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城市羔羊
晨义
城市每天都有意外的事情发生。
今天,在市中心碧绿的圆草坪上,出现了一只雪白的羔羊。
她的飘荡着山野气息的眼神,第一次闪现出犬牙参差的楼厦以及纵横交错的车流。起初,她似闯入一条不曾啃过野草的峡谷,环视这样的悬崖,顾盼这样的溪水,颈上的两个小铃铛欢快地碰来碰去,还甜甜地叫唤两声,露出少女的天真。她甚至试着走到草坪边缘,探头嗅嗅来去匆匆的车影,仿佛那是涓涓流水,可以解渴,可以照亮她可爱的模样。然而她渐渐发现这里的草干枯单调,又短又碎,也没有花朵,连她的小蹄尖都遮不住,吃起来无滋无味,山坡上的草叶多鲜美啊!这里的声音杂乱,山坡上的声音多悦耳啊!山坡上的风吹到身上像水洗一样,越吹越白越洁净,而这里的风恰恰相反,而且没有憩息的树阴……同时,她感到了处境的危险,比有一天遇见了饿狼还严重,因为那一刻她可以奔跑,跑到羊群那里,羊群那里有牧人。但现在,就她一个。她“咩咩”地叫了几声,惶恐地张望。她的语言只有她自己听得懂。这是一座孤岛,除了脚下这些小市民化的草,她成了岛上唯一的求生者。
她怎么来到了这里?
城市的草是不允许长高的,长高了叫荒草,要毫不客气地清理掉,不然会生出野花,生出飞叫着的昆虫,比如蟋蟀、蚂蚱——那不乡村化了吗?城市的草卑微低矮,直白一律,就那么浅浅一层薄色,看上去平平淡淡,不让你产生任何奇思异想;踩上去软软绵绵,从不留有步步芳菲的浪漫:含蓄什么?深沉就别在这里。这些草从老远的地方一块块买来,曾随阵雨般的流行音乐一起,润染过一片片苍白的心灵。但日升月落,也就不再新鲜。你见过失却魅力的情人的瞳眸吗?正是如此茫然。而今日,因了这只明亮的羔羊,它竟闪射出前所未有的奶汁般的神采。
毫无疑问,这只羔羊吸引了众多的注目和议论。有人还端起油光光的猎枪向她眯起一只血红的三角眼。
“哦,像个天使!”
“哟,迷途的羔羊啊。”
“哈,四面楚歌。”
“很危险了,哼,说不定会叫车碰死。”
“可惜太小了,还不够一顿涮羊肉。”
“谁叫这家伙馋哩,啃草啃到城市里来了,这不是破坏绿化吗?”
“它一定渴了,真可怜。”
“倒有些诗意。”
四周都是路,可没有她的一条。日头西沉,到了归卧家园、品味甘草的时刻。然而今天,她连回忆的权利都不存在。她等待着,她要趁夜色快快奔跑!奔跑!什么时候找到了野草,生命才能获救。
黑夜来临,她能寻到归去的来路吗?而且,不到最终的一刻,红唇绿眼的城市不会终止纵横。何况,城市的夜路并不好走。她的心可以舒展在崎岖坎坷的旷野,却不敢透露给宽阔平坦的城市。
不过别担心,这羔羊原来只是一尊白石雕像。她不会走动,不会饥渴。如果有人打碎它,也听不到痛苦的惨叫,看不见可怕的流血。
感谢上帝。
12.从第三段看,这只“城市羔羊”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概括回答。(4分)
13.文章题为“城市羔羊”,却用了不少笔墨写圆草坪上的草,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6分)
14.文章为什么要铺陈众人对“城市羔羊”的注目和议论?(6分)
15.结合全文,试探究倒数第二段在结构安排和主旨表达上的妙处。(4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
(1)荧屏闪电的时代刺激着我们的感观。可是我们依然爱恋梦境这个虚拟世界带给我们的美妙遐想。在美丽和感动愈走愈远的时代,我们在梦境里得到永恒的慰藉。
(2)似乎近了,人们的距离;又似乎远了,人们的心灵。
(3)阳光像梦一样,安静的落入我平凡琐碎的生活深处,在这个春天的下午。我坐在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多少年来,每次阅读它,我都会闻到那片树林的青涩气,那面湖水潮湿而新鲜的水气。我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地跑步呼吸。
(4)许多的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可能重现。惟有音乐和文学,适合等待,遥望,冥想。
(5)一直认为梭罗还活着。他活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遥远,离我的感觉很近的某个地方。对他文字的爱恋,就像我对生命的向往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6)阳光穿透玻璃的窗子,使我感觉温暖。梭罗的文字,是干净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可以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曾有个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样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每小时都给予他营养。”
(7)想到夏洛蒂?勃朗特、奥尔科特和奥思汀的时代,从古堡到庄园,马车的轱辘慢慢辗转。那些沐浴在舒适阳光里的蔓草丛生的小径,夏天开满野蔷薇,秋天以山楂和黑莓著名,冬天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完全的寂静和无叶的安宁。可以步履缓慢,从容。可以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写一封并不长的信,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眺望牧场上丝绒似的草坪和栅栏两侧的冬青。晚上坐在炉火旁怀揣着心事,躲避祖母探询的目光,阅读或编织,却努力等待着有马车夫忽然的脚步声,急匆匆撩开寒冷的夜色带来了温暖克制的爱情的回音。
(8)我合上《瓦尔登湖》,从阳台尽力向远方眺望。这个春天的午后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宽阔的街道依然人群如织,车水马龙。很多次我试着站在高处,超越自己有限的目力,尽力透过繁华而富有生命的城市,透视那些纷纭热闹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9)生存的紧迫和焦虑带来一张张匆忙麻木的面孔,不知道在那样面孔的身体里,除了对名利的疯狂追逐,是否还留有一点时间对珍贵东西的失落进行偶尔打捞,是否还留有一点空间可以温情地抗拒或冲淡什么。
(10)世界嘈杂多变。人们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却缺乏深刻的情感交流。人们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寻找知己,为或许根本不存在的爱情痛苦沉沦,而不在乎结局如何。人心越来越困顿,情感越来越冷酷。人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看看梭罗的《瓦尔登湖》。
(11)夜晚,当一切安静下来,我对自己说:写吧,无论写什么。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为了不失去它,用自己的方式来等待和怀念。喜欢阅读的人,也可以从我的文字中看见一个人心里曾经想过的事,仅此而已。
(12)写下什么获得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无声的语言带来巨大的思维空间。像从瓦尔登湖面吹来新鲜跃动的风,把我从电脑前端正的坐姿里分离出去,在另外的世界里自由飞跑。我看见那个叫做梭罗的人,无论风雨雷电,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他十分安静地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就一个人,十分简单。
(13)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要相遇的,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有时想着写着,会写出满眼的泪来。
(14)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节“似乎近了,人们的距离;又似乎远了,人们的心灵”一句中“近”指现代社会(荧屏闪电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物理(外部)距离接近;“远”指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绝加大。
B、作者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美丽和感动越走越远,只有在睡梦中才能得到永恒的慰藉。
C、“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中的“我们”是指“我”和以梭罗为代表的大师们。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安静温暖的理想生活的热烈向往与追求。
2.“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现在的人们“心灵与心灵相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的含义。
(1)他活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遥远,离我的感觉很近的某个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⑦段作者描写了“夏洛蒂·勃朗特、奥尔科特和奥思汀的时代”怎样的生活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杜尚:“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
没有一个艺术家可以像杜尚那样活得如此精彩,如此自由。杜尚一出,整个西方艺术史被改写。学习杜尚,能使我们的生存意义霍然改容。
杜尚是法国人,1887年7月28日出生于法国的薄兰韦勒。他生长在一个富有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杜尚被熏陶出一种文质彬彬的气质。
在服兵役之前,杜尚曾在巴黎待过一阵,进朱丽亚艺术学院学习过十几个月。在学院里他几乎是一个很糟糕的学生。等他看出来像他这样的人在学院里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时,他就离开了。杜尚天生有一种性情,喜欢无功利地循任自己的天性,不肯强迫自己做任何事情。在他后来的生活中他的这种处世风格变得愈加明显。在他晚年的时候,有人解释他早期的这种行为已经是他反艺术的开始了。他自己说:“人们可以这么去认为,但是对我来说我根本没有什么意识的考虑,我应该这样做或应该那样做,我只是做我认为有趣的事罢了。”
杜尚离开军队到巴黎的时间是1906年,那时候正是各种现代艺术流派开始出现、发展,乃至竞争的年头。在一开始创作的时候,他也吸收了一些现代艺术的创作手法,比如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主义。1909年他第一次参加巴黎每年一次的现代艺术家独立展览会,送去了两幅画,居然还卖掉了一幅,使得他也成为潮流中的人。那时杜尚还年轻,对外界感到新鲜好奇,不免学学这个,试试那个。他把这个时期称为自己学游泳的时期,而且还学得不坏。从他1906年19岁从军队里退役到1912年画出《下楼的裸女》只有短短的六年,在这期间,他对艺术的掌握程度使他对艺术无论是赖以生存,还是赖以成名都没有问题。但杜尚把这一切都放弃了,因为他不看重这些,他也不愿意重复自己——这是他保持了一生的重要原则。他的思想引导他走向另一个方面去了。他感兴趣的是精神的探索,他要透过事物的表面,趋近更为真实的核心——艺术到底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要对这样一种活动投入如此大的关注、赋予它如此大的魅力?
杜尚一生都没有介入过任何团体。按他自己的说法“对任何流派和组织都失去了兴趣”。1916年在欧洲出现的达达运动十分接近他的行为主张,而且也一直把他视为精神领袖,但杜尚也没有介入他们的活动。杜尚这样做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纯粹的自由,自由对杜尚来说重于一切!但这不是给自己放纵行为护短的借口,而是心灵的完全自由。获得这种自由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反而是一件难度极高的事:这需要一个人能在任何情况下把握自己,不受诱惑,让心超越一切名声、金钱、地位的吸引力,只有极少极少的人可以做到,而杜尚做到了。
1915年杜尚为了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战来到美国,那时他28岁。在他到美国之前,他已经是个名人了,美国把他视为欧洲重要的现代艺术家。1915年到1923年这段时间,杜尚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纽约。杜尚很喜欢美国,对这个从不肯守规矩、活得如白云般自如舒展的人来说,美国是一个没有传统重负,让人轻装上路的地方。杜尚最具革命性的作品几乎都是在美国完成的。
杜尚在1923年回到巴黎,在法国一直待到1942年。1942年,当战争的阴影再次笼罩了欧洲时,杜尚又回到美国,此后他基本上一直在美国,在1954年入了美国国籍。从1942年到1958年这段时间里,美国艺术界正热衷于创造属于自己的新风格——抽象表现主义,这和杜尚提倡的变非艺术为艺术的路子大相径庭,没有人去注意杜尚。杜尚安安静静、舒舒服服地住在自己的公寓里,绝不抛头露面,他的住处甚至不装电话。
杜尚喜欢单身的生活,因为这最能保持他生活的自由。他在67岁的时候与一位离婚的女子结了婚。他解释说,因为他和他的新婚夫人都到了“垂垂老矣”的年龄,不会有能力再有孩子了,所以他才放心地结婚。这次婚姻一直维持到他81岁谢世,很是美满。
1968年10月1日,杜尚夫妇邀请了一些朋友在他们巴黎郊区的一个简单的公寓里共进晚餐。这是一个轻松、融洽的夜晚,杜尚妙语连珠,朋友们流连忘返。在客人离去不久,杜尚上床之前,他的心脏平静地停止了跳动。他的朋友这么描述:“第二天早上我发现他躺在自己的床上,美丽、高贵、安详,只不过比他活着的时候略为苍白一点点,一抹微笑留在他的嘴角。”
在满世界焦灼进取的状态中,杜尚独自向我们呈现了一种轻松幽默的自由人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杜尚离开朱丽亚艺术学院,是因为他是一个很糟糕的学生,同时也是一个喜欢无功利地循任自己的天性,不肯强迫自己做任何事情的人。
B.1906年杜尚离开军队到了巴黎,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1909年他第一次参加巴黎现代艺术家独立展览会时卖出了一幅画,这标志着他的艺术已经得到人们的认可。
C.视自由重于一切的杜尚一生都没有加入任何团体,但是达达运动却将他视为精神领袖,不过杜尚没有介入他们的活动。
D.虽然是为了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战,杜尚才来到美国,但是他喜欢美国,并且加入了美国国籍,杜尚最具革命性的作品都是在美国完成的。
E.本文通过对杜尚的自由人生的描述,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位伟大画家独特的人生追求,也为我们的生存意义提供了诸多思考。
(2)通读全文,说一说哪些因素使杜尚“活得如此精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杜尚的“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让心超越一切名声、金钱、地位的吸引力,只有极少极少的人可以做到,而杜尚做到了。”你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一思想流派也追求这种超越?其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是怎样描述这种超越境界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欧洲试验海下“风车”发电
欧洲科学家最近开发出一种利用海水潮汐能发电的新技术,将一个开放式的“风车”放置海底,利用海水的流动来转动叶片使之发电。科研人员已开发出第一台试验样机,并于近日在英国西海岸试运行。
这项耗资600万欧元的研究项目由德国?英国和欧盟提供资助,数家欧洲研究机构参与。首台被命名为“海流”的试验样机安置在英国西海岸布里斯托尔湾海面下20米深处。机组形状宛如一个倒立的风车,其叶片直径为11米,以每分钟15转的速度随海水水流旋转。考虑到海水涨落变化,风车上端固定竖塔有5至10米露在水面以上。
科学家说,由于海下“风车”的叶片转动装置是开放式的,因此不用建造水坝。此外,由于海水水流中的能量密度在同比情况下比空气大许多,因此发电设备尺寸相对较小。比如,同为一兆瓦的普通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风车的叶片直径需达到55米左右,但海下“风车”的叶片直径只需20米左右。
据英国运营首台试验机组的MCT公司估算,利用这项技术将可满足英国20%到30%的电力需求。试验样机的发电功率约为300千瓦,但今后科学家将制造出兆瓦级功率的海下发电机组。据目前的勘测,欧洲共有100多个地方适合安装这种新型发电装置,理论发电功率可达1.25万兆瓦,约相当于12个普通核电站的发电功率。
参与研究的德国卡塞尔太阳能供应技术研究所科学家巴尔德说,这项新技术是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最佳补充,其优势在于不受天气影响。他说,只要地球自转,月球围绕地球旋转,潮汐能就会一直存在。
尽管海下“风车”发电成本约为每千瓦小时5到10个欧分,略高于常规发电成本,但它具有无污染?可持续使用等显著优点。不过也有科学家提出,海下“风车”叶片转动时力量很大,会对周边海水流动产生较大影响,也容易对一些海洋生物造成伤害。
小题1:?下列对海下“风车”发电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利用海水潮汐能和海水的流动转动置于海底的“风车”叶片,使“风车”发电的技术。
B.是利用海水的涨落变化转动海底“风车”叶片,带动与“风车”相连的发电机组发电的技术。
C.把类似倒立风车的发电机组置于海底,利用海水潮汐能转动叶片,使之发电的技术。
D.与风力发电机结构和原理相同,只是以海水潮汐能替代风能,使“风车”发电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