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3-06 05:56:2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文化经典、文学名著阅读,《红楼梦》21-50回阅读(10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宝钗生日会上,大家吃酒看戏,凤姐说贾母喜爱的小旦龄官像一个人,大家都猜到了,都笑着。湘云说此人就是黛玉。宝玉也跟着呼应,惹得黛玉不高兴。
B.宝钗扑蝶经过滴翠亭,听见里头有人说私房话。她怕惹来麻烦,于是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
C.“怎么下这般的狠手……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你可都改了罢!”这三句话依次分别是宝钗、袭人、黛玉所说的。
D.凤姐生日那天,宝玉一早身着素服,偷偷出门,到城郊水仙庵,祭奠投井自杀的金钏儿。他借了香炉,焚香施礼,表达内心的伤悼。

E.众姐妹在芦雪庵争联诗句,独宝玉联句最少。李纨提出要罚宝玉去栊翠庵妙玉处取红梅来,众人都说这罚得又雅又有趣。
小题2:老婆子道:“前儿不知为什么撵他出去,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会他,谁知找他不见了。刚才打水的人在那东南角上井里打水,见一个尸首,赶着叫人打捞起来,谁知是他。他们家里还只管乱着要救活,那里中用了!”
这里“他”是指谁?请简述这件事情的经过。
小题3:“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要,剩了这么个毛丫头,见我待他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他,好摆弄我!”
这“毛丫头”是指谁?请简述这件事情的经过。


参考答案:
小题1:AC
小题1:这里“他”是指金钏。一天中午,宝玉来到母亲王夫人住处,见丫头金钏儿在旁为母亲捶腿。宝玉以为母亲睡着了,就同金钏儿开玩笑,谁知母亲翻身而起,就给金钏儿一个嘴巴,并叫人把金钏儿赶出贾府。金钏儿满含冤屈,竟投井而死。
小题1:这“毛丫头”指鸳鸯。贾赦想收鸳鸯为小妾,叫邢夫人来求凤姐,凤姐推脱。邢夫人去探鸳鸯的心,并拉她去回贾母,鸳鸯只是低着头不动身。贾赦为此叫来了鸳鸯家人相逼,鸳鸯便到贾母那儿剪发明誓,死也不从。贾赦的企图因此无法实现。


本题解析:
小题1:A宝玉没有跟着呼应;C宝钗、袭人的次序对调
小题1: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
小题1: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飏,飞飏,飞飏,——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凉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飞飏,飞飏,——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飏,飞飏,飞飏,——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1.诗人把自己比作雪花,借此去追求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反复出现“飞飏,飞飏,飞飏”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是诗人美的理想的代称,那么最后一句“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自由、美好。
2.表达了诗人坚定、欢快、轻松自由的思想情感和执着坚韧的性格特点。
3.诗人愿化作雪花,自由地、毫无拘束地飘舞在空中,去追寻永恒的东西。他借雪花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欢乐,一旦追寻到美好的东西,就再也不会放弃。(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炊?烟
阿 城
老张得了一闺女。老张说,挺好,就是大了别长得像我,那可就嫁不出去了。因此,女儿名美丽,自然姓张。
老张的大学同学都说,叫个美丽,没什么不好,就是俗了点。老张你也是读过书的人,怎么不想个雅点儿的呢?
老张说,俗有什么不好?实惠。这年头你还想怎么着?结结实实的吧。
老张的同学说,结实?那叫矿石好了,叫火成岩。咱们这行就是学了个结实。
老张在大学读的地质。
老张疼闺女。
老张抽烟。老张的老婆说,你要想要孩子,就把烟忌了,书上说,大人抽烟,会影响胎儿的基因。老张正抽到一半儿,马上扔掉,用脚碾灭,戒了。美丽生出来了,老张买了一包烟。老张的老婆说,你叫美丽从小肺就是黑的吗?老张凄凄的样子。老张的老婆说,你抽吧,别在美丽旁边儿抽。
美丽是冬天生的。春天了,老张的老婆抱着美丽出来晒太阳。起风了,老张说,还不回去,看吹着。老张的老婆说,不晒太阳,美丽吃的钙根本就吸收不了。老张说,那就屋里窗户边儿上晒嘛。老张的老婆说,紫外线透不过玻璃,人体吸收钙,靠的就是个紫外线,隔着玻璃,还不是白晒。老张说,那就等风停了。
秋天了,美丽大了点儿,手会指东西,指妈妈,指爸爸,还会抓耳朵,抓妈妈的头发,抓爸爸的鼻子。
一天,老张的老婆抱着美丽,老张在旁边挤眉弄眼,逗得美丽嘎嘎乐,两只小手儿奓着。老张的老婆把美丽凑到老张的脸前,美丽的手就伸进爸爸的嘴里。
说时迟,那时快,老张抬手就是一掌,把母女两个打了个趔趄。老张在地质队,天天握探锤打石头,手上总有百来斤的力气。老张的老婆没有提防,就跌倒了。到底是母亲,着地的关头,一扭身仰着将美丽抓在胸口。
美丽大哭。老张的老婆脑后淌出血来,从来没有骂过人的人,骂人了,老张的老婆骂老张。
老张呆了,浑身哆嗦着,喘不出气来,汗从头上淌进了领子里。
老张进了医院,两天一夜,才说出话来——
一九六0年,闹饥荒,饿死人,全国都闹,除了云南。那年,我毕业实习,进山找矿。
后来,我迷路了。有指南针,没用。我饿,我饿呀。慌,心慌,一慌就急。本来还会想,这下完了。一直就吃不够,体力差,肝里的糖说耗完就耗完。后来就出汗,后来汗也不出了。什么也不敢想,用脑子最消耗热量了。躺着。胃里冒酸水儿,杀得牙软。
后来,从肚子里开始发热,脚心,脖子,指头尖儿,越来越烫。安徒生不是写过卖火柴的小女孩吗?这个丹麦的老东西,他写得对。人饿死前,就是发热,热过了,就是死。
我没死。死了怎么还能跟你结婚?怎么还能有美丽?
我醒的时候,好半天才看得清东西。我瞧见远处有烟。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烧饭才会有烟。爬吧。
就别说怎么才爬到了吧。到了,是个人家。我趴在门口说,救个命吧,给口吃的吧。没人应。对,可能我的声音太小。我进去了。
灶前头靠着个人,瘦得牙龇着,眼睛亮得吓人。我说,给口吃的。那人半天才摇摇头。我说,你就是我爷爷,祖宗,给口吃的吧。那人还是摇头。我说,你是说没有吗?那你这灶上烧的什么?喝口热水也行啊。那人眼泪就流下来了。
我不管了,伸手就把锅盖揭了。水气散了,我看见了,锅里煮着个小孩的手。
小题1:纵观全文,“老张疼闺女”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小题2:试分析老张“抬手就是一掌”这一细节在小说中的作用。(5分)
小题3:你认为小说为什么要以《炊烟》为标题?(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给女儿起名字;②为了女儿戒烟;③关心女儿晒太阳;
④逗女儿玩儿。⑤看到母女俩被自己打倒时,浑身哆嗦。【每点1分,任答四点即可】
小题2:结构上,它使小说突生波澜(起伏、转折),由现实转入回忆,(1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1分)。
内容上,它是老张下意识的动作(1分),表现了惨痛的经历给老张打下了深刻的烙印(1分),突出他对眼前幸福生活的珍惜,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1分)。
小题3:(1)有实写作用【“概括作用”亦可】,小说中写到饥荒年代吃人时升起的炊烟,让人印象深刻(2分);
(2)有象征作用,炊烟代表美好的生活,表达作者对温暖宁静生活的向往(2分);
(3)有启发作用,小说中今昔不同生活的对比,能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分)
不成样子的怀念
王蒙
在大六部口那个漂亮的四合院和陈设简陋乃至寒酸的房间里,我们从来只谈国家、世界、文艺大事。我说:“上个星期三,报纸上有一篇重要的报道……”
他说:“噢,不是星期三,是星期四。”
我为他的水晶般的清晰吓了一跳。因为他是夏衍,比我大三十四岁,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候距离我出生人世还有七年。
他永远是那么敏捷,条理,言简意赅,不打磕巴儿,不模糊吞吐,不哼哼哈哈,节奏分明而又迅疾,应对及时而又一针见血。他的这些特点使你不相信他是一个九十多岁的人。
如果是第一次见面,你也许会为他的瘦削而吃惊,他这个人也像他的思想、语言一样,删除了一切枝蔓铺排,只留下提炼到最后的精粹。然而,他总是明白透彻,一清见底。
他当然是绝对的前辈,然而他从来不摆前辈的谱。他早就担任高级领导职务了,然而他从来不拿哪怕是一点点官架子。说起待遇,他说五十年代有一回他出差到某市,当地按照他的级别给他安排了房间,“那房间大得太可怕。”他说的时候似乎还“心有余悸”。八十年代初期,有一次邓友梅同志称他与另一位担任领导职务的老作家为“首长”,他立即打断,说:“不要叫首长。”
他真诚待人,渴望吸收新的信息,对一切新的知识新的动向感兴趣。在这方面,他永远不老。七十年代初期,与世纪同龄的他居然半夜里起床看足球并如数家珍地有所评论,这真是一绝。
我第一次听他讲话是他在第四次文代会上致闭幕词。与一些官样文章不同,夏老语重心长地讲了反封建与学科学,字字出自肺腑,字字是毕生奋斗经验的结晶,寄大希望于年轻人,令人感奋不已。
华艺出版社一九九○年出版了一个《当代名家新作大系》。出版社领导要我求夏公给写个序。考虑到夏公的高龄,我起草了一个提纲供他参考。夏公给我写了一封信,说是各人文章写起来风格不同,捉刀的效果往往不好,他无法使用我代为起草的提纲,他自己一笔一画地另外写了颇有见地而又清澈见底的序言。他还对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朋友说:“按王蒙的那个提纲去写,人家一看,就是王蒙的文章么,怎么会是夏衍写的呢!”就这样,他老人家把我的提纲“枪毙”了。但可能是为了“安慰”我,他声称他的序言里已经吸收了我的提纲。我也就假装得到了安慰和鼓励,心中暗暗为老人喝彩叫绝。
在大六部口住所的院落里,有两棵丁香树,一紫一白。一九九○年开花时节,我去赏花,打从年轻时候我就喜欢丁香。夏老那天也高兴,扶着拐杖出来看花,看小猫在房上跑,他还兴致勃勃地说是它也喜欢石榴花。那场面很像是一幅水墨“新春行乐图”。
今年元月初,我最后一次在他清醒的时候看望他。我们谈论的是社会治安问题与《人民日报》刊登的胡绳同志的文章:《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那天他精神很好,坐在椅子上谈笑风生。说曹操曹操就到,说着说着胡绳同志进病房来看望夏公来了。据说那是夏公去夏病情不好住院以来情况最好的一天。
倒数第二次与夏公的见面是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底。他那天十分疲劳,静卧在病床上。他已经卧床数日了。见此情况我稍事问候便起身告辞,以免打搅。夏公平躺着衰弱地说:“有一个担心……”
我连忙凑过去,以为他有什么话要告诉我。
他继续说:“现在从计划经济转变成为市场经济,而我们的青年作家太不熟悉市场经济了。他们懂得市场么?如果不懂,他们又怎么能写出反映现实的好作品来呢?”
我感到惊讶。在卧床不起的情况下,夏公关心的仍然是中国的文学事业。
⑴.请分析概括夏衍的形象。                   (5分)
答:
⑵. 说说“他这个人也像他的思想、语言一样,删除了一切枝蔓铺排,只留下提炼到最后的精粹”这一句写出了夏衍的哪些特点?          (6分)
答:
⑶.回答下列问题                        (6分)
①“不成样子的怀念”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3分)
答:
②文章通过哪些事例来具体表现“不成样子的怀念”?        (3分)
答:
⑷.本文在选材上和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8分)
①在选材上 (4分)答:
②在结构上(4分)答:


参考答案:⑴答:夏衍是一位思维敏捷、思想纯真、言语坦率精练、平易近人而不居功自傲、热爱生活且充满活力、做事认真更求实崇真的前辈与长者,是一个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学事业心的作家与领导。(5分)
⑵答: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夏衍身形的瘦削,更精微传神地写出了夏公的精神气质:思想纯净深刻,言语行事尽去芜杂虚伪、唯求真诚坦率精练。(“神”与“形”各3分)
⑶①答:“不成样子的怀念”是说相比较夏衍不平凡的生平与功绩而言,自己的回忆文章仅仅是零散地记叙了与夏公交往的一些琐事及印象,以及夏公的一些日常生活影像,实在是“不成郑重怀念的样子”。(3分)
②答:文章通过以下事例来表现自己的怀念:与我多次率真亲切地交谈;出差时对级别待遇的“心有余悸”半夜里起床看足球赛;婉拒捉刀,亲自动笔写序言;扶杖赏花,看小猫嬉戏;病重时仍然关心着国家大事与文学界的发展动向。(3分)
⑷①答:本文的选材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文章没有以夏衍平生中的大事来展现他的形象,而是选取一些工作与生活上的平常小事来刻画他感人的形象,表现他崇高的人格。(4分)
②答:本文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以言谈交往串起追忆,用漫想跳跃的方法裁选往事,以剪影速写的文笔刻画形象。而且以“谈话”开篇,又以“谈话”收束怀念行文,首尾呼应回环,给人一种言犹在耳、德容宛在的感慨和怅惘。(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茶”字最早见于《神农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物书。据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的著作)一书。到了唐代,被后人尊为“茶圣”的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
茶叶在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代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间,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缓解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成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是联结中国和世界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现在的池上茶园),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他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间,日本佛教高僧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了日本茶道,并促进其发展。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西方的大门。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1900-1995,英国人)称茶叶是四大发明之后,中国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茶馆的最早记载见于唐代开元年间的《封氏闻见记》,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之一是“客来敬茶”。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 “以茶雅心” “以茶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小题1:下列对“茶叶自古以来就是联结中国和世界的纽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日本僧人最澄从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现在的池上茶园),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
B.宋代,日本佛教高僧来我国攻研佛学,回国时将浙江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了日本茶道,并促进其发展。
C.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西方的大门。
D.近代,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 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小题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茶叶就已经开始在我国被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成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B.从西周到西汉时期,茶叶曾先后被当作祭祀用品、烹饪菜食、治病药品,并成为主要商品之一。
C.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期,因为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所以佛家利用饮茶缓解坐禅瞌睡。
D.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雅心”“行道”,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文明习惯。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第一部药物书《神农本草》和“茶圣”陆羽撰写的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两部古籍的存世,可以证明我国是茶的故乡。
B.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因对中国茶叶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而被尊为日本茶祖,他开创了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
C.在我国茶馆广布,清朝以后,人们在茶馆或饮茶或聊天或打盹,或欣赏民间曲艺,可见茶馆使人们的文化生活更丰富,精神更愉悦。
D.古代文人雅士不仅酷爱饮茶,还以诗咏茶,诗茶共雅,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便是典型一例。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