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七)
A.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使得这种揭露更生动,更触目惊心。 B.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使得这种揭露更生动,更触目惊心。 C.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增添了文章的诗意。 D.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增添了文章的诗意。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即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妙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的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既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字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有学问,这也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1.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托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要是孔子亲手所定之书就能称作“经”。
D.古文经学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用二尺四寸的简书写,所以称为“经”。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为“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
B.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
C.《左传》《公?羊传》《毅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使用六寸的简。
D.《急就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朴质易懂,多讲述常理常情,老幼咸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经”。
B.《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作经书也是一个原因。
C.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D.《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 字,完成后面小题。
失去风景的时代
曹文轩
我们不无悲哀地看到:现代小说却已经不再注目风景。当年,川端康成称他与自然的关系是“幸运的邂逅”。他在谈到《伊豆的舞女》时,惟一的遗憾是觉得风景描写还是少了些。从前的小说家,虽然没有太多的人去自觉地谈论风景的意义,但在实际写作中,风景始终是他们的小说的重要元素。他们的写作,几乎形成一个定论:风景描写是小说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
然而现代小说就是抛却了这一元素。
人类进入现代之后,对自然实际上已经失去崇拜之心。与并不总是喋喋不休地谈论自然的古人相比,现代人对自然的亲近未免有点矫揉造作。现代人更多是出于功利之心来关心自然的,因为自然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古人对自然有崇拜之心——甚至有敬畏心。“自然”是与“天”相等的概念,它具有至高无上的神性。古人面对自然,是一种宗教的姿态,他们虔诚静听与默察,是要在万籁俱寂中读出其奥义。因此,自然对他们来说不能有须臾的分开。而现代人尽管作出各种各样亲近自然的样子,并有许多赞美之词,但骨子里,现代人还是只相信自己。自然已不再具有神性,它只不过是物质,是被看的。
小说也就可以不必在意自然了。
工业文明、人口难以抑制的增长而不断加大的消耗,使自然在退却与贫化。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享受的同时,废气、废水,也是日甚一日地污染风景。然而我们还在日甚一日地挤压风景似乎要将它直挤到天边。
现代,有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失去风景的空间里。有些人,从一出生,就是在一片缺乏绿色、缺乏蝉声与鸟鸣的水泥钢筋的世界里。他们的肉体与灵魂从一开始就缺乏自然所给予的灵气与湿润。他们的记忆里没有什么像样的风景,更没有对风景的深刻感受。
因此,小说也就没有了风景。
然而,最根本的原因,却在于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意识的历史性变异。
现代之文学艺术,新生了许多特质,但同时也丢失了许多特质,比如意境、诗性等。在现实生活与现代哲学思潮的双重作用下,现代文学艺术将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对深刻思想的追求上。文学艺术从来没有像今天的文学艺术这样酷爱思想。现代哲学的发达并由此带来的思想观念的众声喧哗,使文学艺术陷入一个庞杂无绪的思想大网之中而不可自拔。追求思想的新颖,直至追求思想的乖戾,已成时尚与习惯。在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一些现代的文学艺术家们在冥冥之中达成一个共识,这就是:思想的深刻只能寄希望于对丑的审视中,而不能寄希望于对美的审视上;美是虚弱的,苍白而脆弱的,甚至是矫情的,美的浅薄决定了它不可能蕴藏什么深刻的思想,就更说不上蕴藏什么惊世骇俗的思想了;而丑却是沉重的、无底的、可被无穷解读的,那些非同寻常的思想恰恰藏匿于其背后。因此,在现代艺术家那里,思想的挖掘,也就是在丑之上的挖掘,丑成了思想的矿脉。丑的物象(比如溃烂的脓疮,比如苍蝇),丑的人性(比如窥阴癖,比如自虐狂),纷纷涌入文学艺术家的视野。现代文学艺术家就这样与荒诞、怪僻、邪恶、阴鸷、猥琐等联系在一起了。这虽然并非是现代文学艺术的全部,但却是现代文学艺术的主流——至少是它留给人们的主要印象。
作为人们追求雅致、雅趣、雅兴的文学艺术,现在背离的恰恰正是这一切。现代文学艺术正是将粗俗、丑陋、阴沉、冷漠的事物作为自己观照的对象。但,因为它要保持所谓的中立、零度,没有显示批判的姿态,它在效果上,在给阅读者的感觉上,就是如此。我们已经开始习惯这一切,并也已经能够驾轻就熟地来领会它的“深刻”之处了。
这里,我们没有义务去论证文学是否真的有必要将全部心思用在思想的深刻上,美本身的价值是否比思想弱小,美是否也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我们只想通过这一切描述,给小说为什么失去风景这一状况找到最根本的解释:风景的被注意,是与雅致、雅趣、雅兴联系在一起的,既然雅致、雅趣、雅兴已被冷淡与放弃,风景也就自然消失了。
恶心的感觉、阴冷的感觉,不可能来自冬日的太阳、月下的清泉、雨中的草莓。
现代小说因为缺乏古典小说中的树木、草原、河流、小溪、露珠与青草,使人感到焦灼、枯涩,怎么说也是缺憾。
(选自曹文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2003年1月版,有删节)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自然直接关系到现代人的生存,所以,现代人都会用功利之心来关心自然。
B.现代文学艺术与古代文学艺术相比,最大区别就在于现代文学艺术将心思用在对深刻思想的追求上,而古代文学则相反。
C.作者认为思想的深刻只能寄希望于对丑的审视中,而不能寄希望于对美的审视上。
D.人们往往将现代文学艺术家与荒诞、怪僻、邪恶、阴鸷、猥琐等词汇联系在一起。
E.“但却是现代文学艺术的主流——至少是它留给人们的主要印象”一句中的破折号,其作用是补充说明。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丑到极致便是美到极致。(贾平凹)
B.一切艺术、宗教都不过是自然的附属物。(亚里士多德)
C.风景的发现恰恰是更重要的发现。(里克尔)
D.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与大自然是一致的。(梵高)
小题3:请结合上下文解释“丑成了思想的矿脉”这句话的含义。(4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概括“现代小说却已经不再注目风景”的原因。(4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人类对技术的乐观或悲观倾向由来已久,但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家爱德华·泰讷的说法可能会使你大吃一惊:技术不仅没有给人类缔造福祉,反而极大地报复了人类。
泰讷写道:就在我们欢庆又把自然世界的混乱削减了几分之时,我们制造的新机器开始脱离我们的控制,获得自身生命,通过“报复效应”让我们尝到屈辱的教训。
报复效应与副作用不同,副作用是坏的影响。例如,服用抗抑郁药会导致腹泻。而报复效应的影响也很坏,但坏得让人啼笑皆非:抗抑郁药让人变得更加抑郁。核能发电是一种有效的能源,但它会产生污染,这是一种副作用;然而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爆炸的发生,却是由于该电站在试验一种新的安全防护系统,这就是典型的“报复效应”。
泰讷拿出了许多事实证明他的论断。
火蚁是生活在美国东南部的一种毒蚁,因人被这种蚁咬伤后,会产生烧灼般的痛感,故名。
伴随着DDT及其他强力杀虫剂的发明,美国政府曾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东南部地区大量喷洒杀虫剂,试图一举灭绝火蚁。但30年后,政府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由于杀虫剂杀死了火蚁的各种天敌,事实上反而帮助了火蚁的繁衍。在这场人类技术对火蚁的大战中,技术被证明是它自身最大的敌人。
美式足球的头盔,最初设计时是用来在激烈的对抗中保护运动员头部的,但在引进赛场之后,却造成了大量脊柱受伤的事故,原因是运动员们自动地把他们的新装备当作进攻的工具。旨在使足球运动更安全的技术实际应用起来,反而增加了该运动的危险性。
最熟悉的例子也许莫过于抗菌素的使用了。本世纪早期,在抗菌素研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使一些人乐观地预测说,长期以来困扰人类的一些古老疾病将被彻底消灭。而现在,抗菌素的大量使用使细菌的抗药性空前提高,我们面对一波又一波致命的“超级虫”,却拿不出新的抗菌素来击败它们!
根据同样的逻辑,围绕着一个城市所修建的道路越多,交通就越拥挤。
据澳大利亚的一份报告,在过去10年,电脑技术非但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创造出无纸办公室,反而使纸张的耗费量增加了4倍。这份报告说,每名办公室人员平均一年要用掉30公斤纸。为了满足商界对纸张的需求,1995年澳洲有165万棵树被砍伐。报告说,70%的普通办公用纸被扔掉后,没有得到循环利用,而是被当作填埋凹地的垃圾。
技术反噬人类的事例,还可以举出许多。但我们与其把泰讷的说法当成一种绝望的声音,不如把它视为一种警告。日益复杂的技术文明常常会带来无法预料的结果,这些结果与人们当初的良好愿望大相径庭。
然而无论如何,科学要向前发展,人类也日益进步。
7.根据文意,下列对“报复效应”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技术不仅没有给人类缔造福祉,反而极大地报复了人类。
B.我们制造的新机器开始脱离我们的控制,让我们尝到屈辱的教训。
C.旨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技术,反而使这些问题更加难以解决,并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
D.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由于试验一种新的安全防护设施,反而引起核反应堆爆炸。
8.文章第四段说“泰讷拿出了许多事实来证明他的论断”,下列各项,不能证明他的论断的一项是(?)
A.美国政府试图用杀虫剂灭绝火蚁,反而帮助了火蚁的繁衍。
B.旨在使足球运动更安全的技术实际运用起来,反而增加了该运动的危险性。
C.围绕着一个城市所修建的道路越多,交通就越拥挤。
D.澳洲70%的普通办公用纸被扔掉后,没有得到循环利用,而是被当作填埋凹地的垃圾。
9.下列对“我们与其把泰讷的说法当成一种绝望的声音,不如把它视为一种警告”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不能因为泰讷的说法而对技术绝望,但应对技术可能带来的无法预料的后果保持警惕。
B.泰讷的说法表现出对技术绝望的悲观倾向,我们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应该是乐观的,但也应该吸取泰讷说法中的有益因素。
C.我们一旦把泰讷的说法当成一种绝望的声音,也就起到了它的警告作用。
D.泰讷的说法不是对技术绝望,而是对人类滥用技术的严厉警告。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是人类创造的,最终却将毁灭人类。
B.技术的报复效应虽然无法预料,却不能阻挡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C.人类创造的每一项技术,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报复效应与副作用。
D.如果电脑技术进一步普及,将给澳大利亚的森林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在1928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对治疗细菌感染有效以前,人体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细菌感染(各种炎症)。千百年来,大量的细菌感染曾是无药可治的绝症,造成了难以计数的人死亡。自从青霉素揭开了抗茵药物家族拯救人类生命的序幕以来,人类的平均寿命至少增加10岁。于是,人们乐观地认为,抗生素已经彻底解决了细菌感染的问题。
但是,抗生素问世82年的短暂岁月清楚地告诉我们:抗茵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杀死细菌,另一方面总有一些“狡猾”的细菌没有被杀死,而是产生耐药基因,这种基因在这个细菌的下一代继续保留,于是出现耐药性越来越高的新一代细菌,被称为“超级耐药茵”(superbugs)。人体一旦感染了这样的耐药性细菌,就会出现无药可医的境况,犹如回到了82年前的时代。
“超级耐药菌”不是现在才被人们知道的。可以说,从抗生素发明的那天起,“超级耐药菌”也就“应运而生”了。从细菌的耐药发展史可以看出,一种新的抗生素出现以后,就会有一批耐药菌株相应地出现。开发一种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2年的时间,抗生素的研制速度已赶不上耐药茵的繁殖速度。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全世界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为700万,而到了1999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上升到2000万。
现在医院里的真实情况是:明明知道病人是细菌感染,但各种抗生素用上后都没有效果,即使是所谓最新最高效的抗生素也无法控制,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死亡。其原因就是“超级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大量耐药菌的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导致细菌感染的机会越来越大。
看到国内媒体最近“大肆报道”令大众恐慌的“超级病菌”,其实事情的真实面目并非如此。此事的起因是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传染病》8月11日刊登的一篇文章,文章警告说,他们已经发现一种“超级病菌”,这种病菌可以变得无比强大,抵御几乎所有的抗生素。目前,这种“超级病菌”已经从南亚传入英国,最近已经有50例病例在英国确诊。同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也已经发现了感染者,科学家担心疫情将会全球蔓延,《柳叶刀传染病》杂志称,疫情需要密切关注,呼吁新药的出台。
其实,《柳叶刀传染病》杂志报道的这种“超级病菌”只是多年来抗生素与细菌之间较量史上的一段小插曲而已。对于“超级耐药茵”,人类已经和它有几十年较量的经历,新的抗击“超级耐药菌”的药物,相信不久就会问世。
对于细菌感染,要想预防还是有路可走的。最好的方法是快速地确诊,并将感染者迅速隔离,就可以阻止细菌传播。大众也不必“杞人忧天”。
归根结底,还是回到“老生常谈”的问题即抗生素的滥用问题上来。不解决滥用问题,带来的可怕后果是:有朝一日病菌耐药性“进化”的速度远超抗生素的研制速度,我们又将回到抗生素诞生前的黑暗岁月。
1.下列关于“超级耐药菌”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抗生素发明以后出现的繁殖速度极快且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细菌。
B.未被抗菌药物杀死而且产生了耐药基因的细菌。
C.保留了上一代细菌的耐药基因而且耐药性越来越高的新一代细菌。
D.新的抗生素出现以后相应出现的耐药菌株。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超级病菌”的“真实面目”的一项是(? )
A.“超级病菌”可以抵御几乎所有抗生素,将有可能在全球蔓延。
B.“超级病菌”其实就是“超级耐药菌”,并不是现在才被人知道的。
C.“超级病菌”并非完全无药可治,新的抗菌药物有可能不久就会问世。
D.“超级病菌”的传播是可以阻止的,并没有媒体报道的那样恐怖。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类带来了福祉,同时也给人类造成新的医学难题。
B.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是全世界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上升的重要原因。
C.耐药菌迫使人们不断开发新的抗生素,新抗生素的使用又会出现新的耐药菌,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D.抗生素的滥用是“超级耐药菌”肆虐的根源,因此,解决滥用问题,可以从根本上阻止“超级耐药菌”的传播。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