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晚秋①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从诗中的哪两个意象可以看出写的是“晚秋”季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稀疏的柳影(或凋落的柳叶);初来的北雁。(只要写到“柳影渐疏”、“雁来初”即可)
(2)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3)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答“对比”或“用典”或“虚实结合”也可。大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春?寒
陈与义①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
元好问②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注】①陈与义: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诗人曾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此诗写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当时金兵连陷青州、徐州,进攻楚州,大有席卷江北之势。②元好问:金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金亡不仕,隐居故里,潜心编纂著述。
1.请分析陈诗前两句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两首诗中诗人借助海棠花的形象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前两句交代了阴冷的自然环境:早春二月,日日风寒,细雨飘零,春寒袭人。为下文描写海棠在寒风冷雨中独立开放做铺垫,烘托出海棠花的大无畏精神。(如答“一语双关,‘风’‘?寒’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主要的是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亦可。)
2.?陈诗中海棠花冒寒在风雨中开放,表现了海棠与春寒斗傲的孤高绝俗的精神,寄托了诗人虽处家国离乱之中却仍不畏艰难困苦,忠贞爱国的情怀。
元诗中海棠红蕾深藏,不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炫耀自己,赞扬了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品格,这正是作者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形象的写照。(答“元诗中诗人借海棠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的心的纯洁”亦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送崔子还京?
岑参 (唐)
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注】①此诗作于西州。西州属于唐朝北庭节度使辖区。此诗应是诗人在北庭任职时所作。②交河:指河的名字。
小题1:第二句中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雪里题诗泪满衣”一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争”争抢之意,运用拟人手法,把好友得以从天山返回京城时一路策马扬鞭,疾驰飞奔,仿佛要与天山鸟儿一道争相在空中自由飞翔的情状生动地表现出来,细腻地刻画出了好友获归时的急切、激动与欣喜若狂的心理。
小题2:(3分)诗人描写风雪中题完诗不觉泪水已经沾满了衣服这一情景有两层含义,一是抒发了对好友还京离去的不舍,更重要的是反映出诗人由朋友的回归想到自身仍得滞留异域的苦闷和久戍塞外的思乡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是一道炼字题,炼字题的格式是“解词+释句+手法+作用”。理解本题要从题目入手。由题中“还京”可见久居边塞后回京的喜悦心情,于是有与鸟儿比飞的“共争飞”,以此来表达友人回京的兴奋之情。
点评:本题是一道很规范的炼字题,答案也很规范:解词+释句+手法+作用。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小题2:从诗歌题目“送崔子还京”可见,友人还京自己还得继续留在边塞,内心的复杂情感可想而知。还要结合注释“此诗应是诗人在北庭任职时所作”理解,通常情况下,在外任职的官员往往会有思亲之情,所以答案的第二问也就不难得出了。
点评:本题引导学生要全面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就不要放过任何一丝有用的信息,如标题、注释、作者的身世背景等。还有本题对训练考生深入思考有帮助,考生往往会思考到第一问就停止,但教师利用本题的第二问去引导学生,还是挺有效果的。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李白的两首怀古诗《越中览古》《苏台览古》,完成问题。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注]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官里人。
[注]苏台即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是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
1.试说说《越中览古》一诗中“尽锦衣”“满春殿”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这两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首诗均为李白南游吴越时所作,诗人看到越中古迹,联想到古今变化,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请说说这两首诗在构思上的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满春殿”描摹了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但却十分形象地刻画出越王当时得意淫逸的心理状态。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2.《越中览古》一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的宫女。这一幕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但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苏台览古》一开始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
3.《越中览古》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全篇诗的艺术结构也做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苏台览古》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杜牧《早雁》,然后回答问题。(7分)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春回大地,正是雁儿飞回家乡的时节,可诗人为什么劝雁儿留在南方? (2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做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1)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1分);虽然南方人烟稀少,但是食物充足,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1分)
(2)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2分)。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鹘南侵的边民比作四散的早雁。(1分)全诗通过写雁来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1分),也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