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①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 ②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③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 ④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⑤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 ⑥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C[既:已经。]
小题2:B[①是客人所说的话;③是郡里的人知道我来到这里,非常喜悦;⑥是作者的身世状况]
小题3:A[文章开头并没有作者的所见]
参考译文:
在礼部期间,有个客人拜访我说:“你知道现在的扬州是什么样吗?读一读鲍照的《芜城赋》就知道了”。我听了他的话,感到悲伤。
第二年,我请假,到南方游玩。到达扬州,于是下船住进了旅馆。
过夜之后,沿着住处的东墙步行,遇到一座小桥,俯身看桥下小溪,溪流声很欢畅;过了桥之后,碰到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有毁坏的地方可以登上城墙,登上之后,扬州方圆三十里,前后曲曲折折高高低低的景观都呈现在眼前。清晨雨后,屋瓦像鱼鳞一样齐整,没有残墙断瓦,我就开始怀疑那位访客的话不真实了。
到了街市上之后,想买一些熟肉,街市上喧闹。买到肉之后,旅馆仆役拿一瓶酒、一筐虾送给我。喝醉之后,(我们)唱起宋元时代的词,低头朝着窗子歌唱,对岸有女子被吵醒,夜起,我们才停下来。
客人中有人提议去蜀岗上凭吊一番,(于是便去了),船很轻快,船上的帘幕都绣有花纹,细细地看,船上的玻璃都是五色的(比较奢华)。船上的人不时的指着两岸说“这是某园的故址”、“这是某酒家的故址”,大概指了八九处。那事实上只有倚虹园塌坏不存在了。从前住过两晚的西园,门还在,题榜也还在,还可以辨认出来。其中可以登临的还有八九处,土山上有桂树,水中有荷花、菱角、芡等。这一处在扬州城外的西北角,地势最高,风景也最好。往南可以看到长江,往北可以看到淮河,长江淮河之间几十处州县的治所,都没有像这里美丽繁华的。回忆起京师访客的话,知道他说的非常不对。
回到旅馆后,郡中的士人都知道我来了,于是非常喜悦,有拿着古代经典请教(我)并质疑问难的,有提出历史事实询问我的,有前来询问京城近来的事情的,有呈上他所研习的比如文章(骈文)、诗歌、散文、词、杂著、丛书央求我为他们写序或者题辞的,也有描绘他的先人的行事央求我为他的先人写铭文的,也有央求我为他们题书册、题扇的,人多得站不下,赠送礼物丛杂纷集堵塞了门窗,仿佛是嘉庆年间的旧模样。谁能说现在不是继承了太平年代呢?只是窗外的船路过,夜间往往没有乐声,即使有,也不是通宵达旦。然而有女子用栀子华作初次见面所执的礼物求我的字,变更成拿着书画环瑱互相通信问候,共有三个人。她们既美艳又凄清的气质,在桥亭舰舫之间缭绕,我虽然镇定,那晚也觉得难以自持。我已住了四夜,捕捉到这些流风余韵,哪里能看到《芜城赋》里所描写的“风嗥雨啸、鼯狖悲、鬼神泣”破败景象呢?嘉庆末年,我曾经在这里唱和友人宋翔凤的艳诗,听说他病了,现在是生是死也不知道。又问起当年一起赋诗的人,也找不到那人,作为令人遗憾的事情。
躺着想一想,我的年纪快到五十了,想起现在和过去的感慨,自然的运行(生老病死),古代的美人名士能够富贵又长寿的能有几个人呢?这哪里关涉到扬州的盛衰,却唯把感慨发泄在江边呢?还是我写艳诗已经不适合了,但考察搜罗人物,搜辑文献,仍然能做这些事,还不算老吧。天地间的四季,没有比酷热的夏天令人难受的,又没有比初秋令人感觉良好的。现在的扬州,正是初秋吗?我的身世,即使要饭,相信自己不至于立刻就饿死吧,我还处在我生命的初秋吧?写下这篇《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问题。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候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事,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展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傒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诸侯将谋救燕 谋:谋划
B.傒我后,后来其苏 苏:新生
C.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哀悼
D.系累其子弟 系:囚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谋于燕众/寡人之于国也
B.如之何其可也?/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置群而后去之/吞二周而亡诸侯
D.奚为后我/身死人乎,为天下笑者,何也?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做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4.翻译下列句子。
(1)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下列《师说》中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A
4.(1)有很多诸候将要谋划攻打我,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
(2)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
(3)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给孩子们(或他们)文字(或读书),(帮助他们)学习其中(或那些)的文句(或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老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沈贞甫墓志铭
(明)归有光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山之胜,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及激昂,僵仆无所避。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竟以病死,悲夫!
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贞甫讳果,字贞甫。娶王氏,无子,养女一人。有弟曰善继、善述。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即以是年月日葬于某原之先茔。可悲也已!
铭曰: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
B.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
C.为人伉厉,喜自修饰
D.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B.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 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C.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沈贞甫“志之勤”的一组是(?)
①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
②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
③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
④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
⑤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
A.①④⑤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③⑤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在表达对沈贞甫英年早逝的痛悼之情时,着重记叙了哪三件小事?
参考答案:
1.D
2.C
3.A
4.翻译句子:
(1)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要来我这里考核订正,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是对的。
(2)(他)特别喜欢阅读古书,一定会到名山胜地和佛寺、道观(寻书阅读)。
(3)(我)常常他雅洁的书房,和他一边品茶一边谈论文学,有时谈到一整天。
5.文章在着重回忆沈贞甫的三件小事是:
①自己困厄不堪却深受沈贞甫的敬重;
②严谨治学,劳累而死;
③昔日同游同乐,啜茗论文,今日独处寂寞忧伤。
本题解析:
1.D(A项“兄弟”,古代男女通用,此处指姊妹,因作者与贞甫是连襟关系。B项“文字”, 指书信或诗文。C项“修饰”, 语境指仪表修饰和品德修养)
2.C(C项“其”都是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作“他的”。A项分别是“从”“向、 对”。B项分别是动词“到”和助词“的”。D项分别是“在”“因为”)
3.A(排除②③即可)
4.翻译句子:
(1)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要来我这里考核订正,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是对的。
(2)(他)特别喜欢阅读古书,一定会到名山胜地和佛寺、道观(寻书阅读)。
(3)(我)常常他雅洁的书房,和他一边品茶一边谈论文学,有时谈到一整天。
5.文章在着重回忆沈贞甫的三件小事是:①自己困厄不堪却深受沈贞甫的敬重;②严谨治学,劳累而死;③昔日同游同乐,啜茗论文,今日独处寂寞忧伤。
附译文:
我初次认识沈贞甫时,他还很年轻,在马鞍山一座寺庙旁读书。等我娶了王氏,(王氏)和贞甫的妻子是姊妹,经常在岳丈家见面。我曾经到邓尉山中小住,贞甫也来同住,天天到虎山、西崦周围的山上游玩,观赏太湖七十二峰的美景。嘉靖二十年,我定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边,界于昆山、嘉定之间,沈家世代在此居住。贞甫因此更加亲近善待我,每天都和我有书信往来。尽管我仕途坎坷,但唯独沈贞甫相信我,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来拜访我,加以考订,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正确。
我隐居在江海边,达二十年之久,其间经历了许多丧老病死、坎坷磨难,被世人所嗤笑,而贞甫毫不因别人的说法改变自己,与我共进退。即使我偶尔得到重用,令众人惊诧莫名,可是贞甫也不会瞧不起我。唉!士人在潦倒(或不得意)时,听到别人一句好话,也不能忘怀,我凭什么从贞甫那里得到这样的(恩遇)呢?这正是贞甫去世,我不能不为他极度悲伤的(原因)啊。
贞甫为人处事不卑不亢、上进好学,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是同道中人就不曾对他和颜悦色。遇到事情慷慨激昂,即使受到挫折也不回避。特别喜欢到名山大川、寺庙道观中读古书,每到一处就潜心读书。听说别人有好书,就想尽办法借来,亲自抄写,多达几百卷。现在有为科举速成的为学之道,都认为研习经书、学习古籍是迂腐的,沈贞甫却单单这样喜欢并精研经典古籍,在古籍研究方面大有长进,从未停止。后来不幸得病,一病数年,可是著述更加勤奋。我十分敬仰他的志向,同时也担心他的气力难以承担如此繁重的劳作,他最终因此病逝,真悲伤啊!
当初我在安亭时,闲来无事,经常去拜访他,边喝茶边讨论文章,有时达一整天。等到贞甫病逝了我再到那里去,又刚刚经过战乱,独自徘徊无处可去,更使人产生荒凉寂寞的感慨。
他在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某日病逝,时年四十二岁。真令人悲伤啊!
铭文: 天意命运不可预料,勤谨忠恳英年早逝!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对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不敢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战国策》)
解释:而(?)?长(?)?信(?)?之(?)
以为然(?)
译文:
?
?
?
?
参考答案:
老虎寻求百兽并吃他们,抓到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敢吃掉我,天帝派我做百兽的长官。如果你现在吃了我,这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如果认为我说的不是真话,我就在你前边走,你跟在我后边,看看百兽见到我敢不逃跑吗?”老虎认为它说得对,所以就和狐狸一路前行。野兽看见他们都逃跑。老虎不知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以为是害怕狐狸。
本题解析:
见译文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开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戚,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拜晋慈 州观察使,封咸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轶第一?”周墀对:“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乃诏观察使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 孤:幼年丧父。
B.始城州,周十三里 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济以威 济:渡过难关。
D.与若期一月还之 期:约定时间。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
[? ]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
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
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旧例规定,凡出使外国,朝廷赐下州县官员名额,卖出后充作资费;韦丹认为费用应由朝廷支付,不可卖官求钱。
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就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如划归河东管辖。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D.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纪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
参考答案:1.C
2.D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