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3-06 04:32:4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补写出下面各句的空缺部分。
(1)古代阳关,位于现在的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如今,由于经济的开发,人烟稠密,交通发达,那里再也不是王维在《渭城曲》里所描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了。
(2)对于问题的认识,所处位置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宋代大诗人苏轼曾在《题西林壁》一诗中有相似的两句,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代名相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对名利和为人作过精辟的论述,后人也常将此句作为座右铭以自策,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潜的诗不仅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激烈;苏轼的诗不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放,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凄婉。
(5)在写作过程中,灵感如同思维
⑴江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吴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2)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4)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江娥啼竹素女愁?梦入神山教神妪?吴质不眠倚桂树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梅子,芭蕉,柳花。
(2)闲。闲居的诗人,在初夏长长的午睡之后,内心无所牵绊,在绿荫环抱的庭院,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格外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把诗人心中的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合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清代诗歌,完成①一②题。
黄天荡咏粱氏
柴静仪
玉面云鬟拂战尘,芙蓉小队簇江滨。不操井臼操桴鼓,谁信英雄是美人。
出塞
徐德音
六奇枉说汉君臣,此后和戎是妇人。能使边庭无牧马,蛾眉亦合画麒麟。
(注:柴静仪,字季娴,清代钱塘(今杭州)人。徐德音,字淑则,清代钱塘人。)
①对这两首诗的词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玉面:女子的面容。芙蓉:即莲花,这里比喻女子。这句是说染红玉脸上头上都沾染了战火的灰尘。
B、井臼:打水舂米,指家务劳动。桴:鼓槌。这句是说梁红玉不只是操家务,不问国事的一般女子,而是一位擂鼓助威,英勇参战的爱国女英雄。
C、六奇:六条奇计。枉说:曲说,不公道的称说。和戎:与少数民族和好,通指中央王朝与别族维持和平关系。
D、边庭:边地。牧马:指匈奴贵族南下牧马,窥探虚实,劫扰内地。娥眉:指代女子。亦合:也应。这末两句是说,出塞的女子能使边地不受骚扰,国家安宁。她们的功劳是很大的,只是她们也应该学学棋琴书画,那样更会受人尊敬。
②对这两首诗的分析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都是清代妇女写的歌颂女子伟大功绩的诗。
B.梁红玉是宋代的一位杰出的抗金爱国的巾幅英雄;而“和戎”的女子则都是皇室的公主,如刘细君、王昭君。
C.柴诗热情讴歌梁红玉这位女英雄的爱国热情和尚武豪迈的气概;徐诗则充分肯定和热情歌颂王昭君等女子出塞和戎为民族团结、人民安定、国家巩固所起的历史作用。
D.柴诗主要以白描手法描叙梁红玉在黄天荡一战英勇抗击金兀术一事;而徐诗则采用衬托手法,即以汉代君臣的六出奇计改朝开国来陪衬女子“和戎”的丰功伟绩。


参考答案:
①D②B


本题解析:
(“只是……尊敬”说法错。应该说她们的功劳不会下于那些武将谋臣,也应画上做屈阁受到表彰和敬重。)(“和戎”的女子并不都是公主,王昭君就只是宫女。)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①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注】①玉梯:指玉楼,即华丽的楼阁;同时也是楼梯的美称。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渴望见到情人但又不得见、心情复杂矛盾、失望又孤寂无聊的女子形象。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眺望情人,但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只得止步。欲望还休,表达出了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
2、①以景托情。从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中,衬托出她失望、愁苦的情感。②比喻(或象征)。这里的芭蕉,是蕉心还未展开的芭蕉,这里的丁香,也不是花瓣盛开的丁香,而是缄结不开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限。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其他题  古诗文填空。(8分)
(1)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_____。
(2)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_______。
(3)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血色罗裙翻酒污。
(5)?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6)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8)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2)白帝城高急暮砧(3)砯崖转石万壑雷(4)钿头银篦击节碎(5)别有幽愁暗恨生(6)环珮空归夜月魂(7)艰难苦恨繁霜鬓(8)可以横绝峨眉巅


本题解析:此类“名句默写”题目要注意通假字与较难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钩、暮、砧、砯、钿、篦、鬓、巅。


本题难度:简单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