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五)
2017-03-06 04:30:0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 美国宇航局的“信使”号水星探测飞船8 月3 日搭乘“德尔塔2”型火箭,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点火升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信使”号开始了计划中的耗时6 年半、飞行79 亿公里的探测远征。 ? 这是30 年来人类探测器首次对水星进行全面的环绕探测。 ? 水星距地球约9 100 万公里,“信使”号直接飞到水星只要3 个月左右。因为“信使”号如果要直接进入环水星轨道,需要携带更多燃料,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大载荷的运载火箭和更高的科研成本。而为进入水星轨道,“信使”号要先在太阳系内飞行6 年多的时间。 ? 受发射运载重量的限制,“信使”号没能携带足够的燃料上天。因而“信使”号需在太阳系内部先进行数年长途环绕漫游,使自身减速。它将在飞经地球一次、飞经金星两次、环绕太阳12 圈获得足够引力支持后,在第三次飞过水星时,由于引力作用,先被猛烈甩向金星,然后借助“弹力效应”,于地球时间2011 年3 月再次被弹向水星,顺势“滑进”水星轨道,开始为期一年的环水星飞行;其间,“信使”号探测飞船上的7 种科研器将对水星的表面、空间环境、地质化学及空间距离等进行全面探测,收集相关数据。 ? 这次“信使”号的水星轨道探测项目,是美国宇航局雄心勃勃的行星探测项目“发现计划”的一部分。“发现计划”侧重于使用3 年内能够研制成功的小型探测器、总预算一般不超过2.99 亿美元的项目;美国宇航局空间科学主管部门鼓励在该计划研发过程中尽量采用新技术,并鼓励将这些新技术转让给私营中小企业,以增加美国中小企业参与太空科研开发的机会。 ? 今年1 月初“星尘”号探测器与怀尔德-2 彗星的“亲密相会”,随后“勇气”号与“相遇”号先后登陆火星都是“发现计划”的预定项目。据美国宇航局信息,目前“发现计划”的两个最新选定项目为“黎明”与“开普勒”,“黎明”项目打算进入太阳系两个最大的小行星轨道,“开普勒”项目则计划研制一台太空望远镜,用于搜寻其他类似地球大小、围绕恒星飞行的行星,两个项目都拟于2006 年启动。 ? (选自《人民日报》2004 年8 月9 日,有删节) 1.对“信使”号水星探测飞船要先在太阳系内飞行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减少飞船的燃料从而减小运载火箭的运载重量。 B.增大飞船的行程从而增加飞船仪器收集的相关数据。 C.以最小的科研成本来求得太阳系内更多的行星之谜的解答。 D.飞船远征符合美国宇航局早就提出的更快、更好、更省的行星探测方针。 2.不属于美国宇航局提出的行星探测“发现计划”的一项是(? ) A.花钱不多而又能连续进行科研项目高度集中的太阳系的行星探测。 B.3 年内研制预算不超过2.99 亿美元的小型行星探测器。 C.鼓励美国私营中小企业参与太空科研开发,以求得更多的新技术。 D.“星尘”号与怀尔德-2 彗星“相会”,“勇气”号与“机遇”号先后登陆火星。 3.对“信使”号飞船实现绕水星飞行的过程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系内环绕漫游→经地球、金星、绕太阳→过水星→甩向金星→弹向水星,“滑进”水星轨道。 B.太阳系内环绕漫游→飞经地球→飞经金星→环绕太阳15 圈(其中三次飞过水星)→甩向金星→第4 次弹向水星,“滑进”水星轨道。 C.飞经地球→飞经金星两次→环绕太阳15 圈(其间第3 次飞过水星)→甩向金星→弹向水星,“滑进”水星轨道。 D.飞经地球一次→飞经金星两次→环绕太阳15 圈(其间第2 次飞过水星)→甩向金星→第3 次弹向水星,“滑进”水星轨道。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信使”号飞船进行探测远征的原理是通过数年长途环绕漫游来使自身减速,再通过环绕太阳15 圈获得足够的引力支持,然后借助“弹力效应”由金星弹向水星。 B.“信使”号飞船的升空是人类首次对水星进行全面的环绕探测,人类将借助飞船上的7 种科研仪器收集水星表面、空间环境、地质化学空间距离等方面的数据。 C.“信使”号水星探测飞船真正环绕水星飞行只有一年的时间,而为了节约科研成本,却要在太阳系内漫游飞行6 年半。 D.2006 年,美国将启动“黎明”项目以进入太阳系中两个最大的小行星轨道,同时,启动“开普勒”项目研制出一台太空望远镜。
2、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语文天生浪漫(节选) 熊芳芳 让我们再次聆听那遥远的声音—“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即便是义愤填膺吧,也是那般的富有浪漫气息。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将古人的浪漫情怀推向了极致。 语文,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从我们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 开天辟地的盘古,以身补天的女娲,用刚与柔成就了远古人类对世界与宇宙浪漫的想象;填海的精卫,逐日的夸父,用血与肉书写了所有生命对自由与光明不朽的追求。 因着浪漫,四十弃官归隐的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着浪漫,五十始举进士的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因着浪漫,王昌龄发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因着浪漫,李白才会仰天长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因着语文,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成了家喻户晓的绝唱;因着语文,木兰从军的传说成了妇孺皆知的佳话。 因着语文,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温暖了多少失意者的心怀;因着语文,但丁的“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激荡着每一个开拓者的胸襟。 因着语文,我们收藏了春的温暖、夏的火热,秋的丰硕、冬的冷峻;因着语文,我们领略了北国的冰雪,南疆的椰林,西域的雄鹰,东海的潮汐。 语文,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感,灵动的才智,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它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人类文明,它涤荡污浊,提精炼粹,陶冶身心,它汇聚了浪漫又传送着浪漫。 浪漫的语文,呼唤浪漫的情怀。 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人,能像范仲淹一样无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也能像王安石一样无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他们可以心游万仞、精骛八极,更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撑门拄户,立地擎天。既可以迎来送往,胜友如云,更可以一人一盏一影,孤灯自守黎明。既可横空出世、笑傲江湖,又可面壁潜心,十年磨一剑。入世可如岳飞,“壮怀激烈”,“八千里路云和月”,也可躬耕垄亩如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可能真正的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可能真正的理解语文,热爱语文,欣赏语文。 因为,语文天生浪漫。 浪漫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浪漫是细致的也是博大的,浪漫是喜乐的也是忧伤的。 一分一秒的华年、一朵一朵的笑靥、一句句清风的低语、一帧帧季节的像片、一些黎明、一些黑夜、发黄的故事、春天的屋檐……一并装入生命的全部流程中,一遍又一遍地再读。让我们的心牵着我们的手,在语文的世界里徐徐穿行,在真实与浪漫中徐徐穿行。 1.文章开头列举了《诗经》中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观全文,“语文”与“浪漫”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简要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给诗下定义是很难的,如果一定下一个的话,就是诗是心灵的产物。诗难写就难在这儿了。为什么说诗是属于年轻人的?因为年轻人涉世未深,还保留着“赤子之心”,王国维在谈到古代诗人李煜时,特别强调这个“赤子之心”。也许,对一个诗人的基本判断就是他是否还保留着“赤子之心”。 诗歌具有的恰恰是其它文学形式没有的。比如,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诗歌诗歌,所谓歌就是音乐。最初的诗歌是唱给人听的,所以决定了它的语言必须是简洁的,音乐性还体现在押韵上,但一篇故事怎么能一直押韵呢?随着书面阅读的发达,音乐性逐渐弱化了,诗与歌分离了。还有其它叙事艺术的出现,诗歌的叙事功能也退化了,因为叙事从来不是诗歌的长处。 但是不管它怎么变,诗歌最古老的元素还在,诗这种分行的形式就是节奏,就是音乐和旋律,所以不能小看诗歌的分行。 诗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弱化了叙事,也就相对和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因为它不注重描述了;诗的音乐性弱了,它的理性色彩变得浓了,变得复杂化了,之前因为有押韵等等限制,不可能写得太复杂;继而增强的是,诗歌转向了诗人内部,它更像是心灵的产物,更注重于抒情,甚至是幻觉、是梦;同时也改变了创作者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眼光。 一个小说家看待事物、观察世界,即使没有看到世界的隐喻层面,仍然可以不失为一个好的叙事作家。但是诗人如果只看到生活的表层,而对它的隐喻层面无所察觉的话,那他就不可能写出好诗来。这也造成诗人和小说家表达上的不同。诗歌最终依赖的是语言,如果语言出了问题,一切都将无以表达。诗歌的语言很多人有误解,以为应该是华丽的、优美的,其实不是。诗歌并没有创造出自己独有的文字和语言,它和非诗语言的不同在于它的组合,所谓组合就是音韵和节奏感,这是诗歌最古老的元素,它使日常化的语言得到了提升。 现代诗歌对中国诗歌而言指的是“五四”以后的白话诗,对西方而言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端于欧洲的诗歌流派,传统诗歌我们一般指的是古典诗词。作为体现时代精神的诗歌,它们在时间上的差距那么大,当然诗歌的精神迥然而异了。至于形式上的不同,不用我说,谁都看得到的。那是诗歌自然演变的结果,这个演变的真正导演说到底还是时间。有人爱拿古典诗词和现在的诗比较,说现代诗就是不如古典诗词好。怎么说呢?我觉得这两者很难比较,尤其孰优孰劣更不好说了。就像李白不会玩电脑,你就说李白不如现代人聪明,不是一回事嘛。内行人的做法应该是,不去做那种无益的比较,而是认真学习古典诗词的精髓,摸索到它与现代诗歌传承的路径,这才是对传统真正尊重的态度。 我是写现代诗的,一开始就喜欢上这种形式,写了几十年,越来越体会到写好太不容易了。用什么形式写、写什么,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写作者可以没有权利、金钱 ,但必须给他自由。 (选自《山西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诗是最先锋的也是最古老的”一句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自从产生以来,虽然它的音乐性逐渐弱化了,诗与歌也分离了,但诗歌的最古老的元素却依然还在。 B.年轻人虽然经验不足,但他们涉世未深,还保留着“赤子之心”,从这一点来说,诗是最先锋的,是属于年轻人的。 C.诗歌创造的语言富有音韵和节奏感,它使日常化的语言得到了提升,这是诗歌最古老的元素。 D.诗在它的演变过程中,不仅改变了创作者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眼光,同时它也转向了诗人内部,更像是心灵的产物。
| 小题2:下列关于诗的叙事性,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着其他叙事艺术的出现,诗歌的叙事功能也退化了,它更注重于抒情,甚至是幻觉、是梦。 B.叙事从来不是诗歌的长处,因此诗歌在其演变过程中,也就自然地和现实生活拉开了差距,最终脱离了现实生活。 C.诗歌在其产生初期注重描述,是有叙事功能的,但因为诗歌有押韵等等限制,又不可能写得太复杂。 D.诗人和小说家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诗人如果只看到生活的表层而不察觉隐喻层面的话,那他就写不出好诗来。
|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对现代诗情有独钟,写了几十年,已有自己独到的体会,认为写现代诗比写传统诗要容易一些。
B.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是诗歌的一大特征,而这一特征是其他文学形式所没有的。
C.传统诗歌我们一般指的是古典诗词,这种诗歌与现代诗歌相比,孰优孰劣是无法比较的。
D.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形式上的不同,是诗歌自然演变的结果,这个演变的导演是时间。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快乐经济学
趋乐避苦是人类行为的极终原则,追求快乐是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人类所有行为与结果如衣食住行、GDP增长、环境保护等,归根结底都是相对于快乐而言才具有价值的。或者说,人类所有的行为与结果均是手段,快乐才是终极目的。由于经济学是分析人类行为的科学,而快乐是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因此快乐应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命题。近年来,国际上快乐经济学(Economics of? Happi-ness)的研究方兴未艾,发展迅速。快乐经济学在整体主义价值观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支持下融合了行为学、社会学、实验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知识,逐渐成为“直面生活现象”的经济学典范。
人类快乐欲望的产生不是主观随意的,甚至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是以人的相应生理官能存在和这些官能的需要为客观物质基础的。快乐属于在心身一体性基础上的脑物质的机能,人类的苦乐感知最终可通过脑神经元的电、磁、场、波等脑生理反应解读出来。这是快乐产生与感知的“主体客观性”。而人类追求快乐的主体欲望所指向的对象同样具有客观性质(如大米可以充饥、衣服可以御寒),它们相对于人类的快乐需要而言是客观存在的。
从理论机理上讲,快乐实际是基于心身一体性的人脑中枢神经系统电、磁、场等的物理、化学反应现象,最终可通过如血压计一样的“快乐计”来测度。人的主体客观性、类近似性及满足快乐的对象客观性三者大致可完成对快乐测量的理论机理与测量有效性的证明。但在发明出快乐计之前,快乐测量仍是一个难题。目前,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分别有各自不同的方法:心理学关注对快乐本身测度与追忆的稳定性;社会学主要侧重与主观幸福感测度方法,主要运用一系列关于主体感受的满意度指标来进行主观幸福感测度;经济学中的快乐测度比较注重主客观影响因子的系统性结合,注意一些客观实在性指标的选取,并对心理学、社会学方法有糅合性,但其弱点是对主观快乐测度的稳定性把握不够。如何把几种学科的方法结合起来,形成跨学科研究仍是国内外迄今未解决好的课题。
所谓经济增长与快乐增长悖论是指经济增长与快乐增长的相关性不一致的问题,简称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Paradox)。西方国家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即开展快乐指数调查,发现经济增长与国民快乐指数(happiness? index)或主观幸福感(SWB,SubjectiveWell-Bing)在一定限度(如人均GDP5000美元)内与快乐增长具有正相关,超过一定限度以后,相关性便显著减弱乃至快乐无增长、负增长。对于这一伊斯特林悖论现象,实际上可运用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所包含的“基于金钱的不同质需要的弱通约、不通约性”原理来解释。即当人们的收入上升到基本需要满足以上层次时,金钱就很难通约其他层次的满足,收入就不再是强相关性的快乐影响因子,而公平与尊重、交往与友谊乃至是自我实现就变得更加重要。这些需要的实现并不要用同等比例的钱来获得,这就是金钱与快乐在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后发生弱相关性的基础原因。当然,环境损害、公平缺失等是其他非金钱原因。然而,尽管需要层次论能够对伊斯特林悖论给以一定的理论解释,但经济增长与快乐增长的相关性演化仍给经济增长提出来一系列的重大课题。如:基于快乐核心价值的经济增长是否存在理性限度?经济增长如何持续促进快乐增长?经济社会发展究竟是以快乐、幸福为核心还是以GDP为核心?如果经济有发展而快乐无提高,则经济增长定然无意义。那么,经济增长又如何能够无限化地正相关于人们的快乐?
(全文1340字)(摘自2007年第4期《新华文摘·快乐经济学的理论难点、发展向度与现实价值》,有删改,题目为编者加)
小题1:下列与文中说法不相符合的两项是(4分)
A.追求快乐是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作为分析人类行为学科的经济学,理应以“快乐”作为其学科研究的核心命题。
B.所谓快乐的“主客体性”,主要是指人的快乐欲望不是主观随意产生的,而是要受人的生理官能存在及官能的客观需要影响。
C.人类所有的行为与结果诸如衣食住行、GDP增长、环境保护等,其唯一的目的就是趋乐避苦,其所具有的价值就是体现在对幸福、快乐的追求上。
D.快乐实际上是属于脑物质的一种反应现象,它完全可以通过“快乐计”来测度,而在仪器的实际运用中,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采用的方法会各有不同。
E.人本心理学家马洛斯的需要层次论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增长与快乐增长悖论问题作出了解释,但未能说明解决途径。
小题2:下列对经济增长与快乐增长不一致问题的理解,不恰当的有(4分)
A.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增长与国民快乐指数在一定的限度内并非总是呈正相关的变化。
B.从不同需要满足层次看,人们的收入虽有区别,但金钱往往还是一个影响快乐的主要因素。
C.生活中有的时候,人们的某些需要实现如公平与尊重是不能用同等比例的钱来获得的。
D.金钱与快乐在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后发生弱相关性,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看重自我实现,环境损害、公平缺失等问题是次要原因。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人品文品与欣赏心态
深受欧美现代思潮影响的现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雨堂先生在《艺术与消遣》中说:“人格伟大的艺术家产生了伟大的艺术,人格渺小的艺术家产生了渺小的艺术;心地卑劣的艺术家,纵使生命发生危险,也不能产生伟大的艺术,心胸伟大的艺术家,纵使生命发生危险,也不能产生下劣的艺术。”
纵观我国历代众多的文学作品,为文与为人,文品与人品,一般说是一致的,“著作以人品为先”“人高则诗高,人俗则诗俗”。因为一切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写情造文”的产物,而诗歌则更是“情动于衷而行于言”的结晶。
然而由于人的感情颇为复杂,有些作家的作品并非“为情造文”,而是刘勰所谓“为文造情”。这类作家的作品必然出现为人与为文、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我以为这主要是由于作者在文章中有意地掩饰了其思想意识中的阴暗面,代之以与其品德情操迥然不同的格调之故。
欧美人欣赏文学作品,往往是就文论文,很少顾及作者人品的高下。在中国这样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国度里,人们欣赏文学作品,却首先要想起作者的人格背景。
由此可见,在我们中国,无论任何时代,提倡作家加强品德修养,确实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作者的品德修养如若低下,即使他能够写出有一定价值的作品,但它是绝对不会传之不朽的。
小题1:对文章开头引用林雨堂的这一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文艺观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B.林雨堂的欣赏心态没有受到欧美人的影响。
C.林雨堂很赞赏传统的儒家的欣赏观。
D.儒家对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是否定的。
小题2:对欧美人的欣赏心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美人对欧美作品的欣赏主要是看作品的本身。
B.欧美人对文艺作品的欣赏主要是看作品的本身。
C.欧美人对中国作家作品的欣赏持同样的心态。
D.中国人欣赏文艺作品首先看作家的人格背景。
小题3:对本文结尾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不是很多,其作品的“价值”是有限的。
B.所有人品低下的作家,其作品绝对不会传之不朽。
C.提高文品的关键,在于提高作家的人品——思想修养和境界。
D.从中国人的欣赏心态的角度,强调提高作家的思想修养。
小题4:根据本文的观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无名氏的作品的欣赏,只能是就文论文。
B.中国人对无名氏的作品,评价不会太高。
C.中国人对欧美文学作品的欣赏,同样看重人品。
D.欧美人对中国作品的欣赏,同样就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