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3-06 04:57:0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牛郎织女》传说的蕴含与流传的广泛性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中孕育时间最久,产生时代最早,最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特征,在海内外影响最大的一个。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说,这在世界民间传说中都是少见的。说它孕育时间最久,因为它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名称和身份特征分别来自原始社会末期秦人和周人的两个祖先;说它产生时代最早,因为它的故事产生于秦汉之际,定形于汉代末年;说它最集中而典型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特征,因为故事的两个人物牛郎、织女事实上是我国从史前时代直至近代农业经济社会中男耕女织的社会特征的代表。中国长久的农业经济在世界上是比较典型的,而《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正反映了这一特征;故事中的王母或玉帝既是家长的象征,又是国家政府的象征,又是神灵的象征,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中国的男子,普通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即:(一)由一国、一省、一县以至一乡的国家系统(政权);(二)由宗祠、支祠以至家长的家族系统(族权);(三)由阎罗天子、城隍庙以至土地菩萨的阴间系统以及由玉皇上帝以至各种神怪的神仙系统——总称为鬼神系统(神权)。至于女子,除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还受男子的支配(夫权)。”那么,《牛郎织女》故事中的玉帝或王母,便是政权、族权、神权的代表,是中国农民几千年中所受压迫力量的象征。
相对来说,夫权的统治在广大劳动人民中不象上层统治阶级中那样突出,因为在农业劳动中男女双方都从事劳动,因而在家中也都有发言权。而且,劳动人民是热爱自由的,所以在这个故事中,不但没有男子对妇女的压迫、歧视的情节,而是表现出他们共同为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进行不懈努力的状况,反映出对爱情的无限忠贞。这种精神,同大量民歌中所反映的精神是一致的。而且,这个传说还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所谓“门当户对”的门阀制度和门第观念的批判;作为农民形象代表的牛郎以王母的孙女为妻,也反映了上层社会中妇女没有地位,男子对女子缺乏真诚爱情,因而青年妇女更希望与淳朴的农民为妻的实际。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中深层的问题,已涉及对整个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批判。
说它是我国民间传说故事中流传最广的一个,因为它不仅在从南到北,从西到东的广大地区,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南方的苗、瑶等少数民族中也有他们的流传版本,同时在日本、韩国、越南、东南亚地区也广泛流传。比如日本不但牛郎织女的故事广为流传,而且有不少诗歌作品歌唱这个故事,据我们初步掌握,就有100多首。而且,在日本的仙台,七月七日是一个十分盛大的节日,带动了仙台的旅游文化。说它影响最大,因为它形成了流传两千多年,涉及好几个国家的“七夕节”。由此产生了无法统计的诗、词、曲、赋、文作品和小说、曲艺、戏剧。历代咏牛郎织女的诗作数不胜数,我国的各个剧种中也都有《天河配》、《牛郎织女》的剧目。(选自《先周历史与牵牛传说》)
小题1:对“最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特征”的依据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牛郎、织女是我国农业经济社会中男耕女织的社会特征的代表
B.故事中的王母和玉帝象征了家长,也象征着国家,更象征了神灵。
C.故事反映了上层社会中青年妇女没有地位,男子对女子缺乏真爱,而青年妇女更希望与淳朴的农民为妻的实际状况。
D.它在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南方的苗、瑶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流传版本。

小题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牛郎织女的传说孕育于原始社会末期秦人与周人的两个祖先,产生于秦汉之际,定形于汉代末年。
B.中国的农业经济是世界上最典型和长久的。
C.牛郎织女的传说反映了我国古代对所谓“门当户对”的门阀制度和门第观念的批判。
D.《牛郎织女》所表现出的对爱情的无限忠贞是中国古代民歌共同的主题。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牛郎织女》的故事中没有男子对妇女的压迫、歧视的情节,这表明,夫权的统治在上层统治阶级中比在劳动人民中相对突出。
B.在日本仙台,七月七日是一个十分盛大的节日,它带动了当地的中国文化旅游。
C.《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广泛流传,甚至出现不少歌唱这个故事的诗歌。
D.农业社会中,男女双方都从事劳动,男女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这个信息是“说它是我国民间传说中流传最广的一个”的依据
小题1:A、原文说“两个主要人物的名称和身份特征分别来自原始社会末期秦人和周人的两个祖先”;B、原文说“中国长久的农业经济在世界上是比较典型的”;D、原文说:“同大量民歌中所反映的精神是一致的”。
小题1:B、原文只说“带动了仙台的旅游文化”;C、原文信息表明“出现诗歌只是在日本”; D、原文说“也都有发言权”,而且夫权统治只是相对地说没有上层统治阶段中那么突出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 专家有很多理由害怕“禽流感”,这种病毒已经在亚洲地区引发健康警报,并使人们回忆起20世纪最大的瘟疫。
? 虽然病名不起眼,但禽流感要比非典更致命,因为只要发生小的基因改变,禽流感就能轻而易举地在世界各地的人群中传播;最严重的情形是,它甚至能变成一种致命的疾病,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使上千万人丧生的那种疾病。
? 此次爆发的禽流感代号是H5NI,是A型流感病毒的一个亚型。在1997年以前,研究人员认为H5N1只感染禽类。但是,那一年,情况彻底改变。香港爆发的H5N1越过物种界限,造成6人死亡,12人感染,死亡率为33%。其中9名患者为10岁以下儿童。两年后,另一类型禽流感H9N2在香港爆发,感染两人,2003年12月再度爆发,感染1人。2004年2月,H5N1在香港再度出现,造成两人感染,其中1人死亡。
? 所有证据显示,禽流感能由禽类传染给人类,但人与人之间不互相传染,而且不是轻易就能感染该病的,人只有在与活家禽密切接触,并且检疫标准差,出售和屠宰活禽的市场不卫生的情况下才会感染该病。因此,通过排查病禽,通常能根除传染源——至少是暂时的。
?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教授J.S.N.佩里斯在2002年底警告说:“或许在1997年阻止了一场瘟疫的流行,但一定还会再度爆发禽流感。”
? 坏消息是,已知的H5NI致死率要比非典高得多。2003年爆发的非典造成8000人感染,其中,每10名感染者大约有1人死亡。
? 据佩里斯的小组于2002年12月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说,导致H5N1如此致命的原因似乎是它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近乎自杀性的反应。病毒复制得越多,人体释放的细胞活素就越多。细胞活素是一种微小蛋白质,能引发免疫反应增强,在发炎时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说,随着病毒激增,细胞活素充斥血流,导致对人体组织的严重自我伤害。
? 让专家格外担心的是,如果H5N1与另一种流感病毒发生杂交,形成一种能通过咳嗽和打喷嚏喷到空气中的飞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类型,那么乘飞机旅行将引发全球大流行。
? 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彼得?科丁利今天在马尼拉说:“如果H5NI病毒附着在普通的人类流感病毒上,而且如果因此得以有效传播,那么它就有可能导致广泛的伤害。”
? (摘自《参考消息》2005年1月16日)
1、下列能作为“禽流感比非典更致命”的理由的一项是(?)
A、禽流感这种病毒已经在亚洲地区引发健康警报,并引起了专家们的担忧。
B、人一旦感染上了禽流感,比非典更容易丧命。
C、禽流感将发生小的基因改变,并在世界各地的人群中轻而易举地传播并造成相当大的危害。
D、禽流感甚至能演变成一种致命的疾病,使上千万人丧生。
2、根据原文内容,对禽流感的有关情况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曾爆发过大规模的禽流感,并发展成20世纪最大的瘟疫。
B.如果H5Nl与另一种流感病毒发生杂交,形成一种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类型,那么它很可能由乘坐正机的旅客引发全球大流行。
C、今年爆发的禽流感病毒由于附着在普通的流感病毒上并得以有效传播,因而有可能导致广泛的伤害。
D、在1997年以前,H5N1只感染禽类。但是,在此之后,情况彻底改变。
3、对原文内容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代号为H5NI的禽流感曾于1997年在香港爆发,2003年12月又再度爆发。
B、去年在亚洲爆发的禽流感病毒是在香港发现的,并引起了专家的高度重视。
C、人类不会轻易感染上禽流感病毒,但一旦感染上,将是致命的。
D、H5Nl越过物种界限,并似乎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近乎自杀性的反应,从而使病毒感染者致命。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禽流感病毒有很多种类,今年爆发的是A型流感病毒的一个亚型,已使多人丧命。
B、香港大学微生物学教授J.S.M.佩里斯在2002年底曾对今年可能爆发禽流感发出过警告,并采取了一定的防范措施。
C、细胞活素是一种微小蛋白质,病毒激增时,它释放得越多,对人体组织的伤害就越大。
D、禽流感已在亚洲部分地区流行.如果控制不力,它造成的危害将超过非典。


参考答案:1.D
2.B
3.D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
  中国人怎么了?如今的消费越来越高档。餐厅、时装屋、卡拉OK厅等,都朝豪华奢侈大踏步前进。消费如同①发狂的牛,再也不听指挥了。社会尚属初级阶段,如此挥霍消费怎么得了??
  有识之士站出来,首先劝告消费者:你有钱也没必要乱花呀,还不如用来修公园、修足球场、盖民房哩;转身又向商家忠告:算算帐,中国的大款毕竟是少数,热闹一阵最终没人买东西,你就不怕蚀本吗??
  道理正确,语言清楚,就是效果甚微。我们的有识之士,仿佛②拽着牛尾巴,正被消费狂牛拖着走呢。真是无可奈何牛奔去。?
  引导消费,关键是③牵住牛鼻子。?
  牛鼻子在哪里?累进所得税法,正是引导消费的牛鼻子。?
  但是这牛鼻子也是不好牵的。政府职能不转变,体制不改革,税法也会成为一纸空文。牵牛鼻子又脏又累,还要冒着被牛角顶一家伙的危险,官员情愿吗?还是执牛耳更潇洒!? ④执牛耳者,诸侯会盟时,割耳滴血入酒盅的领导也。当盟主,比作牧童气派多了,高贵多了,虽然指挥不了牛,但座次保持了。?
  牛尾只能炖汤,执牛耳只能显威风,牛鼻绳能牵牛,却要当社会的放牛娃。真难选择!?
1、指出下面比喻修辞的本体。? ?
(1)发狂的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执牛耳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面论证了什么观点。? ?
(1)拽着牛尾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牵住牛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用比喻论证要证明什么?反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盲目消费的热潮;②面对消费热潮不敢正确引导的人?
2、①指被消费热潮拖着走;②要想正确引导消费的方法?
3、要想正确引导消费,必须要做牵牛鼻子的人,批评了在消费热潮面前畏首畏尾,被盲目拖着走的态度。
(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关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诗人注重“隐”。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小题2: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老子》说:“大巧苦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窘。
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 极高的技巧。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D项:“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 表述错误。诗人的智慧是用“不说出”代替“说不出”。
点评: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只要把D项回归原文,和原文进行比照,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
小题2:C项“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不正确,过于绝对。。“寻言”应该是“能写出好诗”的必要条件,可改为“只有善于‘寻言’才能写出好诗”。
点评:需要把各选项带入原文和原文比较异同,一般情况下如果有特别绝对的词语的选项需要注意,如本题C选项提到的“只要……就”,语言就过于绝对化。
小题3:A项“文理能通、修饰能工”不是写诗的最高境界。原文 “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很显然A项与原文不符。
点评:“筛选与整合”在选择题中,主要是通过对芜杂的信息材料的比较甄别,来检验阅读理解的正确与否。因此一定要把选项和原文一一比对。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回
冯骥才
(1)大回姓回,人高马大,手大脚大嘴大耳朵大,人叫他大回。叫惯了大回,反倒没人知道他的名字。
(2)大回是能人,专攻垂钓。手里一根竹竿子,就是钓鱼竿;一个使针敲成的钩,就是鱼钩;一根纳鞋底子用的上了蜡的细线绳,就是鱼线;还有一片鸽子的羽毛拴在线绳上,就是鱼漂。只凭这几样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他蹲在坑边,顶多七天,能把坑里几千条鱼钓光了。连鱼秧子也逃不掉。
(3)甭管水里的鱼多杂,他想要哪种就专上哪种鱼;他还能钓完公鱼钓母鱼,一对对地往上钓。他钓的大鱼比他还沉,钓的小鱼比鱼钩还小。
(4)人说钓鱼凭的是运气,他凭的是能耐。
(5)钓鲫鱼用的红虫子,又小又细,好赛线头,而且只有一层薄皮儿,里边一兜儿血红的水。要想把鱼钩穿进去,那可不易;弄不好钩尖一斜,一股红水出来,单剩下一层皮儿了。可人家大回把红虫子全放在嘴里,在腮帮子那里存着。用的时候,手指捏着鱼钩,张开嘴把钩往里边一挂,保管把那小红虫漂漂亮亮穿在鱼钩上。就这手活,谁会?
(6)他无论钓什么都有绝法,比方钓王八。
(7)钓鱼时勾到王八,都是竿儿弯,线不动,很容易疑惑是勾上了水下边的石块。心里急,一使劲,线断了!大回不急,稳稳绷住。停了会儿,见线一走,认准那是王八在爬,就更不急着提竿。尤其大王八,被鱼钓勾住之后,便用两只前爪子抓住了草,假若用力提竿,竿不折线断。每到这时候,大回便从腰间摸出一个铜环,从鱼竿的底把套进去,穿过鱼竿一松手,铜环便顺着鱼线溜下去。水底下的王八正吃着劲儿,忽见一个锃亮的东西直朝自己的脑袋飞来,不知是嘛,扬起前爪子一挡,这便松开下边的草。嘿,就势把它舒舒服服地提上来!
(8)这招这法,还在哪儿见过?
(9)天津卫人过年有个风俗,便是放生。就是把一条活鲤鱼放到河里。为的是行善,求好报。放鱼时,要在鱼的北鳍上拴一根红绳,做个记号。倘若第二年把这鱼打上来,就再拴一根红绳。第三年照样还拴一根。据说这种背上拴着三根红绳的鲤鱼,放到河里,可以跳龙门。一切人间的福禄寿财,就全招来了。
(10)可是鲤鱼到处有,拴红绳的鱼无处弄到。鱼要是给鱼钩勾过一次,就变得又灵又贼。拴一根红绳的鲤鱼在鱼市上偶尔还能看见,拴两根红绳的鲤鱼看不见,拴三根红绳的连撒网打鱼的也没瞧见过。你想花大价钱买,他会笑着说:“你有本事把河淘干了,我就有本事把它弄上来。”
(11)怎么办?找大回。天津卫八大家都是一进腊月,就跟大回定这种三根红绳的鲤鱼了。
(12)大回站在河边,看好鱼道。鱼道就是鱼在水里常走的路,大回有双神眼,能一眼看到水里。他瞧准鲤鱼常呆的地界,把一个面团扔下去。这面团比栗子大,小鱼吃不进嘴,大鱼一口一个。贼乎乎的大鱼冒着危险试着吃,一吃没事,第二天再来一个,胆儿便渐渐大起,以后见了面团张嘴就吞。半个月二十天后,大回心想差不多了,用鱼钩勾个面团扔下去。错不了——一条拴红绳的大鲤鱼就结结实实绷住了。
(13)可是这法子最多只能钓到拴两根红绳的鲤鱼。三根红绳的鲤鱼决不上钩。这三根绳的鲤鱼已经被钓到三次,就是吃屎也不敢再吃面团了。使嘛法子?就用小孩的巴巴做鱼食!大回不是把鱼琢磨透了?
(14)南门外那些水坑,哪个坑里有嘛鱼,哪个坑里的鱼大小,哪个坑的鱼有多少条,他心里全一清二楚。他能把坑里的鱼全钓绝了,但他也决不把任何一个坑里的鱼钓绝了。钓绝了,他玩嘛?故而,小鱼不钓,等它长大;母鱼不钓,等它潲子。远近钓者就称他“鱼绝后”,这可不是骂他,是夸他。
(15)这外号并不好……
(16)民国三年,夏至后转一天。大回钓了一天鱼,人困马乏。多半辈子,整天站在坑边河边,风吹日晒,身子里的油耗得差不多了。他在鼓楼北的聚合成饭庄,吃饱肚子喝足酒,提着一篓子鱼摇摇晃晃回家。走不动就靠墙睡会儿。他家在北城根,这一段路不近,他走走停停直到午夜,迷迷糊糊就趴在大街上了。这时街上走过来一辆拉东西的马车,赶车人在车上睡着了。但就是醒着也瞧不见他——凑巧这段路的几盏街灯给风吹灭了。这真是该活死不了,该死活不了。马车从他身上压过去时,车夫那老家伙睡得太死,居然也没觉出来,转天亮才叫人发现,大回给车压成一个片儿了,赛张纸似的贴在地面上。奇怪的是,人压瘪了,鱼篓子却没压着,里边的鱼还都活着。等巡警一追查,更奇怪的是,那车上拉的东西,竟然是一车鱼!这事叫人听了一怔一惊,脖子后边冒出凉气来。
(17)有人说,这事坏就坏在他那个外号上了,“鱼绝后”就是叫“鱼”把他“绝后”了。但也有人说,这是上天的报应,他一辈子钓的鱼实在太多了,龙王爷叫他去以命抵命。可事情传到东城里的文人裴文锦——裴五爷那里,人家念书的人说的话就另一个味儿了。人家说:
(18)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
小题1:通观全文,分析大回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小题2:小说第九段介绍了天津卫人过年“放生”这一风俗,其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3:小说的最后一句话:“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令人深思,你是否同意? 结合全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感受。(7分)
小题4: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没有人知道大回的真正名字,说明大回不仅极为普通,而且极为聪明和能耐。
B.“连鱼秧子也逃不掉”表明了大回钓技的高超,但他却不会把任何一个坑里的鱼钓绝了。
C.第七段描写了钓王八的细节,说明了天津卫八大家找大回定鲤鱼的原因——有绝法。
D.小说中作者语言叙事简洁,朴实无华,功力十足,文白夹杂,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E、作品的巧妙在于渲染大回钓鱼的技艺高超之后,笔锋一转安排了这样一个结局:被马车压成了一个“片儿”。


参考答案:
小题1:大回是一个①长相奇特②钓鱼技巧高超⑶最后死在了自己的能耐上④市井小人物。(一点1分)
小题2:①“放生”为了“求好报”,与大回的钓鱼形成对比;②暗示了大回的“恶报”;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每点2分)
小题3:这句暗含了诸多深意的话语对于个人也许仅仅是一种朴素的人生哲理,但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却更像是一种警示。①从大回的死因来看,大回是死在了他的能耐上,他钓了一天鱼,人困马乏,多半辈子钓鱼,油耗得差不多了,能耐损耗了他的健康,才有了这次事故;②他的能耐表现太过分,给其它事物带来伤害,最终招致灾难。③而人类的“能耐”是越来越大了,但我们又不能不清醒地看到,人类文明的进步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对大自然的征服和性改造,我们在向大自然奏响胜利号角的同时也承受了大自然的严厉报复。(观点2分,结合全文给3分,结合实际给2分, 若有其它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小题4:AD


本题解析:
小题1: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结合情节,找出人物的特点,从表及里逐点概括。本文对大回的性格特点写得不多,主要是在他的能耐上,以及这种能耐的运用和对命运的影响上。因此,分析这个人物特征,也只有从这个角度入手。
小题2:这个风俗看起来跟大回无关,但我们在思考其作用时,一般要顾到四个方向:环境、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从环境上看,展示了大回的能耐与环境的冲突;从情节上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后文写他的钓鱼绝活作了铺垫;从人物形象上看,突出了他的能耐;从主题上看,突出了他的报应——死在能耐上。
小题3:这句话在小说的结尾,是卒章显志。一要结合小说的情节,从情节中找到与此相关的因素;二要结合主题来思考,分析小说的主题;三要联系生活现象,谈自己的感受或启发:一味逞能不知节制,终将招致恶果。
小题4:A最后半句推理无据。D错在“文白夹杂”,小说运用天津方言,富有口语化特征。(每项2分。)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常见题型》考..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