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二)
2017-03-06 05:28:4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
(2)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②是失意伤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③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
(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归朝欢?柳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①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②诚何益。归去采,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只轮:代指车。梗:草本植物的枝茎。
小题1:这首诗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词意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交代了早行的典型环境,渲染了一种荒寒的氛围;暗示行旅的艰辛;烘托旅人黯淡的心情和羁旅的厌倦之情。(3分)秋风萧萧,白霜满地,天气寒冷;宿雁惊飞,残月当空,天刚破晓,旅人就踏上征程,突出早行之早,衬托出行旅艰辛,心境的悲凉。(2分)(共5分)
小题2:“转觉归心生羽翼”写词人恨不能插翅飞回故乡,写出归乡之情迫切;“愁云恨雨两牵萦”思念引发的愁云恨雨,写出词人乡愁的浓重;“新春残腊相催逼”写出时序代谢,日月催人老之感;“岁华都瞬息”表现年华流逝之悲慨;“浪萍风梗”表现对漂泊生活的厌倦;“归去采,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表现对爱人的思念,抒发渴望归乡之情。(6分)(1点一分,要结合诗句具体解析。总括而言,为三个层面:有思乡念亲之情、有年华流逝的感慨、有对漂泊生活的厌倦。)


本题解析:
小题1:诗词中的景物描写,是为抒发情感服务的。词作的上片,词人以白描手法描绘旅途景色,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抒情氛围。“别岸”是稍远的江岸,“萧萧”为芦苇之声,“淅淅”乃风的声响。远处江岸停着三两只小船,风吹芦苇发出细细的声音,此处写景如画般地写出了江乡的荒寒景象。江岸、葭苇、沙汀、宿雁,这些景物极为协调,互相补衬,组成江南水乡的画面。残月照在小溪的小桥面似如秋霜一样洁白。这里,“残月”表示旅人很早就上路。其中的“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形成工对。上句写了大雁高飞起来,因人早起赶路而惊飞,下句写似如秋霜的溪桥。这样,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寒冬早行的景物及其特点。接着写道:“渐渐分曙色。”“曙色”即拂晓时的天色。这一句为写景之总括,不但表明时间推移,已经快到拂晓,而且暗示了旅人已经过一段行程,为推动词意的发展做了有力的铺垫。
小题2:词的下片由上片的写景转入主观抒情,写主人公因厌倦羁旅行役而思故乡。“一望”实即想望,故乡关河相隔遥远,烟水迷茫,根本无法望见;既无法望见而又不能回去,受到思乡愁绪的煎熬,反转产生一种急迫的渴望心理,恨不能插上羽翼立刻飞回故乡。“愁云恨雨两牵萦”喻儿女离情,象丝缕一样牵萦两地,通过比喻来突出词人乡愁之浓重。“新春残腊相催逼”是说明时序代谢,日月相催,新春甫过,残腊又至,客旅日久,于岁月飞逝自易惊心,有年光逼人之感。流光转瞬,与天涯浪迹联系起来,更增深沉的感慨。最后三句:“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这是思乡的主要原因,补足了“愁云恨雨”之意。家乡的“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自然是设想妻子多年家苦苦相忆了。柳永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离家后事实上再也没有回到故乡,但思乡之情却往往异常强烈;他京都的烟花巷陌与许多歌妓恋爱,但怀念妻子的深情却时时自然地流露。
点评:诗歌中写景状物是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但不管写何景状何物,都是要表达某种情感的,这也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具体来说,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理,寄寓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还有象征。阅读这类诗词,就要认真分析这些景物描写,在进行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而去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鉴赏写景诗词时首先要缘景明情,紧紧抓住“情”这一牛鼻子不放,由此读诗,才算进入读诗的大门。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需立足于全诗。对于词来讲,又可以通过词的章法结构来帮助理解剖析。词的上片写景记事,下片往往抒情、议论。下片即使是写景,也是通过来抒情。因此在立足于全篇的基础上,应重点抓住词的下片。另外,词常有表明或隐含诗人感情的词语跳跃于词间,抓住词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也是抓住诗人感情的有效抓手。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暮春回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小题1】本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一番暮春景象?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本诗前两句诗人借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描绘出鸟稀花落、春光逝去、凋零空寂的暮春之景
【小题2】全诗主要运用了对比(或反衬)的手法,用鸟稀花残来突出幽竹的“不改清阴”之情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坚守节操的高尚品质的赞美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主要景物例如,黄鸟、杏花、辛夷花等,“残”“稀”“尽”等词语渲染出了凋零、凄凉、空寂的氛围,由此可得出暮春的景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解答此题,可先结合着具体诗句答出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再根据表现手法的表达作用来分析表达的作者情感。前两句描绘出一番暮春凋零空间的景象,而后两句中“幽竹”“不改清阴”却是另一番景象,故运用了对比或衬托的手法。从诗人的写作意图角度看,“幽竹”的不改清阴,自然是表现了它的不畏春残、不为俗屈、坚守节操的高尚品质,而从人物属性的角度分析,诗人除了赞美幽竹外,自然表现了自己像幽竹一样的品性与志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湘月
龚自珍[注]
  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曾是东华生小客,回首苍茫无际。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
  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罗袜音尘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两般春梦,橹声荡入云水。
  [注]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对清朝的思想统治不满,不愿和统治者合作,终于在鸦片战争前一年辞官回家。该词作于嘉庆十七年(1812)盛夏,龚自珍由京城返回故乡杭州时。
(1)词中“两般春梦”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首句的写景有什么特点?请具体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指的是“屠狗功名”和“雕龙文卷”(或“为官为文”)两种人生追求。
(2)借景抒情,用日薄西山、惨淡萧条的景象来表现时代的黑暗、心灵的苦闷。(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如梦令
李清照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