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六)
2017-03-06 05:28:4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与颔联有什么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首联的图景为颔联的感慨作铺垫:牛羊归来、柴门深闭使人从寂静而冷清的村落想象到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景况,再联系自己漂泊异乡的处境,自然发出“江山非故园”的感慨。(意对即可)
(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念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意合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分析诗词名句的表达技巧
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参考答案:
1、(议论)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2、(记叙)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本题解析:
1、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几种。
2、这两个小题可以从表达方式和抒情方式的角度(后者属于前者)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完成两个小题。(7分)
春日郊行?袁枚
二月郊行最有情,青山带雨画清明。
杂花香自空中至,野草根从旧处生。
小鸟啼咽催布谷,老牛牵犊学春耕。
劳劳官走江城北,争怪长条目送迎。
(1)本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内容和手法两个方面加以分析。(4分)?
(2)试比较“野草根从旧处生”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揭示的不同哲理。(3分)


参考答案:(1)诗人紧扣“春日”,描绘了一幅这样的画面:带雨的青山显得清朗又明净,空气中飘来阵阵杂花香味,地上野草根儿不死又重生,布谷鸟清脆的叫声在催播种,老牛带着小牛犊学着把田耕。这些原本司空见惯的场景经过诗人的点染便显得生意盎然,充满了春天的情趣。(2分)
本诗在写景采用了由远及近的手法,通过嗅觉、听觉与视觉的转换,将青山、花香、野草、小鸟、老牛等意象组织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快、生机盎然的春日画面。(2分)
(从动静结合、多角度写景方面分析也可以。)
(2)前者揭示了一切复活的事物都是借助了旧的基础的哲理,(2分)后者揭示了事物(或生命,或人生)虽经磨难,但一有条件,就会释放出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的哲理。(1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
(隋)江总[注]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杂诗(其二)
(唐)王维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梅花著花未?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1)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不同:前者更侧重思归,归心似箭;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思归之情的同时,又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用“云”向南飘动,“北雁”南飞象征思归。“几花开”表现出了急切之状、痴情之态。“篱下菊”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象征隐逸。后者更侧重牵挂,运用询问的口吻,选择典型的家乡景物——梅花,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深切眷恋与牵挂。(意对即可)
(2)相同:①都采用了借代(象征)手法,以故乡特有的风物借指(象征)故乡,引起对故乡的思念。    
      ②均用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增强感染力。
   不同:①前者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后者重在叙事,事中蕴情。
      ②前者用“南云”“北雁”象征思归,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后者用叙家常的形式来表现眷恋,平淡质朴诗味浓郁。(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渎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莎衣
【宋】杨朴②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③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④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③菡萏:荷花。④紫绶金章:紫色绶带,黄金印章,指高级的官爵。
1.“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两句描绘的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波光潋滟,烟霭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雨洒湖面,如溅珠迸玉,此间一叶扁舟,舟上卧着一位披着蓑衣的渔人。诗人描绘这幅渔人乐趣图,是对渔人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生活的赞颂,也是对桃花源式的理想天地的向往。(意对即可)
2.在表现手法上,尾联运用了对比(或衬托)和象征手法。诗人将“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莫说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肯轻易将蓑衣与之交换;以“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以“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履的思想。(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