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技术跨越发展是指后进国家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开展自主创新,跨越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直接应用、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形成优势产业,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实现迅速追赶。
历史已经证明,技术跨越是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世界技术和经济中心从英国转移到德国,再转移到北美,无不是依靠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跨越的结果。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大量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并实施反向工程,向国际市场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实现了针对欧美的技术和经济赶超。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在不少技术领域赶上或超过了美国,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仿效日本技术创新模式,也迅速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斯堪的纳维亚诸国是技术相对落后的发达国家,但是,他们采用了跨越策略,现在一举成为电信产业先进国,出现了爱立信、诺基亚等世界知名公司,这些国家的社会信息化水平也名列前茅。
近年来,技术跨越策略也受到一些国际机构的重视。世界银行在其1998-1999年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中说,在知识成为战略性资产之日,正是由于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遇到了迅速赶上发达国家的大好机遇。在电信领域,吉布提、马尔代夫、毛里求欺和卡塔尔等发展中国家直接采用新技术,它们跨越了金属导线和信号模拟阶段,实现了电信网络数字化。而先进工业化国家仍有半数电话网络使用高成本的落后技术。
我们对绿色革命记忆犹新。绿色革命首先发生在南亚,是发展中国家利用世界知识宝库实现农业技术跨越的一个范例。绿色革命发祥地印度很快成为粮食、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出口国。由于推广绿色革命,亚洲和南美的粮食产量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增加了一倍以上。
事实上,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全面或者局部地运用了技术跨越策略。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鲁杰罗指出,因为发展中国家普遍运用跨越策略,世界经济力量正在从北向南和从西向东转移。英国和美国实现工业化所花的时间分别为150年和100年,而亚洲仅用了不到一代(三十年)的时间。约占世界人口30%的10个发展中国家,在从1980年到1995年的15年内实现了人均收入倍增。世界银行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可达5-6%,这意味着,它们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将从1992年的16%提高到那时的30%。这些数字说明发展中国家将通过技术跨越达到经济增长的高速度。
1.下列对“技术跨越发展”有关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后进国家采用技术跨越发展策略,是追赶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
B.后进国家吸收世界先进技术是实现技术跨越发展的前提之一。
C.后进国家直接应用、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是技术跨越发展的目的。
D.后进国家实现技术跨越发展,可以跨越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形成优势产业。
2.文中作为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将从1992年的16%提高到30%的依据, 正确的一项是(? )
A.亚洲和南美的粮食产量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增加了一倍以上。
B.亚洲实现工业化仅用了不到美国所花时间的三分之一。
C.约占世界人口30%的10个发展中国家,在从1980年到1995年的15年内,实现了人均收入倍增。
D.世界银行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可达5-6%。
3.下列对“发展中国家遇到了迅速赶上发达国家的大好机遇”这句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有着技术跨越发展的巨大空间。
B.发展中国家大量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可以向国际市场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C.由于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直接采用新技术,实现技术跨越发展。
D.在知识成为战略性资产之日,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世界知识宝库,实现技术跨越发展。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跨越的结果,将造成先进工业化国家使用高成本的落后技术
B.后进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巨大技术差距,是可以通过技术跨越发展来缩小或消灭的。
C.后进国家可以通过技术跨越发展反超先进工业化国家。
D.技术跨越发展策略的实施,将会使世界技术和经济中心再次发生转移。
参考答案:1.C
2.D
3.B
4.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是一个想象的空间。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一个自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游戏的绘画作品的;一个自幼耳聋的人,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二是说,想象空间之所以是想象空间,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空间为依据的。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直感到的现实空间,有着极大的差别。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力丰富还是不丰富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自然就有了彼此的关系问题。
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似于现实空间,让读者像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之中去。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让人领略到一种奇幻或怪诞的美感。实际上,这两种空间都是想象空间。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所以我们常常将其作为现实空间本身来分析和理解,不认为它是虚幻不实的。而后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所以我们常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一部《红楼梦》就同时具有这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则是有关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
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具体而言,现实空间不是一个人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个个体人先行存在的。它给任何一个个体人,都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但这种空间,又是极其有限的,是不能满足任何一个个体人的全部要求的。总体而言,对于任何一个个体的人,现实空间都是不完全自由、不完全舒适的。想象空间则不同了。想象空间不是外在于它的创造者的,而是它的创造者自由想象的产物。尽管他所创造的这个想象空间本身,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但想象空间对于它的创造者而言,则是自由的。假若《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的一部“自传”,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在贾府那个现实空间中是不自由的;而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体验的却是创造的自由。《红楼梦》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获得的也是自由的体验;他们已经不受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束缚,他们是在超越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视点上,来俯视这个空间的。所以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现实空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自由的要求。(选自王福仁《现代中国异城小说研究·序》,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想象空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象空间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
B、想象空间是在读者的直接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
C、想象空间是作家进过自由创造开拓出的想象的世界。
D、想象空间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自由的体验。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自幼目盲人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
B、第二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能构筑不同的想象空间,《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就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
C、第三段用对比的方式分析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根本差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则是创造者自由构造的。
D、文章用先分后总的方式阐述了想象空间的基础、想象的两种形式、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差别等三个问题。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差别越大,越能说明艺术家想象力强、创作水平高。
B、类似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与现实关系密切,让人产生如梦幻的感觉。
C、梦幻空间以想象空间为依据,他们都与现实空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D、想象空间能够超越人们感到不自由的现实空间,能让人在其中感到自由。
参考答案:1.B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健康的市场经济以公平竞争为基本前提,公平竞争要求有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民主与法制又以一定水平的道德为基础,而道德不能不以一定的人文精神为导引。可见,人文精神的培植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并非只起消极作用,相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所内蕴的人文精神。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A.健康的市场经济以公平竞争为基本前提。
B.健康的市场经济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持。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所内蕴的人文精神。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植。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弥留之际
B.欲盖弥彰
C.弥天大谎
D.弥补过失
2.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
[? ]
A.翠绿欲滴
B.轻盈飘逸
C.舒然展放
D.高高耸立
3.这一段描写荷塘,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下面对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
B.因微风吹开密密地挨着的叶子,才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C.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比喻。
参考答案:1.C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一个捕狗者的自白
[德]?海因里希·伯尔
尽管很难说出口,但我仍不得不承认,我所从事的职业,既使我赖以为生但又常常使我良心不安。我是狗税务局的职员,在城中四处巡查,追捕那些未注册的犬类。我伪装成一个温文尔雅漫步的人,身材矮小而臃肿,嘴里衔着一支价格适中的香烟,穿越着公园和僻静的街道,与所遇到的牵着狗散步的人搭讪聊天,进而了解有关他们的狗的情况,记住他们的姓名、地址,亲切地抚摸着狗脖子,判断它们是否注册。
我几乎认得所有已注册的狗,即使在散步时看见一只被弃在路边的狗,我也能立即想出有关它的注册情况。我的特殊兴趣倾注在那些已怀孕并兴奋地期待着生下未来的缴税者的母狗身上:我监视着,并仔细地记下它们的状况及日期,并窥视着它们,究竟把小狗送往何处,让它们神不知鬼不觉地长大,待到谁也不敢再把它们溺死的时候,便将它们付诸法律。因为我自己本来就很喜欢狗,所以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心中总是有种愧疚的心理,或许我真的应该换一种职业,来减轻自己的时常出现的义务与爱好两者矛盾的思想斗争,不过,我老实承认,在两者的斗争中,爱好是经常取胜的。因为有些狗我的确不忍申报,对于它们我则是——诚如常言所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每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我总是怀着一种非同寻常的宽容心理,毕竟我自己养的狗也仍未注册,虽然它不是一条名贵的纯种狗,但我的妻子和孩子都很喜爱它,精心饲养它,只要他们不去想自己所爱护的动物是一个违法存在的小东西就行了。
生活本身就充满了风险。也许我应该谨慎些为好。但是,因为我工作的缘故,愈加使我确信不疑:法律是永远容许违犯的。我的工作很辛苦。为了完成任务,我不得不经常在荆棘丛中躲藏许久甚至几个钟头,来等待着某一处所传出的犬吠声,告诉我哪里有可疑的非法的狗。或者,我蹲在残垣断壁的后面,窥探着一只孤狗判断是不是我的工作范围。然后我筋疲力尽、污垢满身地回到家中,坐在炉旁吸着烟,抚摸着我们的普鲁托的茸毛,而这又使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内疚。
正因为如此,我就更珍惜星期天与妻子和孩子们一起与狗的漫长的散步,因为每逢周日是我们的假日,即使是未注册的狗,也可以随意外出,而不必受到任何监视,而我对在那天所遇见的狗,则完全以一种寻常百姓的心态来对待,丝毫不掺杂工作的责任和义务。
不过,在两次周日的遛狗路上与上司相遇后,我决定换一条路走,虽然他每次总是停下脚步来,跟我妻子和孩子们打招呼,并且抚摩我们的普鲁托的茸毛。可是,普鲁托竟一点也不似往日的温顺,它常常狂吠,意欲冲扑,这着实让我大吃一惊,往往匆忙告辞,从而引起上司的满腹狐疑,于是他经常注视着我着急出汗的样子。
本来也早就想给我的狗注册,可是我的收入实在是少得可怜,或许我应该换份工作去做。但是我已经50岁了,而且处在我这种年纪的人是不愿再改行了。不管怎么说,我的生活与事业并非都一帆风顺。倘若尚可,我一定会去注册,但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我妻子在无意的闲谈中对我的上司说,这只小动物我们已经养了三年了,它已经是家里的一份子,跟孩子们形影不离——这些事情交错复杂,使我在注册一事上更是难上加难。?
我为了减少自己内心的愧疚,使自己的良心得到些许安慰而努力地工作,可是,却往往事与愿违,这终于使我陷于穷途末路的绝境。虽说人们不该给正在脱粒的牛戴上箍嘴,但我不知道我的上司是否有足够的灵活精神,让《圣经》的经文付诸实现。我感到自己彻底的完了,因为我工作职务的关系,有些人以为我是犬儒派,可是我对此又能怎样,我无法辩解,也无从为自己辩解,因为我的工作就是需要我不得不天天与狗们周旋啊……?
小题1:这篇小说采用了什么叙述角度(人称)?有什么效果?(3分)
小题2:从全文看,职业“常常使我良心不安”的原因是哪些?(4分)
小题3:小说给狗税务员安排了一条未注册的狗,这样的情节设计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分析“我”这一人物形象。(3分)
小题5:小说主旨往往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你觉得这篇小说可能有哪些主旨?请结合文本探究。(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有限视角(第一人称);(1分)①能将笔触深入深入人物内心,便于表情达意;②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小说叙述显得真实、亲切。(2分)
小题2:(4分)①工作有违我的意愿。“我”喜欢狗,却从事着追捕未注册的犬类的工作;(2分)②行为有违我的职业良知。“我”执法不严,对有些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执法犯法,自己的狗没有注册。(2分)
小题3:(4分)①造成了矛盾,加剧了人物内心冲突,丰富了人物形象,写出了我的内心的矛盾和愧疚。②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起伏,吸引读者,更具张力。③使主题更加深广、丰富,更突显出这个时代的荒诞,人们生活的困境,揭示了社会的不合理。(2点2分,3点4分)
小题4:(3分)我是一个狗税务局职员;身材矮小;喜欢狗;生活困窘(对社会不满和嘲讽。我赖以生存的职业却无法给我体面和尊严,我兢兢业业地付出却无法平静、快乐地生活,无处不在的规则却有无处不在的违逆。)(意思对即可)
小题5:(6分)①关注生命的情感和精神状态(兴趣与职业的矛盾);(1分)“我”的职业能让我藉此为生,但“我”的内心却充满矛盾和不安。职业给我物质,但职业远未能给我快乐和尊严,却陷我于苦恼。(1分)②表现小人物的无奈何抗争(同情社会低层人物的命运);(1分)“我”是个狗税务员,地位卑微,只能在爱好和职业,在执法和违法,在工作和生活,在取利和取义之间摇摆挣扎。(1分)③抨击现代社会的荒谬(社会制度的不合理);(1分)狗也要纳税,自然给读者丰富的联想。执法违法,颇具反讽。(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小说的叙述角度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本文以“我”的口吻叙述出来,属于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角度时,故事是由故事里的某一个人物讲述的。这使故事显得真实,好像某人正在给你讲故事;同时也使故事更令人信服,于是就大大缩短了读者与故事中人物的距离。第一人称叙事可以造成戏讽、幽默等效果。
小题2:首先分析职业“常常使我良心不安”原因包含哪些方面,从文中第二段可知是:义务与爱好两者矛盾的思想斗争。从义务的角度看,我从事着追捕未注册的犬类的工作,让犬注册是我的工作,“我”喜欢狗;从爱好的角度看,“我”喜欢狗,却从事着追捕未注册的犬类的工作,“我”执法不严,对有些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执法犯法,自己的狗没有注册。
小题3:解答本题一般从小说中人物、情节、主题方面来回答。小说给狗税务员安排了一条未注册的狗,这样就加剧了人物内心冲突,丰富了人物形象;使情节起伏,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主题更加深广、丰富,更突显出这个时代的荒诞。
小题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结合文本内容,抓住“我”所从事的职业(狗税务局职员),外在形象(假装温文尔雅,身材矮小而臃肿),爱好(喜欢狗),生活状况(收入实在是少得可怜),心理活动(心中总是有种愧疚的心理,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内疚)。解答本类型题的答题思路:用一个长单句的形式表述该形象的个性特征(肖像、性格、精神、品质、思想等)和身份地位特征等;再结合具体文本分条分点作具体的分析,即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小题5:本题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兴趣与职业的矛盾;同情社会低层人物的命运;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