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3-06 04:36:1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张逸同家传 姚鼐 张逸园君者,讳若瀛,字印沙。君为人慷慨强果,自其少时,里人皆异之矣。君始以诸生为书馆誊录,叙劳授主簿,借补热河巡检。热河今为承德府,君仕时,未设府、县,以巡检统地逾百里。岁为天子巡驻之所,四方民汇居其间,君以严能治办,奸蠹屏除。留守内监为僧者日于文焕,君一日行道,见其横肆,立呼至杖之。于是热河内府总管怒,奏君擅杖近御,直隶总督亦劾君。上闻之,顾喜君强毅,不之罪,而以劾君者为非。 其后为良乡知县,顺天府南路同知①。有旗民张达祖,居首辅傅忠勇公门下,始有地数百顷,卖之民矣,久而地值百倍,达祖以故值取赎,构讼,经数官,不敢为民直。君至,傅忠勇颇使人示意君也,君告之以义,必不可,卒以田归民。畿南多回民,久聚为窃盗,不可胜诘。君多布耳目,得其巨魁,或亲捕之,凡半年,获盗百余。盗畏之甚,乃使一回民伪来首云:“有某人至其家,巨盗也。”及捕之至,即自首:“某案己所为盗,有赃在京师礼拜寺②。”君使兵役偕之至礼拜寺,则反与哄斗。至刑部讯,以某案事与此人无与,以君为诬良,议当革职;既而上见君名,疑部议不当,召君,令军机处复问,减君罪,发甘肃以知县用。是时上意颇向君,然卒降黜者,大臣固不助君也。 在甘肃二年,尝为张掖复营兵所夺民渠水利,又以张掖黑河道屡迁,所过之田,为沙砾数百顷,而岁输粮草未除,力请总督除之。时甘肃官相习伪为灾荒请赈,而实侵入其财,自上吏皆以为当然,君独不肯为。其后为者皆败,于是世益推君。 君引疾去甘肃,里居数年。君居里为园,时游之,名之日逸园,言己不得尽力为国劳而苟逸也,故人以逸园称之。 [注]①同知:官名,清代为知府、知州的佐官。②礼拜寺:又名清真寺,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兼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叙劳授主簿,借补热河巡检——叙:议叙 B.君一日行道——行:行走 C.久聚为窃盗,不可胜诘——诘:究办 D.岁输粮草未除——输:缴纳 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张逸园“慷慨强果”的一组是 [? ]
①见其横肆,立呼至杖之 ②君告之以义,必不可 ③盗畏之甚 ④君使兵役偕之至礼拜寺 ⑤力请总督除之 ⑥自上吏皆以为当然,君独不肯为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逸园为人慷慨强果,年轻的时候,乡里人就视他为不同寻常的人。在热河巡检任内,他严肃整治,肃清了奸诈邪恶之人。 B.在顺天府良乡任内,张逸园因为整治回民窃盗有方招致陷害,尽管在皇帝的干预下免于处罚,但仍被发配到甘肃降职使用。 C.不经请示就用杖刑处罚做和尚的内监,勇于制止权贵门下的霸道行径,表现了张逸园坚决捍卫正义、敢于得罪权贵的高贵品质。 D.在甘肃;官兵侵占民渠,官员谎报灾情以达到贪污的目的,社会政治的黑暗可见一斑。张逸同退居乡里后,把网子命名为“逸园”,反映了他与现实的不相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闻之,顾喜君强毅,不之罪,而以劾君者为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达祖以故值取赎,构讼,经数官,不敢为民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后为者皆败,于是世益推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B 4.(1)皇上了解了情况,倒是喜欢先生的刚强果毅,不仅不惩处他,反而认为弹劾先生的人不对。 (2)张达祖用先前的价格赎回了土地,(双方)打官司,历经多个官员,都不敢为民伸张正义。 (3)后来那样做的人都败露了,于是世人更加推崇先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越陌度阡/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B.何时可掇/掇:停止 C.枉用相存/枉:枉驾 D.绕树三匝/匝:周、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而谋诸妇——谋:商量。 B.予乃摄衣而上——摄:披,穿。 C.披蒙茸——披:分开。 D.予亦悄然而悲——悄然:忧伤的样子。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将归于临皋——是臣进节于陛下之日长 B.以待子不时之需——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C.凛乎其不可留也——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D.掠予舟而西也——追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二段写在月白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游赤壁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 B.文章最后一段写忽然有玄裳缟农的孤鹤振翅横江:掠过瓜舟西丢,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与处在悠闲愉悦中的苏轼形成对比。 C.文章以浪漫的梦境收束,所谓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有此幻想又觉其虚无,正表现出他在出世和人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D.《赤壁赋》写在初秋,本文时间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也都用了主客问答,一样的赤壁,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B 4.(1)返回登上小船,纵船到江心,任凭小船漂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歇息。? (2)昨天晚上,飞着叫着经过我的,不是你吗?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20分)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 对策: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 B.为巡船所物色物色:盘查 C.以父母之遗体行殆遗体:死者的尸体 D.天祥临刑殊从容从容:沉着镇静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见故相江万里相如因持璧却立 B.君其勉之乃使其从者衣褐 C.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则纵情以傲物 D.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日与北骑马相出没于黄淮间
|
小题3:下列加线字和例句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
例:买五人之头而
函之
A.万里素
奇天祥志节
B.崖山
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C.天祥方
饭五坡岭
D.天祥
夜亡入真州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
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抓。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3)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1)期望(希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
(2)(张弘范)的近侍(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下拜,张弘范于是就以礼相待(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
(3)我不能护卫皇上,还教别人背叛皇上,能这样做吗?
本题解析:
小题1:遗体:古意,父母赐予自己的身体;今义,死者的尸体
小题1:A因:于是,副词/趁机,副词。B其:可要,句中语气词,表示期望/他的,代词。C以:凭......的身份,介词/相当于连词而,表承接。D与:跟、和,均为介词
小题1:加点字和例句都是名词动用。
小题1:"元朝都城"应为"元军军营"
小题1:(1)①词语--庶;②句式--定语后置句。(2)①两处省略;②古今异义词"左右";③虚词"遂"和"以"。(3)①“捍”,护卫;②“乃”表转折,反而,却。③句意完整,通顺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被提拔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极高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已经老了,综观天时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才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府。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郡中豪杰群起响应,有众万人,朝廷知道后,让文天祥凭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卫。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既然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到了镇江。后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以礼相待,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皇上,还教别人背叛皇上,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要他写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过零丁洋时所写的诗写出来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文天祥在北方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元世祖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文天祥临刑时特别从容,对吏卒说:"我的事结束了。"向南方行了拜礼后死去,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七岁。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请备论其效。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睢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①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魏征),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选自苏洵《谏论上》,有删节)
【注释】①险诐(bì):不正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顾:不过?
B.请备论其效? 备:准备?
C.此理而谕之也?谕:使……明白?
D.悟则明,惧则恭? 恭:谦逊有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范睢以无王耻秦 ?以机智勇辩济其忠
B.?此理而谕之也子贡? 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 ?
C.?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游说炽于列国 ?
D.?自是世有其人 ?以机智勇辩济其诈
3.全都符合作者“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的进谏方法的一项(?)?
①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
②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
③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
④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
⑤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
⑥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 ?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进谏的大臣能否达到让国君纳谏的目的,不取决于进谏的形式,只看使用的进谏方法怎么样。
B.文章倡导要像古代游说诸侯的策士那样进谏,即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学会以理服人、以利诱人、以势压人、以话激人、以隐语启人。
C.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表示自己要向龙逢、比干和苏秦、张仪学习,效法他们的忠心和和游说方法,以便供进谏时取法。
D.文章着重阐述进谏的方式和方法。铺排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气势不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使得观点突出,层次鲜明。?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第三段加“【?】”部分断句。?
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
? ?
②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
?
参考答案:1.B
2.C
3.C
4.C
5.(1)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
(2)①讽谏当然不能一概赞成,直谏也不能轻易贬低的。
②我只是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进谏君主而被听从的仅有百分之一,游说君主而被听从的却占十分之九。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