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3-06 06:10:4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清]龚自珍
居礼曹,客有过者曰:“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余悲其言。
明年,乞假南游。抵扬州,舍舟而馆。
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①,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
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醉而歌,歌宋元长短言乐府,俯窗呜呜,惊对岸女夜起,乃止。
客有请吊蜀冈者,舟甚捷,帘幕皆文绣,审视,玻璃五色具。舟人时时指两岸曰“某园故址也”,约八九处。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曩所信②宿之西园,门在,题榜在,尚可识,其可登临者尚八、九处。阜有桂,水有芙渠菱芡。是居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南览江,北览淮,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忆京师言,知有极不然者。
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有就询京师近事者,有呈所业若文、若诗、若笔、若长短言、若杂著、若丛书乞为序、为题辞者,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铭者,有求书册子、书扇者,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惟窗外船过,夜无笙琶声,即有之,声不能彻旦。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发为贽求书者,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凡三人。凄馨哀艳之气,缭绕于桥亭舰舫间,虽澹定,是夕魂摇摇不自持。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乌睹所谓“风号雨啸、鼯狖③悲、鬼神泣”者? 嘉庆末,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闻宋君病,存亡不可知;又问其所谓赋诗者,不可见,引为恨。
卧而思之,余齿垂五十矣,今昔之慨,自然之运,古之美人名士富贵寿考者,几人哉?此岂关扬州之盛衰,而独置感慨于江介也哉?抑予赋侧艳则老矣;甄综人物,搜辑文献,仍以自任,固未老也。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今扬州,其初秋也欤?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作《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注释:①零瓮(zhòu)断甓(pì):残墙碎砖。②信:连住两夜。③鼯狖 (wúyòu):鼯鼠(大飞
鼠)、黑色长尾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礼曹,客有过者日过:拜访。
B.审视,玻璃五色具审:仔细地。
C.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既:既然。
D.尝于此和友人宋翔风侧艳诗于:在。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客言不实”的一组是
①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
②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③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
④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⑤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
⑥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在京师的所见所闻。今日扬州正如鲍照《芜城赋》所写情景的说法,引起作者极大关注和悲怆。这一段虽寥寥数语,但意蕴极为丰富,以下的观察、记叙、议论、感慨均由此引发。
B.文章写作者应请凭吊蜀岗,一路所见,故园酒肆,多依然如故,扬州“冶华”独领江淮,不减当年。
C.文章写士人、歌妓造访,亦引起联想而作今昔之比。目的是写士风世情,作者虽已发现今昔之别,但也只能捕捉到昔时的流风余韵,并未发现如《芜城赋》所写的风雨飘摇、一片悲泣的凄惨现象。
D.作者由耳闻目睹,并且抚今追昔,想到以前看到的扬州的情景,体验到扬州虽未败残,但已露衰落之迹,从而浮想联翩,联系个人身世,颇多盛衰之叹。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问题。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候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事,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展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傒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诸侯将救燕 谋:谋划
B.傒我后,后来其 苏:新生
C.诛其君而其民 吊:哀悼
D.累其子弟 系:囚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谋燕众/寡人之国也
B.如之何可也?/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C.置群后去之/吞二周亡诸侯
D.奚后我/身死人乎,天下笑者,何也?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做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4.翻译下列句子。
(1)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下列《师说》中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沈贞甫墓志铭
(明)归有光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山之胜,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及激昂,僵仆无所避。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竟以病死,悲夫!
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贞甫讳果,字贞甫。娶王氏,无子,养女一人。有弟曰善继、善述。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即以是年月日葬于某原之先茔。可悲也已!
铭曰: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
B.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
C.为人伉厉,喜自修饰
D.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B.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 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C.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沈贞甫“志之勤”的一组是(?)
①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
②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
③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
④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
⑤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
A.①④⑤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③⑤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在表达对沈贞甫英年早逝的痛悼之情时,着重记叙了哪三件小事?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对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不敢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战国策》)
解释:而(?)?长(?)?信(?)?之(?)
以为然(?)
译文:
?
?
?
?



5、阅读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开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戚,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拜晋慈 州观察使,封咸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轶第一?”周墀对:“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乃诏观察使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早,从外祖颜真卿学  孤:幼年丧父。
B.始州,周十三里  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以威  济:渡过难关。
D.与若一月还之  期:约定时间。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
[? ]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
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
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旧例规定,凡出使外国,朝廷赐下州县官员名额,卖出后充作资费;韦丹认为费用应由朝廷支付,不可卖官求钱。
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就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如划归河东管辖。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D.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纪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