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一)
A.徽派建筑在封建族权的制约下强调整体轮廓必须像模像样,以封建“风水”术为理论依据,讲究群体布局,如不符合要求,有时需要修改或弥补。 B.各族各姓对祠堂建设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宗族使用族产收入;有的宗族采用挨家摊派的方式;有的宗族采取主动捐赠的方式,族人有钱出钱,没钱出力。 C.民居群以祠堂为中心放射状散开,像封建城池中拱卫内城的外廓。水口类似于护城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具有防卫功能。 D.间接反映一个宗族社会地位、文化素质、经济实力的祠堂的外观形象、内部设施,是宗族间相互攀比争雄的首要内容。 |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物入侵:人类社会的另一巨大威胁
由于地理、地貌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每一个物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被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生存发展,这种物种称为本地种。外来种或称非本地种,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历史上没有的但被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引入的物种。当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时,多数无法正常生存,需要人类特别管护才能维持,但有少数物种到新生境后不仅可以自然生存,而且快速生长繁衍,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这就成了入侵种。入侵种有别于普通外来种的最大特征是它对本地生态系统带来的“入侵”后果。一个入侵种的形成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而且外来入侵物种在原产地没有对当地原有生物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在多种控制因素存在的情况下,与当地原有生物处于一种共生共荣的局面。但当它们来到新生境后,犹如脱缰之马,摆脱了原来的束缚,尽可能利用新生境资源,挤占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和资源,构成危害。
能造成入侵的外来物种都具有一些类似的特点。它们的生态适应能力强。许多外来物种适宜生存的范围非常广,有的可以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有的可抵御干旱、低温、污染等不利环境。它们的繁殖能力强。入侵种能产生大量的后代,或繁殖世代较短,甚至具有很强的无性繁殖能力。传播能力也是它们的一大法宝,可借助各种各样的力量进入新环境。
外来种的入侵是多渠道、层层攻入的,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危及本地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出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如果不注意生态效益,就会造成生物入侵的严重后果。随着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的增加,许多外来物种常常搭乘人类的“顺风车”,作为“偷渡者”进入新环境。此外,外来入侵生物可以通过风力、水流,以及鸟类等动物的传播自然传入。需要说明的是,外来有害生物也许并不是只通过一种途径传入,可能由两种或多种途径交叉传入,在时间上并非只有一次传入,可能是两次或多次。由此可见,多途径、多次数的传入加大了外来有害生物定居和扩散的可能性。
在人类文明史上,物种的引进曾推进了生产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世界面貌并造福人类社会。餐桌上美味可口的“洋庄稼”,公园里姹紫嫣红的外来花木,动物园里形态各异的外来动物,林林总总的外来生物,为我们增添了无穷的乐趣。然而,外来物种却是一把“双刃刀”,也常常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1.下列对“生物入侵”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生物入侵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历史上没有的物种被人类活动所直接引入。
B.生物入侵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历史上没有的物种被人类活动所直接或间接引入。
C.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中可以自然生存并且生长繁衍。
D.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后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2.选出属于入侵种共同特点的一项
A.繁殖世代较短。
B.可抵御干旱、低温、污染等不利环境。
C.传播能力强。
D.具有很强的无性繁殖能力。
3.下列对“一个入侵种的形成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并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不存在。
B.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并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很小。
C.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时,多数无法正常生存。
D.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时,需要人类特别管护才能生长。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来物种没有了原产地各种生态因素的制约,必然会反客为主,形成对新生境产生很大危害的入侵种。
B.本地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原因可能是生物入侵。
C.出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的严重后果。
D.从外来入侵种的原产地把抑制它的天敌引进来,就有可能消除生物入侵的危害。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走出神话?海明威
厄内斯特·海明威是中国读者非常熟悉的几位著名美国作家之一。每当我们谈论起海明威,我们都不会忘记他曾经在自己的小说中表现过战争的惨烈和荒诞,描写过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沦丧和精神崩溃;不会忘记他所铸就的那种坚强不屈的“硬汉子”性格和既会豪饮、钓鱼、滑雪。又会打猎、拳击、斗牛的潇洒人生态度;也不会忘记他所创造的那种以“冰山”为其象征的极为深沉含蓄的艺术风格和简洁明快的散文语言。无论是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还是作为一个与笔下的时代超人早已融为一体的作者,海明威的形象都已深入中国读者的心中。
然而,我们所熟悉的海明威未必不是神话中的海明威。海明威也未必就能够真正地挣脱人性、阶级和时代的束缚而成为理想的代表、正义的化身、反战的斗士、勇猛的俊男和绝无仅有的杰出作家。人类需要神话,每一个时代都需要特殊的神话人物。作家需要借助神话去推销自己,读者也需要用神话来抚慰自己的心灵。平心而论,海明威的神话不仅是他个人的杰作,更是社会大众内心欲望的对象化,它是时代的产物,是一个民族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生活哲学的体现。
神话给海明威罩上了圣光,神话也让海明威成了牺牲品。当人们终于有一天有意无意地将海明威放在神话背景中去仔细打量时,他那实际是由尘俗的泥土捏成的肉体当然也就难免暴露出千疮百孔。他的怯弱,他的自卑,他的痛苦,他的好斗,他的惟我独尊,他的小肚鸡肠,他的忘恩负义,他的大男子主义。他的为了抬高自己而贬低他人,他的野心勃勃而艺术功力又有所欠缺,以及他那给人留下无尽迷惑的自杀之举,等等等等,这一切原本常人见怪不怪的人性自然缺陷都因放在了神圣的显微镜下而显得不可饶恕。
可怜的海明成在活着时就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而吃尽了苦头,他的在天之灵若看到身后的评论家们竞如此地亵渎神灵,想必会失声痛哭。
其实,走下神坛的海明威以及所有热爱和崇拜海明威的读者大可不必为他的遭遇而悲哀。凡人终究是凡人,而重新获得做人的权利将会使他获得一种新的喜悦。从神话的天国里坠落人世,海明威应该能够突然发现他自己的的确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了不起的作家。无论是现实中或是在小说里,他部轰轰烈烈地生活了一回。虽然他不可能完全超越自我,克服自身所有的缺陷,但他的缺点如同他的优点一样都为他的成熟铺平了道路,促使他努力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用他的生命和文字激动了整整一代人和后世。他以自己的思想和艺术,以他的敏感和深刻,甚至以他的弱点,以他晚年的悲观和宿命论思想以及凌驾于其上的永不服输的个性,向世人表明了他是一个真正不同凡响的人,是一个真正有血有肉有韵味有灵魂的人。如果说人的最大幸福就是能够实实在在地做一回人,那么海明威总算在他身后的传记里恢复了他本来的面目。
小题1:
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海明威的艺术风格。(55字以内)
小题2:
作者在末段对海明威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评价的要义是什么?(80字以内)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陶公祠的菊花
①江水是菊黄色的,那江水里流动着的莫不真是晋朝的菊花?
②已经不是菊花季节,陶公祠院中那两厢曾经盛开的菊花都已败萎了,只偶尔还露出残的黄色。祠在江边,就在这段被称为菊江的长江边。这地方真个与菊有缘,有“菊江”、“菊邑”,还有个乡叫“黄菊乡”。我依然走在菊花的意韵之中,初冬那菊黄色的阳光和身边那座被菊黄色历史装帧的古建筑,以及存在于胸臆之中的菊花般的品格,和风中飘荡的大朵大朵菊花般的幻想,都让我陶然如醉。
③陶渊明,曾在这里种菊,种出了一大片他认为应该存传后世的文人们的自珍和清高之气。我知道他其实很想做官,少时就有猛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到幽州。”而且,也做官,只是受不了官场那种腐气,那般骄奢淫逸。他的腰椎骨似乎很硬,不愿为五斗米而弯。他就把大印挂在彭泽县的大堂上,然后走出来,走到风和阳光之中,走到那片贫寒却诚实的土地之上。他耕种的姿势或许可笑,腰弓着,整个上身几乎与土地平行。人们并不知道,他是一边耕种,一边在泥土中寻他的诗句。
④陶公祠中有一尊陶公像,高丈余,-石所镌,给人一股子凛凛不可侵犯的傲然。真正的陶渊明当然不会是这个样子,他后来穷得没饭吃,没酒喝,甚至乞讨过,那样子一准佝偻?哪能有如此威风?但我却懂得塑者的匠心:他并不只是雕塑东晋的那个人,而是塑他,冷傲的气质。仰望陶公塑像,几分崇敬,几缕亲近。他似乎有话要说,却是欲说还休。1600年了,他要说的话,都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
⑤在史书上,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官场腐败,社会奢靡,石崇、王恺斗富,让侈浊之风登峰造极。陶公就只好种些菊花,很想让菊花的清气影响一下他厌恶之极的世风,然而菊花太小,那一星半点清菊之气又怎能荡涤一个奢腐王朝的浊臭呢?出乎陶公意料的是,那菊花的清气后来却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
⑥苏东坡日:“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如曰:‘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巅。’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东坡大抵是闻过陶渊明的菊花味的,不仅闻过,而且深深地闻过,他在《水龙吟》中言道:“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吾侪心事,古今常在。”陶公或真未死,若真未死,当在菊花之间,以一种清傲之气面对滔滔菊江和无期无尽的岁月。
⑦祠不大,却修葺得很好,在江边一块高地上。祠后有塔,曰“秀峰塔”,另有一塔在不远处,叫“天然塔”,被称为“江流双塔”。祠与塔构成了一种沉重而冷肃的气氛,在江边,在永远盛开的菊花之中。
⑧陶公安在?问菊,菊却隐去了笑容,独向寒风。
1.作者在第二段中说:“我依然走进了菊花黄的意韵之中。”这里为什么用“依然”一词?“菊花黄的意韵”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中“他是一边耕种,一边在泥土中寻找他的诗句”一句中,“在泥土中寻他的诗句”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四段中说:“1600年了,他要说的话,都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五段作者说陶公菊花的清气“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根据文章,这种影响实际表现在哪两个方面?请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