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九)
2017-03-06 05:34:0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登西台恸哭记
〔宋〕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选自《晞发集》)
【注】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杀后八年(即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谢翱与其友人登西台祭之,并作此文以记其事,“恸乎丞相(即文天祥)”、“恸乎宋之三百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从:使……跟从
B.余以布衣从戎从戎:参军
C.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盍:何不
D.歌阕,竹石俱碎阕:毕,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明年,别公漳水湄
B.往来必谒拜词下
C.则徘徊顾盼
D.悲歌慷慨
小题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记述作者“登台恸哭鲁郡公”的一组是
①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
②望夫差之台而始哭
③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
④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⑤往来必谒拜祠下
⑥适有逻舟之过也
A.③④⑥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②③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长于用典,作者所赞颂的大量历史名人司马迁、颜杲卿、张巡等与文天祥都寄托了深沉的朝代更迭与兴亡之感。
B.文章中元兵的出没、甲乙丙等姓名的隐去充分体现了文网的森严,但作者悲哀沉痛、泣血吞声之情,不能自掩。
C.作者以景物描写来烘托祭奠的隆重、肃穆气氛,突出风紧、云暗、雪狂,给人压抑的心理。
D.本文记载了作者与友人登富春江严子陵钓台,冒着生命危险祭奠宋末英雄文天祥的故事。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4分)
(2)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3分)
(3)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3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每题3分,共9分)
范景仁墓志铭?苏轼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薛奎守蜀,公时年十八,奎与语奇之,还朝与公俱。举进士,为礼部第一,释褐为新安主簿。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于进取,特除直秘阁,擢起居舍人。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公独引大体,略细故。时陈执中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及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执中当任其咎。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公独奋曰:“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章累上,不,因阖门请罪。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凡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为白。
王安石为政,改常平为青苗法。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末,不可改。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疏三上,不报。即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罚事,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客至,辄置酒尽欢。或劝公称疾门,公曰:“死生祸福,天也。吾其如天何!”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元祐三年十二月薨,享年八十一。?(选自《苏东坡全集》卷六十一,有删节)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于进取恬:淡泊
B.章累上,不报:回复
C.翰林学士落:在……之后,落后
D.或劝公称疾门杜:关闭
小题2: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范镇见解不俗的一组是 (?)(3分)
①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②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
③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④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
⑤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⑥死生祸福,天也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小题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范镇幼时从兄为学,年轻时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受到蜀地守官的赏识;举进士踏上仕途后,宰相庞公又很器重他,为他美言。
B.范镇看问题客观公允。他认为宰相陈执中学识不高,不堪重任;却反对有人借家中私事弹劾陈执中,他的看法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
C.仁宗在位多年未确立继承人,范镇认为这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的紧要事情,先后十九次上书直陈己见,因此获罪,以至于须发都白了。
D.范镇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多次上书无效后,无奈退休家居;在家中他读书自娱,饮酒取乐,有人劝其谨慎行事,他却坦然处之。



3、单选题  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不堪)
B.钻燧取火,以腥臊(消除)
C.宁信,无自信也(气度)
D.自行孔子于商太宰(介绍引见)



4、阅读题  书博鸡者事 (节选)?(明)高启
博鸡者袁①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守自负年德,之,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②也。”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会袁有豪民尝受守杖,知使者意嗛③守,即诬守纳已赇。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一日,博鸡者遨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名勇,徒能凌藉贫孱者耳!彼豪民恃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博鸡者曰:“诺!”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捽下,提殴之。奴惊,各亡去。乃褫④豪民衣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使自呼曰:“民诬太守者视此!”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豪民气尽,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
博鸡者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注】①袁:袁州路,在今江西宜春一带。?②臧氏之子: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指鲁平公宠臣臧仓,曾阻止平公见孟子。?③嗛(xían):怀恨。?④褫(ch?)剥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自负年德,之易:看不起
B.若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诚:果真
C.至豪民第门,捽使跪,之曰数:责备
D.今姑汝贷:借给
小题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博鸡者遨市/师不必贤弟子
B.民诬太守者视此/君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C.豪民气尽,额叩地/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博鸡者告众曰/相如持璧却立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搏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
B.袁州路长官施政,多有利民之举措,因此受到百姓的爱戴;然而他也因年龄大、品德好而自负,以至遭人陷害。
C.臧使者因为袁守的一句话,而不惜滥用权力,以报私怨,实属狠毒暴横之人。
D.搏鸡者能够成名,是因为他见义勇为,既惩治了豪民,又为袁守申冤,并使臧使者被黜。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3分)
(2)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3分)
(3)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4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耶非耶?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归焉——盍:何不
B.伯夷、叔齐马而谏——叩:通“扣”,拉住
C.及父,叔齐让伯夷——卒:士兵
D.人之肉,暴戾恣睢——肝:当作肝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国人立中子/吾还也
B.遂饿死首阳山/以其无礼
C.及饿死,作歌/焉置土石
D.积仁洁行如此饿死/因人之力敝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就征讨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不“孝”不“仁”,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颜渊敏而好学,厌烦吃糟糠之食,竟以寿终。
D.作者认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