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3-06 05:34:0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5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教人者固以无有不教为与善之公,而抑以有所不教以待人之悟。故有所启焉,以开示其所未知,必待其有求通之志,而诚不能及之,自怀愤憾以不宁,乃一示以方,而欣然请事也。(王夫之《四书训义》)
小题1:王夫子所说“有所不教”其目的是?(摘词作答),这种提法与孔子提倡的?教育原则不谋而合。(2分)
小题2:综合这两段文字,说说上述教育原则的实施对学生提出哪些要求。(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启发诱导?待人之悟(或:求通)
小题1:强烈的求知欲;有自主学习能力,会主动质疑,独立思考(各1分,结合选文或《论语》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属于概括题,结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必待其有求通之志,而诚不能及之”得出结论。
小题1:注意审题,“上述教育原则的实施对学生提出哪些要求”,可以结合“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以开示其所未知”概括。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贺小传?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①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②下榻叩头,言:“阿③弥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④有烟气,闻行车嘒管⑤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注]①程限:让人遵循的标准、规范。②欻(xū):忽然。③阿:母亲。④勃勃:烟气向上的样子。⑤嘒管:声音轻微的管乐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长吉之事尢备:详细
B.过亦不复省:察看
C.长吉死竟:竟然
D.帝独之重:重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李长吉集叙刎颈之交
B.阿弥老病吾今报府
C.天苍苍高也吾尝终日
D.闻行车嘒管声欲诛有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贺身体细瘦,二眉相通,手指很长,勤奋刻苦读书,写作速度很快。
B.李贺治学严谨,只要不是大醉或吊丧,他总在认真地修改平时的创作。
C.李贺也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曾向绯衣人使者叩头求饶免死。
D.李贺虽然才华出众,但却怀才不遇,一直未得到朝廷重用。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4分)
(2)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他)常常骑弱马,让一个小书童跟随,背着破旧古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立即写下来放进囊中。(2)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凭上天的崇高,天帝的尊贵,也应该有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人世的人,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假设这些选项是正确的,逐项代入原文,其中竟虽有竟然之意,但在这里译为称吉竟然死了,不合理,联系上下句,竟应是:最终,最后的意思,即长吉最后死了。
点评:本题不难,竟字的考查比较多,竟然为常用意,且与现代相同,所以考查的机会不大,而它的另一个意思,最终在古言中使用频率较高。
小题2:本题一句原文中的句子,一句教村中的句子。解题时可以用学过的知识,推断未知的意思。“之”都是定语,的;A替/成为;B并且/姑且、暂且;C并且/地,表修饰。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用法不同,意义不同。首先要明确其用法,其次要确定其意义。再者,要迁移运用学过的知识。
小题3:“贪生怕死”有误,原文有“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应为孝顺,不忍去死。
点评:本题比较难。此类题有的是对原文的理解,有的是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答此类试题阅读是基础,排除是手段。抓住设置的“人物”不对号,侧重点有所偏移、张冠李戴等常见设误类型,一一与原文进行对照排除。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恒译为常常;从是使动用法,译为使跟着;距译为弱;即译为立即;书译为写。(2)苟译为如果;信,译为的确;愈译为超过;寿译为长寿。
点评:本题比较难。翻译时要注意三点:一要以直译为主,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准确,二是切记要把翻译的句子与原文结合在一起理解,莫断章取义。第三,照应文言句式和语气。
【参考译文】
京兆杜牧替李长吉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很是详尽,这就是世上流传的。李长吉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详尽。
李长吉为人纤瘦,双眉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最先被昌黎人韩愈知道。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以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最为密切,长吉每天都与他们一同出游。从没有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按照法式连缀成篇那样,以符合作诗的规范为意。他常常骑弱马,让一个小书童跟随,背着古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立即写下来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取囊中所有,见所写很多,就怨怒地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肝才算完吗?”说完就点灯,送上饭给长吉吃。长吉从婢女那里取出书,研墨拿纸补成完整的诗,投入其他囊中。不是大醉及吊丧的日子全都如此,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扬敬之等随时来从囊中取出抄好带走。长吉常常独自骑驴来往于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所到之处偶有诗作,随意丢弃,放在沈子明家的仅是所剩下的四卷罢了。
长吉快要死的时候,忽然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人骑着红色的有角的龙,拿着一块木片,上面写着远古的篆体字或石鼓文,说是召唤长吉,长吉全都不认识,忽然下床来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前去。”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立即召你为楼写记。天上的差事很快乐,不苦啊!”长吉独自哭泣,旁边的人都看见了。一会儿,长吉气绝。他平时卧室的窗子里,有烟气向上冒,还听到行车的声音和微微的奏乐声。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他人的哭声,等了如同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时间,长吉最终死了。长吉的姐姐是不会编造出长吉这些事来的,所见到的确实像这样。
唉,碧蓝幽深的天啊,是 那样的高,天上确实有天帝吗?天帝确实有林苑园圃、宫殿房屋、亭观楼阁这些东西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天的高远,帝的尊严,也应该有人的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噫,又难道是世上所说的奇才,不仅仅地上少,就是天上也不多吗?长吉活了27岁,职位不过奉礼太常,当时的人也多排挤诽谤他,又难道是奇才,天帝特别重视他,而人们反到不重视吗?又难道是人的见识会超过天帝吗?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文后题目(8分)
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小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孔子认为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B.孟子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评者心怀感激。
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D.孔子认为,“多见而识之”与“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相比,后者是次一等的智慧。
小题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从之,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本题解析:
小题1:说反了,应是前者是次一等的智慧。
小题2:首先要明确这句话的意思,那就是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修养自己的品德。然后再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即怎样吸取别人的优点来修养自己的品德。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太常寺奉礼郎李贺歌诗集序
杜牧
太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时,舍外有疾呼传缄书者,牧曰:“必有异,亟取火来!”及发之,果集贤学士沈公子明书一通,曰:“吾亡友李贺,元和中,义爱甚厚,日夕相与起居饮食。贺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离为四编,凡二百三十三首。数年来东西南北,为已失去;今夕醉解,不复得寐,即阅理箧帙,忽得贺诗前所授我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一夕一觞一饭显显然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贺复无家室子弟,得以给养恤问。尝想其人,咏味其言止矣!子于我,与我为贺集序,尽道其所来由,亦少解我意。”牧其夕不果以书道不可,明日就公,且曰:“世谓 贺才绝出于前。”让居数日,牧深惟公曰:“公于诗为深妙奇博,且复尽知贺之得失短长。今实叙贺不让,必不能当公意,如何?”复就谢,极道所不敢叙贺。公曰:“子固若是,是当慢我。”牧不敢复辞,勉为贺叙,终甚惭。
贺,唐皇诸孙,字长吉。元和中,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①,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②,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其色也;荒国堕殿,梗莽丘垄③,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呿鳌掷④,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贺死后凡十有五年,京兆杜牧为其叙。
[注]①顺风之船,冲锋陷阵之马。②远古烧土为棺,是为瓦棺;铸篆文于古鼎,是为篆鼎。③荒废的国都,颓败的宫殿,杂乱的草木,清冷的坟墓。④呿(qū):张口;掷:跳跃。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想其人,咏味其言止矣恨:遗憾
B.明日就公谢:道谢
C.为已失去良:确实
D.子于我厚:交情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忽得贺诗前所授我适莽苍,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B.贺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若属皆为所虏
C.时花美女,不足其色也既自以心形役
D.牧不敢复辞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一/夕一觞一饭/显显然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
B.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一夕/一觞一饭/显显然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
C.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一/夕一觞一饭/显显然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
D.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一夕/一觞一饭/显显然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子固若是,是当慢我。(4分)
(2)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4分)
(3)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你坚持像这样(不肯作序),这一定是轻慢我。(“固”“若”“慢”各1分,句意1分)
(2)(李贺的诗)大概是《离骚》的流韵,虽然思想比不上《离骚》,但语言辞采或许超过了《离骚》。(“盖”“不及”“或”各1分,句意1分)
(3)假如李贺还没有死,稍微用思想来丰富诗作,像对待奴仆那样对待《离骚》也可以了。(“使”“少”“奴仆”各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知“谢”在此处应作“道歉”解释。
小题2:本题考查了“者”“且”“为”“因”四个常见文言词语,结合具体用法和语境可知 B.且:将要。A.“者”,第一句,定语后置标志词;第二句“......的人”。C.“为”,第一句,动词,“形容”;第二句,介词,表被动。D.“因”,第一句,连词,表结果,“于是”“因此”;第二句,介词,“趁机”
小题3: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较翻译句子要容易一些。解答本题,一是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意思,二是要凭借自己的文言语感,三是对古代文化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以上几点要综合思考去做。作为选择题也要注意“排除法”的运用。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关键字:(1) “固”“慢”“若”(2)“盖”“不及”“或”(3)“使”“少”“奴仆”。
【参考译文】
太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时分,屋子外面有一个紧急呼叫传递书信的人。我说:“一定有特殊情况,赶紧拿灯来!”等到打开书信,果然是集贤学士沈子明的一封书信,信中说:“我的亡友李贺,元和年间,情谊非常深厚,朝夕相处,一同生活。李贺临死,曾交给我平生所著诗歌,杂乱地分为四编,一共二百三十三首。多年来,我到处(迁移),的确以为诗稿已失去。今夜酒醉醒来,不能再入睡,就阅读整理箱中的书册,忽然找到以前李贺交给我的诗。回想往事,凡和李贺言谈、嬉游,每一处所,每一物候,每一早晚,每一杯酒,每一餐饭,都非常清晰,没有忘记的,不觉流泪。贺又没有妻子和儿女能够抚恤慰问,我常痛心地回想他这个人,回味他的话,(只能)仅此而已。你对我很好,替我为李贺诗集作序,完全道出诗作的来由,也稍微宽解我的心意。”我那天晚上没有做到用书信说明不能作序的理由,第二天,到沈公处致歉,并说:“世人认为李贺才华卓绝,超越前人。”推辞(此事)。过了几日,我深思沈公的话说:“您对诗的理解达到了精深美妙神奇博大的程度,而且又全部了解李贺诗歌的优点和不足。现在我真的毫不谦让地为李贺诗作序,一定不能契合您的心意,怎么办?”我又去沈君处道歉,极力说不敢为李贺作序的原因。沈公说:“你坚持象这样(不肯作序),这一定是轻慢我。”我因此不敢推辞,尽力为李贺作序,但是我非常惭愧。
皇室子孙李贺,字长吉。元和年间,韩愈也很称道他的诗歌。云雾联延不断,不足以形容它的风姿;流水悠远流淌,不足以形容它的情思;春色生机勃勃,不足以形容它的和畅;秋天清明高洁,不足以形容它的风格;顺风之船冲锋战马,不足以形容它的刚勇;出土文物,不足以形容它的古雅;鲜花美女,不足以形容它的神采;已成废墟的国都和宫殿,杂乱的草木和荒坟,不足以形容它的哀怨悲愁;张口的鲸跳跃的鳌,牛鬼蛇神,不足以形容它的虚荒诞幻。大概(它是)《离骚》之流韵,思想虽然比不上它,语言或许超过《离骚》。《离骚》有感慨怨怒讽刺仇恨,谈到君臣治理乱政,时常用言辞来激发人的情感。而李贺的诗作,难道不是有这样的情况吗?李贺能够探寻前朝往事,来深深叹息感慨古今未曾吟咏的事物,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追求形象不肯蹈常习故,摆脱开前人的文字痕迹,间或也有一些不能让人理解。李贺只活了二十七年就死了,世人都说:“假设李贺还没有死,稍微的用思想来丰富诗作,将《离骚》视作奴仆也可以了。” 李贺死后十多年,京兆杜某为他作序。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城之不者二耳——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城——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指败逃者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