙看起来,他看了一半,就“啪”的一声,把报纸摔到地上,骂道:“真是他妈的小题大做!那么多干部搞腐败,报纸不管,却对借雨伞感起兴趣来,还写什么专题评论,真是天晓得!不就这么一把小小的雨伞么?我老李没偷没抢,就不还,看能把我怎样?”老李愤愤不平,越说越气。
妻子走了过来,老李问:“这报纸哪来的?”妻说:“你儿子买回来的”。老李问:“他人呢?”妻说:“他呀,那天你谈的借雨伞的事情,他全听见了。今天他看了报纸以后,拿着那把雨伞到商城去还了。”
老李听罢,一愣,不知怎的,脸上感到火辣辣的,他没有再说什么,俯下身子从地上捡起了那张报纸……
小题1:小说以“伞”为题,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的用意。(5分)
小题2:小说善用对比的手法表现老李的性格,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4分)
小题3:老李的言行让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伞为线索,贯穿全文;从“借伞”到“议伞”到“还伞”,情节始终围绕伞展开。
②以小见大。文章通过父亲借伞不还和儿子还伞的生活小事反映了两人的不同品行,从“伞”见出了市民道德素质的高低。
小题2:①老李对儿子的严格要求与对自己的宽松要求作对比,突出了老李虚伪的性格。
②老李借伞不还与儿子还伞的行为作对比,突出了老李贪小便宜还拼命为自己开脱的特点。
小题3:①言传还要身教。老李严格要求儿子学雷锋,而自己却贪小便宜,借伞不还,没有给儿子树立好榜样。
②勿以恶小而为之。雨伞虽小,但它的借与还反映了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因此,要注意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
③做人应表里如一。老李平日板着面孔教训儿子,但行为上却贪小便宜,说一套做一套,比较虚伪。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
“这是你的战争!”
?宗?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语言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
,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弗之不认得。一个学生走近说:“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
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
:“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
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 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
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的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 “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学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
。”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回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小题1: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4分)
小题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小题3: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慰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
小题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小题1:

小题1:(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2)学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和契合。(3)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小题1:(1)学生形象:同是高才生,四年级的蒋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灵魂丑恶;三年级的澹台玮毅然要求入伍,人格高尚。
(2)对话情景:前者先平和交流后尖锐冲突,一波三折,富于戏剧性;后者对话含蓄内敛,互通衷曲,蕴含诗意。
小题1: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
青?春
? 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
? 十八岁使我想起我当年跟学校大队同学远足深山。春夏初交,群峰碧绿,我漫步于参天古木之中,发现一大丛新长的桉树,枝桠上翘,新芽竞长,欣欣向荣。我指着其中挺秀的一株对同学说,这就是我,十八岁的我。好自负的年龄啊!
? 孩子,现在你是十八岁了,告诉我你把自己比作什么?做些什么年轻的梦?我不想向你说教,只是希望你不要想得太复杂,太现实。青春是可爱的,希望你保持纯真,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人生就会满足、快乐。
? 东东,人到了中年便时有闲愁,怪不得词人会感叹年华一瞬,容销金镜,壮志消残,我也不免有些感触。想起一手托着你的身体,一手为你洗澡的去日;想起你吵闹不睡,我抱着你在走廊上行走半夜的情景;想起陪你考幼稚园、考初中、考高中的一段段往事;还有那无数琐碎而有趣的回忆……孩子,一切都历历在目,我真不相信十八年已溜走了。不过,看到你英姿俊发,我年轻时的梦,正由你在延展,亦深觉人生之乐,莫过于目睹下一代的成长、茁壮。你读过《金缕衣》吧,劝君惜取少年时,孩子,多珍重!
1.仿照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完成下列句子。
十八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人到了中年便时有闲愁,怪不得词人会感叹年华一瞬……我也不免有些感触。”请联系有关的内容,谈谈作者的“感触”所包含的内容(答出三点即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部分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使我想起冲破云幔、光芒四射的朝阳,使我想起春意盎然,开始吹拂于江南塞北的春风。
2.(1)年华易逝,自己不知不觉已人到中年。(2 )抚养下一代的艰辛。(3 )自己年轻时的梦,正由子女延展,深觉人生之乐。
3.劝戒孩子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表达对儿子成长的快乐,满怀对儿子的深情厚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选做题)
倒?计?时
(德)沃尔夫冈·伯格
她端正地坐在椅子上,就像一只落在大钟上的乌鸦。她把一个奇怪的旧手提包放在膝盖上,像碰见上司的临时工那样呆看着我。我向施耐德做了个手势,他悄无声息地退下,把门带上了。
“那么,我能为您做些什么,费希莱女士?”
她咽了下口水,张开嘴,看着我,又闭上。什么都没做。
“不好意思,我必须再提一次,我的时间很少,费希莱女士。已经过了五分钟了,请吧。”
“抱歉,这是个很长的故事……”
“请讲吧,费希莱女士,请注意下时间。”
她点头,喉咙动了动,又点了点头。上帝,还是不说。我正要按铃叫施耐德来送她离开。这时,她开口了。这只黑色的鸟开始鸣叫。
“是这样的,医生先生。我有一个女儿,米尼亚。我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嗯,她是我的唯一,我的全部。您能理解吗?”
“可以,就目前您的讲述而言。”
又过了四分钟。
“米尼亚遭遇了很大的不幸。她上二年级时在操场捡到一个注射器,而那是一个吸海洛因的人丢下的。她那时太小了,才七岁,她把那东西带回了家。有时下午她要一个人待在家里,因为我要赚钱养家,您懂吗?但这不意味着没人照顾她,不是如此。有一位钟点工,奥古斯丁夫人,但她那天休假了,或者病了,大概如此。米尼亚自己玩着泰迪熊,给它打针,而那针头扎到了她自己。”
她悲哀地望着地面。我尽量耐着性子不时点头。又沉寂三分钟。
静默。我想,她已经忘记要说什么了。这时她低沉的声音传来:
“在那个,在那个针头上,有艾滋病毒。”
“真是令人遗憾,费希莱……女士。您的女儿怎么样了?但愿她没被感染。”
她机械地点着头,哭起来,撕扯着她那个有些奇怪的手提包,如果她继续这样,也许我该递给她块手绢?不必了,她抽泣着,继续道:“她死了。前天举行了葬礼。”
她又哭起来。的确这很残酷。
“这真令人遗憾,费希莱……女士,难以置信。但是,您还有两分钟的预约。我还能为您做些什么?”
“您说说,医生,我对此想过很多。米尼亚病了很久。她死去时是十七岁,而我一直在想。我煎熬了很久,必须有人为此负责,不是吗?必须有个人,来承担这个罪责,不是吗?”
随你吧。她的手提包里到底有什么呢?还有一分钟。
“一开始我想当然地认为,是吸毒者的责任。我去了欧洲广场和御花园(均为柏林市内地名)。但我看到,这种人都处在病态当中,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后来我读了不少相关资料,最后甚至警察都知道了我。这很困难,他们一开始并不想告诉我。不过最后我找到一位警长。我相信,他也有自己的孩子。他告诉我,警方没能抓到毒贩,他只抓住了几条杂鱼,而大的那条还没上钩。他说,已经知道了是谁,却没有直接证据。然后,他告诉了我这人的名字,您的名字,医生。”
该死!
“我想过了。米尼亚已经离开了,我照顾了她这么久,辞去工作,以现在的年纪,也没法再谋一个职位。而我决不允许你继续逍遥法外,那么,即使警察没法对付你,我却可以,不是吗?”
如果这女人在讲笑话,笑点就是我会被害死。施耐德在哪?那该死的电铃在哪?
“所以我来到了这里,医生。让你肯接见我并不是件易事。搞到一个炸弹,并放到包里带进来,的确很不容易,尤其对我这样的女人而言。”
1.费希莱女士迟迟不开口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以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倒计时”为标题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费希莱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些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是悲伤,更是为了拖延时间,以便在预约时间结束时炸弹能够爆炸。
2.初读时能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感觉真实;阅读完毕,知道“我”已被炸死,这样,又让读者感觉荒诞。
3.这是个一语双关的标题。表面上是“我”与费希莱预约时间倒计时,实质上是费希莱所带炸弹爆炸时间倒计时。
4.费希莱是受害者米尼亚的母亲,当她知道大毒枭是谁可警察又没有抓捕他的直接证据后,为了给女儿报仇,为了给社会除害,便带了炸弹前往与毒枭同归于尽。可以说,费希莱是一个坚强的有社会责任感的悲情母亲的形象。(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