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3-06 06:02:5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王鼓乐于此       鼓:演奏。
B.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告:告状。
C.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极:极坏的境地。
D.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他:别的(原因)。

小题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而”字也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也不同。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C


本题解析:
小题:B项“告”,告诉。
小题:第一组第①个“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②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组两个“而”,都表修饰。
参考译文:
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旗帜的华丽,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②。”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问,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③欲相普,或谮之日:“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④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 ②成算所向:以后的打算 ③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 ④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意正如此,试卿尔——特:只,不过
B.为国家建长久计,其如何?——道,道理
C.惟夺其权——稍:渐渐地,慢慢地
D.上素嫌其人,不——与:赞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使一举下——填然鼓之,丘刃既接,弃甲曳兵走。
B.上晚朝——肉袒负荆,宾客至蔺相如们谢罪
C.岂得喜怒专之——百姓皆王为爱也
D.《论语》二十篇也——位卑则足羞,官盛近谀。
3.《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 ]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A
3.A
4.A
5.(1)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
  (2)(石、王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这种程度,这就是所说的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3)刚刚回到家,就急忙关上门,打开箱子拿出一本书读,有一整天,即使家人也不能猜出(他读的是什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
苦 斋 记?
[明]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1]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苦楝、侧柏之木,黄连、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之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2]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茶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藉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3]。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有改动)
【注】 [1]处:指处州府,治所在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县属处州府管辖。[2]箨(tuò):笋壳。[3]御蓬藋:谓用蓬蒿、藋草来垫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岸外而臼中臼:低凹
B.茹啖其草木之荑实茹啖:吃
C.运穷福艾艾:停止
D.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寝:卧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B.而不知苦生于乐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剑溪之水出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D.吾闻井以甘竭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野蜂巢其间
B.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
C.倚修木而啸
D.必先苦其心志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颇为别致的书斋记。作者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不苦,处处与“苦斋”之名相照应。
B.作者写“苦”时,始终没有忘记其对立面是“甘”与“乐”。这样就为引出“苦与乐相为倚伏”的议论奠定了基础,使全文主旨的阐发深刻而又通俗。
C.文中举膏粱子弟以及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事例,阐明了苦与乐互相倚伏转化的道理,也抒发了祸福相依、人世无常的感慨,耐人寻味,启人深思。
D.作者并未把着重点放在写景上去描摹山水,让读者领略“苦斋”周围的山光水色,但往往寥寥几笔,就把那里的山之高、水之秀描绘得有声有色。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3分)
译文:?
②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3分)
译文:?
③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①风从北边吹来,大概(或:大抵)滋味不能甘甜而容易(或:大都)苦涩。所以山上的植物被北风吹中(或:遭受风吹),它们的味道都是苦的。
②听到樵夫的歌声从树林里飞出,就拍打石头来应和(唱和),没有谁懂得(或:人们不能懂得)他的乐趣。
③我听说井水因为甘冽而干涸,李子因苦涩而保存,夫差因沉湎酒色而灭亡,勾践因卧薪尝胆而兴盛,不也如同这样吗!


本题解析:
小题1:寝:睡觉
小题1:略
小题1:A名词作动词。B意动用法。D使动用法。
小题1:“也抒发了祸福相依、人世无常的感慨”说法错误。
小题1:①关键词:大率、善、中
②关键词:樵、拊、和
③[参考译文]苦斋,是章溢先生隐居的房子。房子有十二间,用茅草覆盖,在匡山的峰巅。匡山,在处州的龙泉县西南二百里的地方,剑溪的水从这里发源。匡山的四周陡峭的岩壁拔地而起,山崖上都是青色的石头,四边高耸中间低凹。山下白云缭绕,山上北风呼啸。大风自北边吹来,大概滋味不能甘甜却容易苦涩。所以山上的植物被北风吹中,它们的味道都是苦的。但是物性虽苦,快乐却从中产生。就这样,鲜支、苦楝、侧柏这些树木,黄连、亭历、苦参、钩夭这些野草,地黄、游冬、芑这些野菜,槠、栎、草斗的果实,楛竹的嫩笋,无不聚集分布密密排列。野蜂在它们中间筑巢,采花粉酿蜜,蜜的味道也是苦的。山里的方言称它为“黄杜”,初尝时很苦以至难以下咽,过后却更觉得香甜,能够治疗淤积在体内的热毒,解除燥热心烦的疾病。那里的槚茶也比普通的茶叶苦涩。那里的水流都从石缝间涌出,水源汩汩滔滔,注入大峡谷。水中有很多带花纹的小鱼,形状如吹沙鱼一样,味道苦涩又微含辛辣,食用后可以用来醒酒。
山距离人居住的地方比较遥远,只有先生乐于在山中游赏,他的随从大多因早晚来回奔波而感到艰难,(先生)于是就选择那低洼的地方筑室定居。带领童儿几人,扫开落下的笋壳来种植粟米和豆类,吃那些草木的嫩芽和果实。有时穿着木屐登上山崖,靠着高高的树木放声长啸,有时下望清冷的溪流。听到樵夫的歌声从树林里飞出,就拍打石头来应和,没有谁懂得他的乐趣。
先生说:“乐与苦,是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的。人们懂得快乐是快乐的,却不懂得痛苦也是快乐的;人懂得因快乐的事物而快乐,却不懂得痛苦是从快乐中产生的。那么,快乐与痛苦,相互间的距离能有多远呢!如今,那些富贵人家的孩子,在华美的厅堂上安坐,口中没有品尝过野菜的味道,身子没有经历农耕的辛劳,睡觉一定要双层的被褥,吃饭一定要珍馐美食,外出一定要仆役相拥,这是常人所说的快乐。有朝一日好运到头福气消亡,出现难以预料的困苦,却不懂得喝琼浆吃美味的肚肠,不可以用它来吃粗劣的食物;覆盖柔软暖和的絮被的身体,不可以盖草席。即使想效仿山野农夫和卑微的仆役,在丛生的野草树木中苟且保命也不可能,难道不是往昔的快乐变成了今天的痛苦吗?所以孟子说:‘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他们的痛苦,是我的快乐;而那些人的快乐,是我的痛苦。我听说井水因为甘冽而干涸,李子因苦涩而保存,夫差因沉湎酒色而灭亡,勾践因卧薪尝胆而兴盛,不也如同这样吗!
我听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他的房屋取名叫“苦斋”,写了这篇《苦斋记》。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率性篇第八(节选)
王充
  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凡人君父,审观臣子之性,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善渐于恶,恶化于善,成为性行。
  召公戒成王曰:“今王初服厥命,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生子”谓十五子,初生意于善,终以善;初生意于恶,终以恶。《诗》曰:“彼姝者子,何以与之?”传言:“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十五之子其犹丝也,其有所渐化为善恶,犹蓝丹之染练丝,使之为青赤也。青赤一成,真色无异。是故杨子哭歧道,墨子哭练丝也,盖伤离本,不可复变也。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类也。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彼蓬之性不直,纱之质不黑,麻扶缁染,使之直黑。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
  王良、造父称为善御,能使不良为良也。如徒能御良,其不良者不能驯服,此则驵工庸师服驯技能,何奇而世称之?故曰:王良登车,马不罢驽;尧舜为政,民无狂愚。传曰:“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也。”圣主之民如彼,恶主之民如此,竟在化不在性也。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而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而鄙夫宽。徒闻风名,犹或变节,况亲接形,面相敦告乎!孔门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训之功而渐渍之力也。未入孔子之门时,闾巷常庸无奇。其尤甚不率者,唯子路也。世称子路无恒之庸人,未入孔门时,戴鸡佩豚,勇猛无礼。闻诵读之声,摇鸡奋豚,扬唇吻之音,聒贤圣之耳,恶至甚矣。孔子引而教之,渐渍磨砺,阖导牖进,猛气消损,骄节屈折,卒能政事,序在四科。斯盖变性使恶为善之明效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人君父,观臣子之性——审:仔细
B.在化不在性也——竟:居然
C.皆卿相之用——任:胜任
D.斯盖变性使恶为善之明也——效:证明
2.下列句子中,全都可以直接作为“善恶可以转变”的依据的一组是(? )
①其善者,固自善矣
②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
③夫人之性犹蓬纱也
④尧舜为政,民无狂愚
⑤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而鄙夫宽
⑥卒能政事,序在四科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与子经过培养、勉励、引导以后,可以将生性中的恶逐渐向善的方面转化,成为和他与生俱来的品性一样的优良品格。
B.杨子和墨子对行路和染丝哭泣的本意在于都担心离开了正道或本色不能再改变,这显示了对人的德性最初培养的重要性。
C.王良、造父能够把不好的马驯成好马,尧舜、桀纣治下的百姓具有不同品行,都说明了教化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D.孔子的七十位弟子原本是平凡无奇的人,但进入孔子门下学习后,全都有了显著提高,就连最不顺服的子路也能办理政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五之子其犹丝也,其有所渐化为善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徒闻风名,犹或变节,况亲接形,面相敦告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A
4.(1)十五岁的人他们像丝一样,会逐渐转化为善的或恶的。
  (2)仅仅是听到他们品格崇高,就有的变得有节操,何况是亲自接触本人,面对面诚恳地告诫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日:“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日:“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卞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1.对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为诱骑,皆惊,上山  陈:排列为阵
B.前未到匈奴陈二里  所:许,大约
C.而广不为后人  后人:落在别人后面
D.将军自念,岂尝有所乎  恨:怨恨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虏多且近,有急。奈何? ②谋单于,何以复加
B.①平旦,李广归其大军? ②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C.①大军不知广所,故弗从 ②久,单于使陵至海上
D.①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他本人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迹,文帝评价说假如生在汉高祖时代李广可以封万户侯。
B.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天子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上前线抗击匈奴。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从前线逃跑,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交战。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宦官。
C.李广射杀匈奴射雕者后,突然遭遇数千匈奴骑兵,敌对双方力量十分悬殊,李广命部下解鞍下马,并射杀了一个匈奴骑白马的将军。
D.李广的堂弟李蔡和李广两人都侍奉孝文帝。孝武帝时李蔡封为乐安侯。然而李广却没有封侯,官职在九卿以下。星象家王朔认为李广因杀投降的人而不能封侯。


参考答案:1.D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