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十)
2017-03-06 05:20:1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尽管说,技术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由来已久,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技术却更多停留在工匠和下层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未能成为精致的文化,并因此而为上流社会所不屑谈及。人们常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反映的就是社会主流思想对技术的忽视;《师说》中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虽不见得就是韩愈的想法,但是至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实际状貌。事实上,只是到了十九世纪,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技术比之前人们的想象要深刻得多。 一般而言,一种技术正在发挥其作用时,往往处在一个“自我隐蔽”的状态。就像我们所戴的眼镜,当它正常地发挥作用时,它往往是不被我们的眼睛所注意到的。我们的胃、大脑一刻不停地在工作,但是我们一般感觉不到它们的重要。只有胃疼了、病了,我们才会在它的存在而外,感觉到它们是比较重要的人体组织。所以,越是好的、合适的眼镜或越是健康的组织,我们可能越是注意不到它。庄子所言“得鱼忘筌”,收获了鱼,就忘掉了捕鱼的工具,大概也就是对当时一种比较普遍的世象的解说。因此,人们一般习惯于认为,技术性的东西只是一些不自觉就会隐退的旁枝末节,当然也就难以发挥决定性作用。 另外,不管是在古代西方还是在古代东方,学术传统的重要特点就是不太去追究那些外在于我们的操作方式,而注重其内在的理路,注重道理的证明、推理和演绎。而证明、推理和演绎酌过程,恰恰是不必诉诸外部经验即一般技术的。它们只是在自身内部进行,在思路、理路里面走。而那些与技术紧密相关的技术操作者往往置身社会底层,其对技术的推动作用的理解还缺少足够的影响力。因此,尽管技术也对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社会思想的主流仍然一直将思想作为人类最本质的特征。就像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笛卡尔也说,“我思故我在”。帕斯卡更说,人就像一根芦苇,一滴水就可以把它压弯,所以人很渺小;然而他又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人因着自己的思想而获得尊严,成就伟大。 近代以来,一些传统开始慢慢改变。曾经作为人类思想的“外在者”的技术,也开始慢慢地进入到我们视野的中心。其实,技术恰恰是思想的一种显性延伸,技术凸显了思想的可贵与成熟。也正因为如此,技术的长足进步,也就仍然有赖于人类思想的深入和发展。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处于工匠和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的技术,一直未能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 ? B.在过去,眼镜、筌等技术性因素在生活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并不为人们所认识。 ? C.学术思想与技术实践的关系相对分离,是古代东西方学术传统中相似的特点方面。 ? D.近代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深刻意义,动摇了思想作为人类最本质特征的认识。 2.技术在过去长期被忽视,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根据原文内容分条概括。 ?
参考答案:1.C 2.①技术的自我隐蔽特征导致了很多人难以感觉到技术的重要性;②古代学术传统注重对理的征明、推理和演绎,影响了社会主流对于技术的正面肯定而作为社会底层的技术操作者,其对技术的理解还缺少足够的影响力也就难以促成人们对技术的广泛认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这个世界的音乐(节选) 刘易斯·托马斯 ①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是随着我们拥挤地生活在一起,我们的通讯系统越来越复杂,我们彼此发出的声音变得更像嘈杂声,是偶然的或无关紧要的,我们很难从这噪声里选择出有意义的信号来。当然,原因之一,是我们似乎不能把通讯仅限于携带信息的、切题的信号。假如有任何新的技术来传播信息,我们好像一定会用它来进行大量的闲聊。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 ②使人聊以慰藉的是,听说较新的学科生物声学须得研究别的动物相互发出的声音中存在的类似问题。不管它们有什么样的发声装置,大多数动物都要发出大量含糊不清的嘟哝声。需要长期的耐性和观察,才能把那些缺乏句法和意义的部分加以剔除。为保持聚会进行而设计的那些无关紧要的社交谈话占了主导地位,大自然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 ③然而总有一种持续不断的音乐潜在于所有其它信号之下。白蚁在蚁穴中黑暗的、发着回响的走廊里用头部敲击地面,彼此发出一种打击乐式的声音。据描述,这声音在人的耳朵听起来,像是沙粒落在纸上,但最近对这种声音的录音进行的摄谱学分析显示,在这敲打声中,有着高度的组织规律。这敲击声以有规律的、有节奏的、长度不同的短句出现,就像定音鼓部的谱号。 ④蝙蝠必须几乎连续不停地发出声音,以便借助声纳来察知周围所有的物体。它们可以在飞行时准确地发现小昆虫,并像有导向装置一样准确无误地向喜欢的目标快速前进。有这种高超的系统来代替眼睛的扫视,它们必定是生活在一个常伴有工业声、机器声的蝙蝠的超声世界里。然而,它们也彼此交流,也发出咔嗒声和高调的问候。另外,有人还听见,它们在树林深处倒挂身体休息时,还发出一种奇异的、孤凄的、清脆如铃的可爱声音。 ⑤鸟类歌声中事务性通讯的内容已有人作了那么多分析,以至于看起来它们没有多少时间从事音乐。但音乐还是有的。在警告、惊叫、求偶、宣布领地、征募新友、要求解散等词汇的背后,还有大量的、重复出现的美妙音乐,说这些是八小时以内的事务性语言是难以讲通的。我后院里的画眉低首唱着如思如慕、流水般婉转的歌曲,一遍又一遍,我强烈的感觉是,它这样做只是自得其乐。有些时候,它似乎像一个住在公寓里的专业歌手一样练唱。它开始唱一段急奏,唱到第二小节的中间部分哑然而止,似乎那儿应该有一组复杂的和声。它重新从头再来,但还是不满意。有时它明显地改用另一套乐谱,似乎在即兴来几组变奏。这是一种沉思的、若询若诉的音乐。我不能相信它只是在说,“画眉在这儿。” ⑥人类普遍地表现出创作音乐和欣赏音乐的需要。我不能想像,甚至在我们最古老原始的时代,当一些天才画家在洞穴里作画之时,附近就没有一些同样具有创造才能的人在创作歌曲。 ⑦其他器乐演奏家,比如蟋蟀或蚯蚓,它们单独演奏时听起来或许不像音乐,但那是因为我们听的时候脱离了上下文。如果我们能一下子听到它们合奏,配上全套管弦乐器,那巨大的合唱队集合在一起,我们也许就会听出其中的对位音,音调和音色的平衡,还有和弦和各种亮度。录制的座头鲸歌曲,充满力度和肯定,模糊和暗示,不完整,可以将它当作一个声部,好像是管弦乐队的一个孤立的音部。假如我们有更好的听力,听得见海鸟的高音,听得见成群软体动物有节奏的定音鼓,甚至听得见萦绕于阳光中草地上空的蚊蚋之群飘渺的和声,那合成的音响大约会使我们飘然欲飞的。 ⑧假如像我所相信的那样,制造某种音乐的驱力如同其他的基本生物功能一样,也是我们作为生物的特点,那么其中必有某种道理。那有节奏的声音,也许是另外什么事的重现——是一种最最古老的记忆,是一支舞曲总谱,记载了混沌中杂乱无章的无生命的物质转化成违反几率的、有条有理的生命形式的过程。 小题1:根据节选的文段,下列选项不属于动物音乐的是(?)(3分) A.白蚁在蚁穴中黑暗的、发着回响的走廊里用头部敲击地面,传出有规律的、有节奏的、长度不同的敲击声。 B.我后院里的画眉低首唱着如思如慕、流水般婉转的歌曲。 C.鸟类发出警告、惊叫、求偶、宣布领地、征募新友、要求解散等事务性通讯。 D.蝙蝠在树林深处倒挂身体休息时,发出奇异的、孤凄的、清脆如铃的可爱声音。
| 小题2: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第⑦段的加点词语体现了科普文什么样的语言特色。(4分) 小题3: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制造某种音乐的驱力如同其他的基本生物功能一样,也是我们作为生物的特点”?你对作者这句话有何感想?(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萦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蚊蚋之群和声的缭绕不散(或盘旋环绕),“飘渺”写出和声的若有若无,“飘然若飞”写出了我们听见这和声时的愉悦陶醉,忘乎所以,这些描述性的词语体现了科普文形象化(或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划线处一个要点1分) 小题3:这句话是说其他生物与人类一样,都有创作音乐和欣赏音乐的需要(2分)。从中我感受到其它生物的那些有节奏的音乐,同样记载了有条有理的生命形式的过程(1分)。人类不过是地球生物的一分子(1分),我们要善待其它生命(或尊重其它生命,尊重整个世界)(1分)。(理解2分,感想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原文第五段中与之相关的内容是这样表达的:“在警告、惊叫、求偶、宣布领地、征募新友、要求解散等词汇的背后,还有大量的、重复出现的美妙音乐,说这些是八小时以内的事务性语言是难以讲通的。”可见,“警告、惊叫、求偶、宣布领地、征募新友、要求解散等词汇”不属于动物音乐。 点评:辨析正误的方法提示:1、选项的表述是否偏离概念的内涵。2、选项是否脱离具体语境,衔接是否失当。3、选项的表述是否篡改文意,张冠李戴。4、对概念外延的限制是否得当。5、是否改变叙述主体,偷梁换柱。 小题2:第七段加点的词词语都是在第七段最后一句话中,分别“萦绕”、“飘渺”和“飘然若飞”这三个词。要结合原文弄清这几个词所属的对象,“萦绕”和“飘渺”这两个词用来写阳光中草地上空的蚊蚋之群和声的,而“飘然若飞”是用来形容那合成的音响带来愉悦感受。 说明文类的语言特色主要有两种,一是平实性语言,一是生动形象的语言。文中加点的三个词所体现出来的是属于后者。 小题3:这一题包括两问,一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二是谈自己的看法。这两问,第一问是第二问的基础,也即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是结合实际谈自己看法的基础。因此,首先要准确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而要理解句子的含义,就要联系上下的语境。 点评: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可从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高考设置的“重要句子”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涵丰富意味的语句。一般情况,这些语句都有突显其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人类正主导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一位英国科学家昨天警告说,人类正主导着一次动植物物种灭绝的惨剧,其规模不亚于6500万年前造成恐龙灭绝时的灾难。 去年卸任的政府首席科学家、现任皇家学会主席梅勋爵推算,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比历史上千百万年来的平均速度要快100至1000倍。对化石的研究表明,历史上曾发生过5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而与此同时,即使在最贫穷的国家,人的寿命则更长也更健康。过去50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差距已从26岁缩小到了12岁。 梅勋爵说:“人类开辟的耕地越来越多,精耕细作的程度也越来越高,使人类得以逐步实现自诞生之初的农业之梦,即种植只有人类自己可以吃的作物,绝不允许野草和害虫分享。这样就对生物多样性的食物链产生了影响。” 他说,这一问题由于无知而更加恶化了。人类迄今已认知了150万种生物。而地球上可能还有300万种到1亿种未知的生物。 他将已知的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保守地估计,上世纪每年减少一种——与对过去各个时期生物研究得出的灭绝速度进行了比较。 “如果以哺乳动物和鸟类作为代表,上个世纪记录的灭绝速度是化石显示的平均灭绝速度的100到1000倍。本世纪的灭绝速度还会更快。” 历史上曾发生过的5次物种大灭绝:4.4亿年前奥陶纪将要结束时的一些事件使几乎所有的珊瑚和鱼类以及25%的物种灭绝;3.7亿年前的泥盆纪行将结束时,许多鱼类和70%的海洋无脊椎动物消失了;2.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当时80%到96%的海洋物种灭绝;2.1亿年前三叠纪末期,大批海洋生物和部分陆地动物灭绝;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结束伴随着恐龙的灭绝。 许多物理学家推测,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是当时地球遭到了一颗小行星或彗星的撞击。 5.以下不属于可能造成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原因的一项是 A.地球遭到不亚于6500万年前造成恐龙灭绝时的灾难。 B.人类注重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对野生物种的生存产生影响。 C.农业技术的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食物链产生了影响。 D.人类对地球上大多数生物的无知使物种灭绝的问题更加恶化。 6.以下不属于动物灭绝速度加快的根据的一项是 A.已知的鸟类和哺乳动物估计在上世纪每年至少减少一种。 B.目前,人类的寿命更长也更健康,并且在这方面缩小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C.上世纪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比历史上千百万年来的平均灭绝速度要快100至1000倍。 D.本世纪物种灭绝的速度比上个世纪更快。 7.对原文最后两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的5次物种大灭绝可能都是由于地球遭到一颗小行星或彗星的撞击造成的。 B.第三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2.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这次使地球上80%—96%的物种灭绝。 C.历史上的每次物种大灭绝都给地球和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D.最近的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前,这次灾难的最大受害者是恐龙。 8.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曾出现过5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这一结论是通过对化石研究而得出的。 B.按照目前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计算,人类已认知的生物将在150万年内基本灭绝。 C.与历史上5次物种灭绝所不同的是,第六次野生动植物灭绝是由人类主导的。 D.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规模和灾难程度将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次。
参考答案:5 A 6. B 7. D 8. D
本题解析:5:用类比的手法说明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可能出现的后果,不是“原因”。 6:是加快动物灭绝速度的原因,而不是证明灭绝速度加快的根据。 7:A项:原文说“许多物理学家推测,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是当时地球遭到了一颗小行星或彗星的撞击”,这里以偏概全,推广到5次物种大灭绝,并将推测变为肯定;B项:“第三次物种大灭绝”,使“当时80%到96%的海洋物种灭绝”,而不是“80%—96%的物种灭绝”,这里偷换了概念,扩大了范围;C项:“历史上的每次物种大灭绝都给地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混淆了程度的深浅、范围的大小。 8:原文说“人类正主导着一次动植物物种灭绝,其规模不亚于6500万年前造成恐龙灭绝时的灾难”,并未说规模、程度超过任何一次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奥斯威辛的风 高洪波 2004年10月,我独走欧洲,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明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能否到奥斯威辛一看?说这话时,我不知道奥斯威辛距华沙有多远。更不晓得东道主的具体安排。波兰协主席马列克沉吟着,翻译胡佩芳大姐也没接话茬儿。 几天时间匆匆过去,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员的庄园里举行的诗人聚会让我领悟到老欧洲物独特魅力,而“华沙之秋”诗歌节在肖邦公园举行,诗意便愈加浓了几分。可我仍惦记着300公里以外的奥斯威辛。 10月18日中午12时30分,我终于踏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那一天早晨秋雨绵绵,出门还带了伞,及至抵达奥斯威辛,却陡然狂风大作。胡佩芳姐说,奥斯威辛是个奇怪的地方,参观者常碰到阴雨连绵。她并没有陪我到奥斯威辛,她说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 这是一次奇怪而又匆忙的参观,毒气室、焚尸炉、铁丝网、岗楼、纹刑架,还有一个小院子里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在27楼展览馆,我见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犹太妇女和儿童在德军枪口下高举双手,一个小男孩的目光中满是天真和无奈。这一幕极其令人震骇!在焚尸炉前,我和一群中学生共同走过,孩子们默默无语,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我的心底却陡然出现几句诗: 此刻,我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海绵。 迅速汲满了历史的汁液, 我的指尖也开始流泪, 为人类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 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秋风卷起落叶,风中有一种嚎叫和呻吟。在奥斯威辛,这人类为了消灭人类而手造地狱里,我感到寒意袭人,是噩梦又是现实。真的可能是因为奥斯威辛长眠着100多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魔一般的恐怖,以及变幻无常的气候。 风仍在高天咆哮,吹动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我不知道这愤怒的风起于何处又生于何时,只感到脚下的土地也在风中战粟,铁丝网和绞刑架在风中摇晃,集中营的游人们,想必心底的风暴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罢! 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这样一行文字:“欧洲,一个美丽的深秋的中午,在大群中学生的簇拥下,我走在奥斯威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当天我见到一位叫何敢的中国女留学生,她说曾经陪同一个代表团参观过奥斯威辛,然后连续难受了两个多月,以后再也不愿意去。由何敢联想到在波兰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胡佩芳大姐,她们对奥斯威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地狱的别称,正像美国总统切尼在2004年1月27日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的论坛上说的:“在欧洲的死亡集中营里,有人犯下了人类所不能想像的最严重的罪行。我们必须向下一代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在这里感谢那些将我们从暴政下解救出来的解放者,同时我必须有勇气阻止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奥斯威辛是个小镇,建镇在800的前,二战前被称为波兰的“犹太人城”,因为当时的1.23万人口中有7000名犹太人。现在小镇有些不堪历史重负,因为人们无法想像小镇如何在一个巨大的公墓旁生存。 这当然仅只是游客的见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 21.文章开头三节写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的有关情况,有哪些作用?(4分) 答: 22.(1)第五段中,作者是怎样写奥斯威辛集中营景象的?(2)“我的心底”陡然出现的几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1) (2) 23.(1)文中奥斯威辛的风有什么特点? (2)奥斯威辛的“风”有哪些含义?(6分) 答:(1) (2) 24.(1)为什么胡大姐她们会“拒绝”奥斯威辛,而“我”参观时也“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2)作者说“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6分) 答:(1) (2)
参考答案: 21.自然地引出参观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内容:表现心情的热切;以美丽的城市、“欧洲的独特魅力”、美好的诗意反衬在这块土地上纳粹曾经犯下的种族灭绝罪行;马列克沉吟、胡大姐不说话为下文“拒绝”埋下伏笔。 22.(1)先概括叙述,再选取典型细节加以描写。 (2)表现“我”目睹悲惨历史的巨大震撼和为人类的无助与悲伤而无比痛心。 23.(1)奥斯威辛的风常常是“陡然”来到;寒气袭人;具有“愤怒”、“狂暴”的气势;发出“嚎叫”、“呻吟”的声音。 (2)奥斯威辛的风是自然界的狂风;百万冤魂形成的死一般的压抑、恐怖的氛围;人们心底的风暴。 24.(1)因为承受不了心灵的折磨和历史的重负,也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 (2)奥斯威辛的存在使人们正视历史上人类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刺痛世人的良知;并使人们警惕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本题解析: 21.本题4分,答案共四个要点,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答对两个要点得3分,答对3个要点得4分。 22.本题6分。第一小题2分,答“由面到点”,并作具体解说也可;第二小题4分,“震撼”与“痛心”只答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 23.本题6分,每小题3分。第一小题四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答对3点即得3分;第二小题3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24.本题6分。第一小题3分,两个要点,前一要点2分,后一要点1分;第二小题3,三个要点,答对一个要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学校党支部书记激动得眼睛闪着泪花,他说,他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了,文革中逼得吃鼠药走绝路,自己教的学生见了躲着走,怕沾“臭老九”的边。如今,社会风气大变了。素不相识的农民摆酒席慰问教师,县委领导作陪,这在过去连做梦也想不到。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 A.学校党支部书记因为农民摆酒席慰问教师而激动 B.社会风气变好了 C.教师在“文革”中遭到迫害 D.党支部书记回顾他从教的三十年来的经验,感到今天素不相识的农民摆酒席慰问教师是对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