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① 家果贫,数年犹不能展一礼?② 水陆南经二十余里,几筵相接 ③ 地高坠重,公可休矣?④ 夫人谓母曰:“总迟矣” ⑤ 吾恃其文为家也?⑥ 夫人常以礼规放佚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③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
(1) 南京府尹听说状元家里贫穷,动用公款替他送了聘礼,大小官吏都来帮忙效力。
(2) 尸体悬挂了三天,圣旨下达后才入殓,牛车装着柳木薄棺拉出外城,没有一个人观看。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卜”是选择的意思。文言实词的考查是高考必考点,而学生在应考时往往出现以下四种错误:1、不辨古今,以今义解释古义;2、不知通假,以通假字为本字;3、不明活用,未按活用类型解释词义;4、不分单双,将两个单音字误作一个双音词。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源于教材,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就多达120个。故在平常学习中注重积累和识记是基本方法,当然在积累识记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也是必要的。
小题2:“① 家果贫,数年犹不能展一礼”意思是“果然,鹅笼家里十分贫穷,几年还不能施行一礼”;说的是鹅笼家里十分贫穷。“② 水陆南经二十余里,几筵相接”意思是“水路陆路向南达二十余里,祭祀的筵席接连不断。”说的是鹅笼夫人死后受到人们祭祀的场面。“⑤ 吾恃其文为家也”意思是“我把他的文章看作他的家业。”说的是鹅笼夫人嫁给鹅笼的原因。
考点14: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3:答题区域在文章第四段“卒时语鹅笼曰:“地高坠重,公可休矣!妾不自知何故,以今日死为幸。”这句话意思是:(夫人)死时对鹅笼说:“站的地势越高,摔得越重,你现在可以退下来了!我不知道是什么缘故,认为今天死了是一种幸运。”并非是胡言乱语,而是对鹅笼的劝告。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重要实词和虚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应注意“代”、“执事”、“始”和“郭”这些词语。
【参考译文】
鹅笼夫人,是毗陵某户人家的女儿。小时侯,父亲知道女儿肯定会显贵,慎重地选择女婿,当得到鹅笼写的文章,马上定他为女婿。她母亲问:“家庭情况怎么样?”(父亲)回答说:“我把他的文章看作他的家业。”果然,鹅笼家里十分贫穷,几年还不能施行一礼。
壬子年秋季,鹅笼二十四岁,在乡试中了举人。夫人的母亲说是太出乎意料了,就是鹅笼也急忙请求马上婚娶。夫人对母亲说:“反正已经迟了。”于是鹅笼愧疚地赴京应考。会试、殿试两榜都考取了第一名,名闻天下。南京府尹听说状元家里贫穷,动用公款替他送了聘礼,大小官吏都来帮忙效力,亲朋好友及女佣们比围观她妹妹受聘礼时的劲头还足。而夫人仍平静地坐在那里做她的针线活,一点也不为之动容。
不久,鹅笼奉皇帝特别恩赐回家娶妻。地方巡抚、巡按御史以及郡守,都聚集到驿站的庭院等候,鹅笼亲自迎娶新娘。从毗陵到鹅笼家,沿河两岸绛纱连绵数十里,县官穿着盛装来到城外,伏道迎接。一个女人如此显贵荣华,从来没听说过。
鹅笼任宰相十年,夫人经常用礼仪规劝他放纵骄逸的行为,所以鹅笼当时仍因为少有过失而闻名。壬申年,夫人在京城的住所去世,朝廷赏赐七天坐禅拜佛祭祖的礼仪,并派官吏护送灵柩回家,命令有司料理丧事。灵柩启程之日,有很多公卿勋贵前来,举行祭奠的帐幄鳞次栉比,像云一样聚集在京城东郊。水路陆路向南达二十余里,祭祀的筵席接连不断。(夫人)死时对鹅笼说:“站的地势越高,摔得越重,你现在可以退下来了!我不知道是什么缘故,认为今天死了是一种幸运。”一年后,鹅笼请假回到故里。过了几年,又攀附权贵当上了宰相,因纵欲专权,恣乱朝政,被皇帝赐死。
评论说:我到京城,听说鹅笼头戴小帽身穿青衫死在古庙里,刑部锦衣卫主管刑狱的官吏锁上门汇报去了。尸体悬挂了三天,圣旨下达后才入殓,牛车装着柳木薄棺拉出城,没有一个人观看。鹅笼第二次任宰相时到了如此地步,就可以明了夫人死的时候说的话,她本来已看出了鹅笼的细微变化。唉!一个人有罪于他的国家,肯定先前就对不起他的夫人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植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琏、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浔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浔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传正嘉叹,复其夫徭役。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曼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击剑,为任侠 ?任侠:见义勇为,以行侠仗义自任。 ?
B.子,谪仙人也 ?谪仙:隐居避世的仙人。 ?
C.益骜放不自修 ?自修:约束自己的言行。 ?
D.进止仍有风范 ?进止:进退举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白“骜放不自修”的一组是(? ?)。 ?
①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
②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③帝赐食,亲为调羹
④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⑤召入,而白已醉?
⑥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
⑦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⑧磷起兵,逃还彭泽
⑨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
A.①②④⑥?
B.②④⑤⑦ ?
C.③④⑤⑨?
D.⑤⑦⑧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白出生时,母亲梦见了长庚星,长庚星又叫太白星,因而取其字为太白。 ?
B.李白喜欢纵横家的言论,喜欢击剑,还经常帮助别人,对财物看得很轻。 ?
C.皇上在沉香亭观景,心有所感,召李白来作歌词,然李白已醉,酒稍醒,提笔作词,辞藻绮丽,一气呵成。 ?
D.安禄山反叛时,李白做了永王李磷的幕僚,李磷兵败,李白就被判流放夜郎,后遇大赦,回到寻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
(2)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
参考答案:1.B
2.B
3.D
4.(1)高力士平素为朝中显贵,把替李白脱鞋当成耻辱,于是挑剔他诗中的毛病并加以附会,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总是从中作梗加以阻止。 ?
(2)朝廷下诏,把他长期流放夜郎。正好碰上大赦,他便回到浔阳,后来又因事而获罪,被投入监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芋老人传
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者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选自《春洒堂文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衣湿袖单,影乃益瘦益: 更加
B.老人延入坐延:邀请
C.以污贿不饬罢饬:规矩
D.辄屈膝叩首迎款迎:应对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最能表明芋老人“知道”的一组是(3分)(?)
① 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② 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③ 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④ 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⑤ 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⑥ 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慈水祝渡的芋老人夫妇生活清苦,心地善良。他们曾热情款待屋檐下避雨的书生,书生饱食之后表示日后一定不会忘记芋老人夫妇的恩情。
B.当年贫寒的书生贵为相国后,却无法品味出当年芋的味道。于是派人寻找曾为他煮芋的夫妇,但芋老人煮的芋仍未让他感觉到昔日的甘甜。
C.作者通过芋老人由食芋者前后食芋的不同感受联想并列举一系列所见所闻之事,谆谆告诫人们:无论取得怎样的功名,都不要改变自己从前质朴的心灵。
D.文末提出疑问,表面上是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实际是对“野老鄙夫”的赞扬,对“缙绅士大夫”的讽刺,可谓言近旨远,发人深思。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5分)
(2)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我们)村子南边有对过着贫苦生活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
只是奇怪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么擅长说话到这样的地步呢!难道他真是明白道理的人吗?
本题解析:
小题1:迎:迎合、归降
小题1:“知道”:即懂得道理。 ①“略知书”未必懂得道理?③只是讲述相国的经历?⑥作者评价,非直接体现
小题1:张冠李戴,煮芋者为老妪
小题1:(1)“井”、“臼”、“佐”1分,句式“有夫妇守贫者”1分,省略主语“妻子”1分(2)“特”、“虽”、“长”、“至是”各1分,固定句式“岂……欤” 1分
参考译文:
芋老人,是慈水县祝家渡人。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自己和老妻在渡口边居住。有一天,有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书生)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显得)更加瘦弱憔悴。芋老人请他进屋里坐坐,(闲聊中)知道对方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完,正要回家去。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头拿来请书生吃,书生吃光了满满的一碗;芋老人又为他盛一碗,书生吃得很饱。笑着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芋头的温情啊!”雨停以后,书生就告别离开。
十多年后,书生由考取一甲进士而官至宰相。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吃了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么香,那么甜呢!”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儿子也不用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
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不久,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也放下手中的筷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芋老人走上前说:“都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那么香甜,并不是(和现在的)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那时候),相公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所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陈列大鼎,哪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公您的改变仅仅止于对芋头而已呢!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我们)村子南边有对过着贫苦生活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考中科举,得到功名后,就宠爱其它的姬妾,抛弃家里的妻子,以致妻子忧伤过度,郁郁而终。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头一样啊!城东边有甲,乙两名同学,共享一方砚台,一盏灯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户,一张床铺,连早晨起来穿的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后来乙先及第,进入官场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还讥笑他,不管他,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更听说过某某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立志说未来自己如果得志显达的话,就要廉洁干练如某某古人,忠孝如某某古人;可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贪污受贿,行为不规矩而被罢官。这种情形,就是把他所学的道理看成像芋头一样了。这些还说得过去。我邻居有家私塾,(我)听里面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太守、县令,他们有人腰佩紫绶金印,有人上下轿由仆从折帘撩幔。然而一旦国内发生事变,异族自外入侵,他们往往就下跪叩头归顺,唯恐落后,竟然把宗庙、国家、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统统等同于芋头了。这样说来,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那里单单只是一双筷子之间而已呢!”
老人话没说完,宰相非常震惊赶紧向他感谢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于是芋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
赞许说:“芋老人能够在无意中遇到宰相,一见如故,进而和他结缘,真是奇特的事情哪!不知道宰相如何能否不愧对老人家的话呢?不过,从他能够不忘怀那顿芋头看来,应该是好过那些老人说的看上去如芋头的故事中的人们吧!本来就比那些好只是奇怪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么擅长说话到这样的地步呢!难道他真是明白道理的人吗?唉!天下道理,有些是达官贵人与读书人所说不出来的,然而乡下老人,粗鄙百姓却能够说得出来,往往就是如此。”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应升诫子书①
吾直言贾祸,自分一死,以报朝廷,不复与汝相见,故书数言以告汝。汝长成之日,佩为韦弦②,即吾不死之年也。
汝生长官舍,祖父母拱璧视汝,内外亲戚,以贵公子待汝。衣鲜食甘,嗔喜任意,娇养既惯,不肯服布旧之衣,不肯食粗粝之食。若长而弗改,必至穷饿。此宜俭以惜福,一也。
汝少所习见游宦赫奕,未见吾童生秀才时,低眉下人,及祖父母艰难支持之日也;又未见吾囚服被逮,及狱中幽囚痛楚之状也。汝不尝胆以思,岂复有人心者哉!人不可上,势不可凌。此宜谦以全身,二也。
祖父母爱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训汝汝傲而弗亲今吾不测汝代吾为子可不仰体祖父母之心乎至于汝母更倚何人汝若不孝神明殛之矣。此宜孝以事亲,三也。
吾居官爱名节,未尝贪取肥家。今家中所存基业,皆祖父母勤苦积累,且此番销费大半。吾向有誓愿,兄弟三分,必不多取一亩一粒。汝视伯如父,视寡婶如母,即有祖父母之命,毫不可多取,以负我志。此宜公以承家,四也。
汝既鲜兄弟,止一庶妹,当待以同胞。倘嫁中等贫家,须与妆田百亩;至庶妹之母,奉事吾有年,当足其衣食,拨与赡田,收租以给之。内外出入,谨其防闲③。此恩义所关,五也。
汝资性不钝,吾失于教训,读书已迟。汝念吾辛苦,励志勤学,倘有上进之日,即先归养。若上进无望,须做一读书秀才,将吾所存诸稿简籍,好好诠次。此文章一脉,六也。
吾苦生不得尽养。他日伺祖父母千百岁后,葬我于墓侧,不得远离。
【注】①李应升(1593年-1626年),字仲达,号次见。明朝南直隶江阴人。万历丙辰进士,官至御史,为东林党人,敢言直谏,多次上疏弹劾权奸魏忠贤,入狱而死。②韦弦:韦,熟牛皮;弦,弓弦。成语有“韦弦之佩”,意为用来警戒自己的有益的规劝。语出《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③防闲:防,防水的堤坝;闲,防兽的圈栏。泛指防备和禁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吾直言贾祸招致
B.祖父母拱璧视汝看见
C.衣鲜食甘很少
D.以负我志担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若长而弗改若上进无望
B.不复与汝相见须与妆田百亩
C.汝长成之日及狱中幽囚痛苦之状也
D.以贵公子待汝当待以同胞
小题3:下列各句,全部属于李应升对儿子的“告诫”的一组是(?)
① 汝长成之日,佩为韦弦,即吾不死之年也
② 汝少所习见游宦赫奕
③ 汝不尝胆以思,岂复有人心者哉
④ 人不可上,势不可凌
⑤ 内外出入,谨其防闲
⑥ 汝资性不钝,吾失于教训,读书已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身陷囹圄,不向阉党屈服,决心以死报效朝廷,因此写下这封信,作为临终遗言,教育尚未成年的儿子。
B.作者指出儿子身上存在的过于任性、不敬长辈、不能吃苦等毛病,要求儿子认清危害,改正缺点,学会做人。
C.作者要求子女们和睦友爱,妹妹出嫁时要以一百亩田地作为陪嫁,兄弟三人要平分财产,谁也不要想多占一点。
D.作者把自己的两点遗愿托付给儿子:一是希望儿子整理自己留下的文稿,二是希望将来把自己葬在父母墓旁。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祖 父 母 爱 汝 汝 狎 而 忘 敬 汝 母 训 汝 汝傲而 弗 亲 今 吾不 测 汝 代 吾 为 子 可 不 仰 体 祖 父 母 之 心 乎 至 于 汝 母 更 倚 何 人 汝 若 不 孝 神 明 殛 之矣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此宜谦以全身,二也。
②吾居官爱名节,未尝贪取肥家。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祖父母爱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训汝/汝傲而弗亲/今吾不测/汝代吾为子/可不仰体祖父母之心乎/至于汝母/更倚何人/汝若不孝/神明殛之矣。
小题1:①这样就应该谦逊恭谨,来保全自身,这是第二点。
②我做官,爱惜名声和节操,从来没有贪婪攫取,使家里富裕。
本题解析:
小题1:B.看待,与“以贵公子待汝”的“待”同义;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鲜艳的衣服;D.违背。
小题1:A.连词,表假设,如果;B.介词,和、跟/动词,给;C.结构助词,的;D.介词,用,拿。
小题1:②和⑥是叙说,不含告诫意味。
小题1:“汝既鲜兄弟”表明作者只有一个儿子。“兄弟三分”,指作者与其兄其弟三家均分财产。
小题1:本题考查断句能力,文中代词很多,有利于断句。4分,错1—2处扣1分,3—4处扣2分,余类推,扣完4分为止。当断不断,不当断而断,都算错。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点:①3分。“全”、“二也”各1分,全句大意1分。“此”以为“因此”之类,不扣分。②3分。“爱”“肥家”各1分,全句大意1分。“爱”译为“喜爱”“重视”“吝惜”“吝啬”算错,“肥家”意译为“为家里捞好处”之类,不扣分。
【参考译文】
我因为正直的言论招致灾祸,自己料想唯有一死来报效朝廷,不能再和你相见,所以写几句话来告诫你。你长大成人的时候,能把这些话当做警戒自己的规劝,也就是我虽死犹生的时候了。
你生长在官府,祖父祖母像看待奇珍异宝(拱璧:一种大型玉璧,径长尺二,用于祭祀,因须双手拱执,故名。后比喻极其珍贵的事物)一样看待你,家族内外的亲戚都用对待尊贵公子的方式对待你。你穿着光鲜的衣服,吃着甘美的食物,喜怒任性,娇生惯养已成习惯,不肯穿布衣旧衣,不肯吃粗茶淡饭。如果长大成人还不能改正,一定会陷入贫穷饥饿的境地。这样就应该用节俭来珍惜眼前的幸福,这是第一点。
你从小见惯我四处为官显赫得意的样子,没见过我做童生和秀才时低眉顺眼谦恭待人的样子,以及祖父祖母在艰难中支撑家庭时的情景,更没见过我身穿囚服被捕入狱,以及在监狱中被囚禁时万分痛苦的情形。你不尝着苦胆去好好想想这一切,又哪里算得上是有人心的人呢?做人不能居高临下,不能仗势凌驾他人。这样就应该用谦恭来保全自身,这是第二点。
祖父祖母疼爱你,你却因为亲近而忘了尊重;你的母亲教育你,你却傲慢而不亲近她。现在我遭遇难以预料的灾祸,你替代我做儿子,能不恭敬地体会祖父祖母的爱护之心吗?至于你的母亲,她还能依靠什么人呢?你如果不孝顺,上天都要惩罚你了。这样就应该用孝心来侍奉长辈,这是第三点。
我做官珍惜自己的名声和节操,不曾贪婪攫取,使自家富裕。现在家中留下的财产,都是祖父祖母勤劳辛苦积累的,况且经历这次大难,已经花费了大半。我曾有誓愿:兄弟三人,财产均分成三份,自己一定不多拿一亩田一粒谷。你要像对父亲一样对待伯父,像对母亲一样对待寡居的婶婶,即使有祖父祖母的命令,也丝毫不能多占多要,以致违背我的心愿。这样就应该以公平之心来继承家业,这是第四点。
你既然没有兄弟,只有一个庶出的妹妹,就应该拿同胞妹妹看待她,倘若她嫁到中等或贫穷人家,必须给她一百亩陪嫁田地;至于庶妹的母亲,已经侍奉我多年,应当让她丰衣足食,分给她养老的田地,让她收取田租来供养生活。家里家外进进出出,要严守规矩。这关系到恩德道义,这是第五点。
你天资不愚钝,我教育不够,你读书已经很晚。你要念着我辛勤劳苦,激发志气勤奋学习,假如有考取科举的一天,就先回家奉养老人。如果科举没有希望,也要做一个读书秀才,把我留下的文稿书籍,好好整理。这关系到我们家文章学问一脉相传,这是第六点。
我深以为苦的是人生在世不能为父母养老送终。将来等到祖父祖母百年之后,一定把我葬在他们坟墓的旁边,不能远离他们。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以下问题。(7分)
甲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乙
《论语》的精髓为后人学习、借鉴,被誉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良策。对于执政者而言,应该对天下人一视同仁,而不应以是非善恶定天下,只要执政者正确地引导,天下人就会去恶向善,所以天下人不必拘泥于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
小题1:(1)用文中一个词概括孔子中庸之道的内涵。(1分)
(2)结合子贡和孔子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孔子中庸思想的精神实质。(3分)
小题2: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是非善恶”观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过犹不及。(2)孔子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及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稳定。孔子的观点体现了“仁”的思想,而又区别于“折中主义”。
小题1:不准确。儒家认为执政者对天下人本来是一视同仁的,但并不等同于没有是非善恶的一律对待。假如让那些没有是非善恶观的人在社会上占据了主流,即便是有执政者的引导,社会风气也是很难以保持淳正的,甚至会让小人得志、君子遭殃。因此,社会风气的淳正,既需要执政者的正确引导,也需要天下人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概括孔子中庸之道的内涵,结合文意理解为过犹不及。
小题1:首先确立观点:不准确。再分析社会风气的淳正,既需要执政者的正确引导,也需要天下人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
本题难度:一般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