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五)
2017-03-06 06:16:0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长尾理论与网络百科全书
  “长尾理论”是网络时代光起的一种新理论。“长尾理论”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人们只能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将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忽略。而在网络时代,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有可能以很低的的成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
  “长尾理论”在百科全书编缉领域的意义,就是让每个人都成为网络百科全书的编撰者,将存在每个人大脑中的知识积累起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过去,只有顶级专家才能参与百科全书的编撰。因此,百科全书的编撰通常旷日持久,耗资巨大,而且一旦编成,很难进行修订。如果将知识看成一个集合,顶级专家只占有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知识掌握在其他专家和普通人手中,从百科全书编撰的要求来说,需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并随时进行更新,但是在过去,由于人力、物力的种种限制,无法动员所有的专家都参与编撰工作,更无法动员全社会都来参与,也无法进行及时更新。
  互联网的普及为全社会都参与百科全书的编撰提供了可能。维基百科网站的他建者设立了一套开放式词条编撰规则,使得这种可能变成了现实。按照维基百科的约定,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编撰工作。这项工作没有任何报酬,但很多人——包括不少顶级专家,愿意做这件没有报酬的事。正是有了千万网民的自愿参与,到2007年5月底,维基百科的词条数目已达到180多万个,比百科全书的鼻祖《大英百科全书》的词条多得多。
  维基百科上的词条是开放式的,读者如果发现错误,随时可以提出意见并进行修改。这样的规则设计,使得词条的作者不得不放弃偏颇的观点,因为只有客观的词条解释才能长时间保持下来,而这本身就是百科全书的重要要求。据美国《自然》杂志统计,维基百科的科学类条目的错误率与《大英百科全书》不相上下。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维基百科词条的编撰,还带来了另一个好处——更新速度的提高。在知识爆炸的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也非常快,一个词条完成的同时,就时刻面临着过去时的危险。任何人随时可以将最新的知识附加到维基百科的相应词条上,因此维基百科也是当今世界更新速度最快的百科全书。
  在我国,百度网和新浪网借鉴维基百科的思想,创造了更加贴近普通人生活需要的新形式的网络百科全书。“百度知道”和“新浪爱问”都是开放的知识平台,并且均采用了口语化的问题输入机制,通过后台的搜索引擎技术,将口语化的问题自动转化为对应的知识需求。在“百度知道”的首面,显示着“已解决问题”为1600多万个,“等解决问题”为55万多个,超过维基百科的词条数目,可见其受欢迎程度。在“百度知道”网站注册后就可以提问或解答问题,提问者可以悬赏积分,回答问题便能赢得积分,通过这样的激励措施,知识的搜索与分离变得饶有趣味。
  在网络时代,当我们用“长尾理论”的观点重新审视每一个领域时,几乎都发现过去被忽视的“长尾”。在最适宜通过互联网表现和传播的文化领域。“长尾”更是随处可见,网络歌曲、手机短信等的流行和市场上的成功,靠的就是网络聚沙成塔的巨大作用。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和互联网、手机的继续普及,“长尾理论”的影响还在进一步发展。
1.下列关于“长尾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尾理论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长尾理论的影响还将进一步扩大。
B.长尾理论意在提醒人们不能只关注曲线的“头部”,而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和成本去关注处于曲线“尾部”的大多数人或事。
C.长尾理论认为,在网络时代,由于关注成本降低,人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所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
D.长尾理论应用于适宜通过互联网表现和传播的文化领域,以往被忽视的“长尾”很可能靠网络聚沙成塔的力量取得成功。
2.下列说法不属于“长尾理论”对编撰百科全书的意义的一项是 (?)
A.可以的破传统编撰方式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局限,使得更多的人都可以参与与编撰工作,让更多的人成为网络百科全书的编撰者。
B.将存在于每个人大脑中的知识积累起来,集腋成裘,解决只有顶级专家才能参与百科全书的编撰带来的旷日持久、耗资巨大的问题。
C.适应百科全书编撰需要提供尽可能多的知识并随时进行更新的要求,可以动员所有的专家甚至全社会都来参与,并及时进行更新。
D.使提问或解答问题变得饶有趣味,因此很多人——包括不少顶级专家在内的千万网民自愿参与这件没有报酬的事。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编撰百科全书走精英路线是完全错误的,不符合百科全书编撰的要求,因为更多的知识不是掌握在顶级专家而是其他专家和普通人手中。
B.维基百科网站词条编撰模式具有开放性和开创性,词条数目已达到180多万个,与百科全书的鼻祖《大曲百科全书》的编撰水平不相上下。
C.维基百科无偿对公众开放,读者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输入口语化的指令,即可调出所需的相关知识,使用起来方便快捷。
D.网络的普及难文化产品的形成和传播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也使文化产品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实际,更加容易受到普通人群的关注。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题。
反躬自省是对巴金最好的缅怀
郭之纯
巴金走了。这位深深自责几十年忏悔几十年的世纪老人,终得大解脱。
正如巴金的活着,已经是超出个体生命意义的符号象征,他的逝去,也同样超越一般的生死,成为一场蕴涵丰富的公共事件——从人们纷纷的缅怀语辞中不难看出,此时的巴金,如同一块无所不包、人人可挤的思想海绵,诸多人借巴金争相阐述“社会责任”、“文学良知”、“忏悔勇气”等概念;更有许多人在借着肯定巴金的机会,对自己作着或直白或曲尽其意的肯定。
巴金得到了无上的赞誉。在一个忏悔了几十年,对自己始终不愿意宽恕的老人灵前,这样众口一词,令人微微感觉到一种郁闷——这样的赞颂,难道真是巴金老人愿意听到的吗?所谓“盖棺论定”,对巴金这样的智者、勇者来说,我想,倘其在天有灵,他愿意听到的肯定是更为中肯的评价,而不是有溢美之嫌的谀词。当然,在以“逝者为大”、“为逝者讳”的社会传统中,这样的赞颂是符合常情的。但具体到巴金老人身上,却未免是对其度量和智慧的小觑。
一个真诚的忏悔者,他决不是为了表演而忏悔的。对一个真诚的忏悔者,他所需要的也不仅是赞颂。忏悔不只是为了告慰自己的心灵,更希望更多人及至整个社会共同的反思——不是以中庸姿态作“适可而止”的安慰,更不需太多赞颂。对忏悔行为的过度赞颂,势必将忏悔轻佻化、戏剧化、庸俗化,冲淡忏悔中所包含的那些真诚。
我们必须注意这么一种滥俗的倾向:就是将赞颂巴金,当作一种“表态”,当作一种标榜。赞颂巴金与否,不是、也不该是区分所谓“文学良心”的试纸。赞颂别人的忏悔,决不能等同于自身的忏悔。
文学的良心和勇气,决定着一个时代的历史标高。真正的文学家,最应该的姿态只能是批判、揭示和自省。巴金是中国那段特殊动荡时期文人生活的典型标本之一。勇敢地对巴金一生的悲喜剧进行反省,其实也是对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反省。从巴金老人后半生的心路历程看,这样做非但没有丝毫对巴老的不敬,甚至还是对其的大敬。
所以,自觉是以文学为使命者,都应该以巴老为鉴,对自己的作品和良心进行一番回视内省。比如,在当前这个商业文化泛滥的时代,自己是否坚守住了文学的贞操?是否如巴金一样务求“蘸着心血写作”?对世人世事,是否抱着一种大悲悯的态度观察,像巴金一样“以人类之悲为自己之悲”,勇作“人类苦难的歌人”?
这样的充满理性色彩的反躬自省,才是对巴金老人最好的缅怀。
(选自2005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不属于“巴金得到了无上的赞誉”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受到“逝者为大”、“为逝者讳”的社会传统的影响。
B.是为了告慰自己的心灵,是很多人及至整个社会共同的反思。
C.巴金不宽恕自己的忏悔勇气。
D.是社会对忏悔行为的过度赞颂。

小题2:下列不属于“充满理性色彩的反躬自省”的一项是(?)(3分)
A.勇敢地对巴金的一生进行反省。
B.对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反省。
C.以巴金为鉴,对自己的作品和良心进行一番回视内省。
D.不要赞颂巴金,因为那样是对他的大不敬。
小题3:对 “巴金的活着,已经是超出个体生命意义的符号象征”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金活着,不只是意味着生命的存在,更代表着社会责任、文学良知和忏悔勇气。
B.无论逝去还是活着,都是一场蕴涵丰富的公共事件。
C.包含许多人对自己作着或直白或曲尽其意的肯定。
D.他代表着一种批判、揭示和自省的姿态。
小题4: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代社会,作家应坚守自己的良心和勇气。
B.批判巴金就是小觑巴金的度量和智慧。
C.赞颂巴金,势必将忏悔轻佻化、戏剧化、庸俗化,冲淡忏悔中所包含的那些真诚。
D.对巴金的忏悔,意味着对自己和对社会的忏悔。
小题5:巴金逝世之后,得到了不少人无上的赞誉,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试整合文中信息加以概括。(6分)



3、阅读题  柔弱的人
契诃夫
  前几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请到我的办公室来。需要结算一下工钱。
  我对她说:“请坐,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您也许要用钱,您太拘泥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呶……我们和您讲妥,每月三十卢布……”
  “四十卢布……”
  “不,三十……我这里有记载,我一向按三十付教师的工资的……呶,您待了两个月……”
  “两个月零五天……”
  “整两个月……我这里是这样记的。这就是说,应付您六十卢布……扣除九个星期日……实际上是星期日您是不和柯里雅一块儿学习的,只不过游玩……还有三个节日……”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骤然涨红了脸,牵动着衣襟,但一语不发……
  “三个节日一并扣除,应扣十二卢布……柯里雅有病四天没学习……您只和瓦里雅一人学习……您牙痛三天,我内人准您午饭后歇假……十二加七得十九,扣除……还剩……嗯……四十一卢布。对吧?”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左眼发红,并且满眶湿润。下巴在颤抖。她神经质地咳嗽起来,擤了擤鼻涕,但——一语不发!
  “新年底,您打碎一个带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二卢布……按理茶杯的价钱还高,它是传家之宝……上帝保佑您,我们的财产到处丢失!而后呢,由于您的疏忽,柯里雅爬树撕破礼服……扣除十卢布……”
  女仆盗走瓦里雅皮鞋一双,也是出于您玩忽职守,您应对一切负责,您是拿工资的嘛,所以,也就是说,再扣除五卢布……,1月9日您从我这里支取了九卢布……”
  “我没支过!”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嗫嚅着。
  “可我这里有记载!”
  “呶……那就算这样,也行。”
  “四十一减二十七净得十四。”
  两眼充满泪水,长而修美的小鼻子渗着汗珠。令人怜悯的小姑娘啊!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有一次我只从您夫人那里支取了三卢布……再没支过……”
  “是吗?这么说,我这里漏记了!从十四卢布再扣除……”呐,这是您的钱,最可爱的姑娘!三卢布……三卢布……又三卢布……一卢布再加一卢布……请收下吧!”
  我把十一卢布递给了她……她接过去,喃喃地说:“谢谢“。
  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憎恶使我不安起来。
  “为什么‘谢谢’?”我问。
  “为了给钱……”
  “可是我洗劫了你,鬼晓得,这是抢劫!实际上我偷了你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
  “不给?怪啦!我和您开玩笑,对您的教训是太残酷了……我要把您应得的八十卢布如数付给您!呐,事先已给您装好在信封里了,可是何至于这样怏怏不快呢?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难道生在这个世界口笨嘴拙行吗?难道可以这样软弱吗?”
  她苦笑了一下,而我却从她脸上的神态看出了一个答案,这就是“可以”。
  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怒,接着把使她大为惊奇的八十卢布递给了她。她羞怯地点了一下数就走出去了……
  我看着她的背影,沉思着:“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小说虽然仅有两个人,但人物形象性格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小说虽然不长,还不满千字,但结尾出人意料,从而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
C、小说的主人公是“我”和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因为作者关于二人的笔墨相当。
D、小说基本上以对话的形式来写的,不管是“我”的话,还是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的话,都极具个性。
E、小说中的“我”实际上是搞了一次恶作剧,实在是让人感到可恶可恨。
2、在结算工钱的过程中,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的思想感情有什么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对尤丽娅·瓦西耶夫持什么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是一个柔弱的人,这仅仅是由她的性别和性格决定的吗?试联系文本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端午节
( 2008年6月4日14:30,著名学者纪连海接受中国文明网专访,就如何传承端午节习俗等问题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
主持人(以下简称“主”)中国自古就是个尚“礼”的国家,各种典礼和仪式都是组成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部分,当今的社会环境下,我们不可能通过提倡重新举办大规模的典礼来宣传传统节日,但没有了先人最朴素的崇拜感和庄严感,传统节日就很容易变淡、变味了。
您怎么看“过节的概念已经很淡化了”这样的现象?
纪连海(以下简称“纪”)我觉得是这样,过节的概念淡化了,是因为他不了解我们的节日,如果他了解了我们的端午节,那么他一定不会淡化。比如说中华民族这么多的节日,除了给神和鬼过的以外,给人过的其实就是端午节。当然这个端午节真的就是给屈原过的吗?历史不是这么简单,我们中华民族的端午节真正的起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起源于吴越,今天的江苏和浙江地区在几千年前就创造了龙,他们认为自己是龙的子孙,那么我们如何和自己的祖先进行交流呢?这样就有了最早意义上的端午节。 
我们现在都会说我们是龙的子孙,那么你的纪念和你的仪式在哪里呢?比如说我们现在是划龙舟,划龙舟代表我们是龙的子孙。现在包粽子是给人吃的,过去是给蛟龙吃的,是我们祭祀祖先的一个方式。过去过端午节的时候南方比较普遍。过去南方过端午节的时候都缠五色丝,因为龙有龙纹,过去花和尚鲁智深就是因为他身上纹着花才得名。后来这个纹身比较痛苦,就衍变成为系五色丝以代表我们是龙的传人的后代。过这种端午节本身就有回味祖先的意思。
主:传统文化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部分,像端午节也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节日,您是如何看待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
纪:端午节有两个源头,最后这两个源头落脚点是在屈原这里。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了很多人,有的人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荆楚地区的人说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等到了宋朝的时候却把这个节日划定成为我们的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为什么呢?从宋朝到现在一千年,屈原的诗,屈原的《离骚》在我们印象里比较深。
为什么我们要纪念屈原呢?中国的老百姓说要纪念屈原,其实并不是屈原投江自杀,而是他那种精神,面对着国家、民族的灾难,我要起身抗争,我要保持一种民族的气节,我要保持一种清白。那么屈原说的话,不是像我们老百姓这么容易理解,那就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屈原。就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维护。所以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要纪念屈原,为什么要把一个端午节,人为地和屈原联系起来。其实我们中国人过端午节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比屈原早多了。吴越划龙舟划了3000多年,中原像我说的挂艾蒿这种东西也有3000年了,都比屈原要早上1000年。
主: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越是封闭落后的地区的传统文化保存的越是完整,内容和形式也越丰富;相反,越是发达和现代化的地区的传统文化越单薄和冷淡。您怎么看这样的现象?
纪:这种现象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这个现象在过去应该说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越落后、越封闭的地区传统的文化保护得更好,而越开放、越发达的地区这种民族节假日的味越淡,越发达的地区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没有时间过节。第二、随着我们中西交流的增加,很多人会去过西方的一些节日,所以看起来传统节日的味道就淡一些。第三、由于我们前面诸多的原因,再加上我们近一百年来对这种节日的宣传和了解比较少。端午节原来从中医药的角度来讲是一个防病治病的,这样的话,你还会不过吗?这两年,每当中华民族节日的时候,都会有一些网友在网上纪念,你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所有节日都有一批人在推广,他们是义务的,他们就是在推广中国人要过中国节。
这就是因为当一个民族足够强大的时候,一定会问三个问题:第一、我是谁?第二、我从哪里来?第三、我去向何方?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是龙的传人,我要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改变、影响整个世界,所以不要说我们的发达会让我们的文化消失。恰恰相反,在发达地区,我们传统的文化之所以淡化恰恰证明了我们这个发达还不够发达,如果我们再发达一点,我们都会说:我们中国人的端午节会更加有意思。
主:您觉得有给其他人物设立纪念日节日的必要吗?
纪:我觉得这个人必须是独一无二的,屈原就是独一无二的,屈原之后有千千万万的屈原,但是屈原之前没有。我们可以看到有哪一个人是官吏?是伟大的诗人?既是文人又是官吏,为国忧国忧民,最后又在国破家亡之际投江自杀呢?如果我们真的能讨论出来有这样的人的话,也未尝不可,但是这个人一定是中华民族公认的。比如说我们讲屈原,我们讲中华民族周围的很多的国家都是要过端午节的,如果我们找出一个人也能有这么广泛的认知度我是赞成的。
小题1:下列对文本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人们的传统节日意识之所以淡化,是因为传统节日都是为鬼神过的,端午也不例外。
B.历史真是不简单,人们为和祖先交流就产生了最早意义上的端午节,真的是为纪念屈原。
C.人们在端午节纹身,后改为系五色丝以示自己是龙的传人,都有回味祖先的意味。
D.这篇访谈有一个亮点就是:主持人巧妙的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过传统节日的话题联系起来。
E.被访谈者认为:屈原的独一无二是因为他独特的身份,历史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诗人兼官吏。
小题2:以“端午节”为话题,主持人提了四个问题,请概括这四个问题的要点,并归纳概括访谈的主题。(6分)
小题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我们传统的文化之所以淡化恰恰证明了我们这个发达还不够发达,如果我们再发达一点,我们都会说:我们中国人的端午节会更加有意思”,这句话的理解。(6分)
小题4:纪连海先生认为: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端午节是为屈原设立的,而且也只有屈原才有资格达到这样一个被以节日的形式来纪念的高度,其他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以这样的形式来纪念的,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本探究。(8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
淡 竹
苏沧桑
  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腹。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松树很满足,即使干瘪的果子永远得不到更饱满的收获。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熏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据说气味能抵挡蛇对游人的侵袭。浮萍无根,却有心,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被践踏的草,总是第一时间奋力挺直腰杆,挂着最底层最灿烂的笑。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嗜血,一边甜言蜜语……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甚至动物。三只人工繁殖的小老虎,眼睛都未睁开,拼命争抢着狗奶妈的乳头。
  甚至那口奇异的朱家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献媚,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生立命,才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真是空的吗?
  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充盈。
  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
  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林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中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荫,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
  他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
  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
  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的丰衣足食。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选自2009年第12期《散文》)
1.文中两次说到淡竹是“植物中的另类”,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竹子”在文中的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