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① 不恃力而行?② 谈笑而麾之?③ 道济天下之溺④ 命进士赵德为之师?⑤ 期年而庙成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弊:败坏,破坏
小题1:①说的是浩然之气;⑤是老百姓的作为
小题1:韩公能够遵循的,是天道,他不能屈从的,是人事。所以说他“所做的事情”“合乎当时的人事”是错误的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也,为郡卒史,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后迁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强畏服。会丞相车千秋死,先是千秋子为洛阳武库令,自见失父,而相治郡严,恐久获罪,乃自免去。相使掾追呼之,遂不肯还。相独恨曰:“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武库令西至长安,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曰:“幼主新立,以为函谷京师之固,武库精兵所聚,故以丞相弟为关都尉,子为武库令。今河南太守不深惟国家大策,苟见丞相不在而斥逐其子,何浅薄也!”后人有告相贼杀不辜,事下有司。河南卒戍中都官者二三千人,遮大将军,自言愿复留作一年以赎太守罪。河南老弱万余人守关欲入上书,关吏以闻。大将军用武库令事,遂下相廷尉狱。久系逾冬,会赦出。复有诏守茂陵令,迁杨州刺史。相与丙吉相善,时吉为光禄大夫,与相书曰:“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愿少慎事自重。”相心善其言,为霁威严。
数年,宣帝即位,征相入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四岁,大将军霍光薨,上思其功德,以其子禹为右将军,兄子乐平侯山复领尚书事。相因平恩侯许伯奏封事,言:“《春秋》讥世卿,今光死,子复为大将军,兄子秉枢机,骄奢放纵,恐浸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以固万世之基,全功臣之世。”宣帝善之,诏相给事中。乃罢其三侯,令就第,亲属皆出补吏。于是韦贤以老病免,相遂代为丞相,封高平侯,食邑八百户。及霍氏怨相,又惮之,谋矫太后诏,先召斩丞相,然后废天子。事发觉,伏诛。宣帝始亲万机,厉精为治,而相总领众职,甚称上意。相数陈便宜,上纳用焉。
相敕掾史案事郡国及休告从家还至府,辄白四方异闻,或有逆贼风雨灾变,郡不上,相辄奏言之。视事九岁,神爵三年薨,谥曰宪侯。
(选自《汉书》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弧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曰过 :责备
B.今河南太守不深惟国家大策惟:想
C.子复为大将军,兄子秉枢机秉 :掌管
D.及霍氏怨相,又惮之,谋矫太后诏矫 : 更改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魏相为人严毅的一组是(?)
①禁止奸邪,豪强畏服?②恐久获罪,乃自免去?③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
④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 ⑤乃罢其三侯,令就第?⑥相数陈便宜,上纳用焉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车千秋的儿子担任武库令时,因犯有一些过错,见魏相治郡甚严,怕久后获罪,于是自己免职而去,但是魏相却为此受到斥责。
B.魏相久任地方官,深得百姓欢心,特别是在河南任上,在他被治罪时,很多百姓替他求情,甚至戍卒愿多服役以替他赎罪。
C.魏相治郡甚严,治绩甚佳,加之不畏权贵,所言所行皆以国家为重,所以官职不断升迁,最后位至丞相。
D.魏相上奏霍光一事,主要是为国家着想,但也有保全功臣名节家世之意,但霍家不能理解,心怀不满,后生作乱之心,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
(2)与相书曰:“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愿少慎事自重。”相心善其言,为霁威严。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①“大将军听到这个武库令离开了官职,一定会以为我是因为丞相死了而不(好好)对待他的儿子。假使那些当世的权贵责备我,那就危险了!”
②(丙吉)写信给魏相说:“朝廷已深切了解了你治政的情况(政绩),将要重用你。希望你稍微谨慎做事,把握好自己。”魏相认为丙吉的话说得很对,为此把自己的威严收敛起来。
本题解析:
小题1:矫:假托
小题1:③霍光误解了魏相⑤是宣帝的做法⑥说明魏相深得宣帝信赖
小题1:“因犯有一些过错”无中生有
小题1:①采分点:用,因为;遇,对待;殆,危险②采分点:少,稍微;善,认为好;霁,收敛
【文言文参考译文】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做郡裹的卒史,因为对答策问名次在前,做了茂陵县令。后来魏相迁升为河南太守,禁止坏人恶事,地方豪强十分畏服。正巧丞相车千秋死了,此前车千秋的儿子做洛阳兵器库的长官,他自己看到父亲死了,而魏相治理郡事十分严峻,恐怕时间长了会受罪责,于是就自己辞了官。魏相派佐助自己的掾属追去喊他回来,终于没有回来。魏相自己遗憾地叹道:“大将军听到这个武库令离开了官职,一定会以为我是因为丞相死了而不(好好)对待他的儿子。假使那些当世的权贵责备我,那就危险了!”车千秋这个做武库令的儿子到了长安,大将军霍光果然因此责备魏相说:“年幼的新皇帝刚刚即位,认为函谷关是保卫京城最坚固之处,武器库是精良的兵器聚藏的地方,所以让丞相的弟弟做函谷关的都尉,丞相的儿子做武器库的长官。现在河南太守魏相不深切思考国家的大计,只是看到丞相死了就斥逐他的儿子,这是多么浅薄啊!”后来又有人状告魏相杀戮无罪的人,这事下到了主管的官署。河南戍卒中的都官共二三千人,阻拦大将军霍光,自己说愿意再留守一年来赎太守魏相的罪。河南的老弱百姓一万多人守着函谷关要求入关向皇帝上书,守关的官吏把这事上报。大将军霍光因为武库令的事,于是就把魏相交给廷尉治罪。魏相被关在监狱里很久,过了冬天,正巧碰上朝廷赦免犯人。又有诏书命令魏相再做茂陵县令,将其升迁为杨州刺史。魏相与丙吉要好,当时丙吉的官职是光禄大夫,(丙吉)写信给魏相说:“朝廷已深切了解了你治政的情况(政绩),将要重用你。希望你稍微谨慎做事,把握好自己。”魏相认为丙吉的话说得很对,为此把自己的威严收敛起来。
几年后,宣帝即位,征召魏相进入朝廷做大司农,后来又升迁为御史大夫。四年后,大将军霍光死了,皇帝思念他的功劳与德行,让他的儿子霍禹做右将军,让霍光的侄子乐平侯霍山又掌领尚书省事务。魏相通过平恩侯许伯向皇帝上书,说:“《春秋》讥讽世世为卿相的人,现在霍光死了,他的儿子又做了大将军,他哥哥的儿子做尚书掌握政要,骄横奢侈,放纵不羁,恐怕将来会慢慢的无法驾驭控制了。应该想法削弱他们的权势,打消他们的阴谋,来强固大汉万世的基业,也使功臣霍光的声名得以保全。”宣帝看了魏相的奏书认为很好,诏令封魏相为给事中,于是就罢免了霍禹、霍云、霍山三人的侯的封号,命令他们回到宅第,他们的亲属被迁出补为官吏。在这个时候韦贤因为年老有病免去丞相职务,魏相于是代替韦贤做了丞相,并被封为高平侯,赐食邑八百户。到后来霍氏的人怨恨魏相,又畏惧他,打算假称太后有诏令,先把丞相魏相召来杀了,然后废黜天子。事情被发觉,霍氏的人被杀了。宣帝才开始亲自处理朝廷政事,励精图治,魏相作为丞相,总管各官署的事务,很得皇上的欢心。魏相多次上书,陈说该做的事情,皇帝采纳施行了他的建议。
魏相命令掾史查访各郡国的事务以及从家里休沐回到官府,就禀报各处的异闻奇事,有时有反叛的贼寇和自然灾害变故,郡守不上报,魏相总是向皇帝上奏说明情况。魏相执政九年,神爵三年死去,谧号为宪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①。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②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庐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④,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齐明盛服⑤,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跄⑥,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节选自《中庸》)
注:①方:书写用的木板。策:书写用的竹简。②敏:勉力,用力,致力。③蒲庐:即芦苇。芦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④杀:减少。⑤齐明盛服: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⑥跆(?jia):说话不通畅。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布:分布。
B.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远:远离。
C.所以劝大臣也/劝:劝勉。
D.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豫:预备。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故为政在人②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B.①取人以身②治乱持危,朝聘以时
C.①贱货而贵德②嘉善而矜不能
D.①尊贤之等②所以行之者一也
3.下列语句,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的一项是(?)
①夫政也者,蒲庐也
②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③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
④继绝世,举废国
⑤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⑥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就像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一样。
B.孔子解释说,“仁”就是爱人,“义”就是要适宜地做事,这都是礼的要求。
C.做任何事情,事先预备才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做事都是这样。
D.文章在结尾处告诉人们怎样做才能使自己到达真诚,即要明白什么是“善”。
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D
3.D
4.B
5.(1)所以,政事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
(2)让他们官位高,让众多的人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劝勉大臣。
(3)总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