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五)
①厚敛以雕墙 ![]() ③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 ④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⑤犹不改,宣子骤谏 ⑥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严祺先文集序?归庄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矣。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日重名节,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①焉。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韩子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文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选自《陶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注]①浼(měi):玷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病:批评
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拔:拔除
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绍:继承
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加:超过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 龙虎,成五采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小题4: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4分)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3分)
(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5分)
(3)则余亦迂甚矣哉!(2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州旧取酒场钱给募衙,钱不足,赋诸乡户,期七年止;期尽,募者志于多入,犹责赋如初。巩立罢之。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拥资雄里中,子高横纵,贼良民,污妇女,服器上僭,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部,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河北发民浚河,调及他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又弛无名渡钱,为桥以济往来。徙传舍,自长清抵博州,以达于魏,凡省六驿,人皆以为利。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②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理财者,未有及此。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②偃蹇:不顺利,困顿。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冠,名闻四方 甫冠:刚戴上帽子。
B.岁饥,度常平不足赡 岁饥:当年饥荒。
C.讽富人自实粟 讽:劝告。
D.贼良民 贼:残害。
2.下列句子中补充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霸王社”)力能动权豪?
B.(募者)犹责赋如初
C.巩配(百姓)三十一人?
D.(巩)宦学昏嫁
3.给文中加粗句断句正确的是(?)
A.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B.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C.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D.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既有为官的才能又有文学盛名,但长时间在京城以外各地方官任上调来调去,他却不以为意,这表明他对名利地位的淡泊。
B.曾巩作越州通判时,曾废除到期还在收取的酒场钱并在灾荒之时全力筹集粮食,使百姓就近不过度花费就能购买,这些措施都是为老百姓谋利益的。
C.在齐州作知府时,豪强周氏之子仗恃财势侵害百姓,为非作歹,州县官吏无人敢过问,曾巩却果断将其绳之以法。
D.曾巩文采非凡,作文曾被文坛巨匠欧阳修称奇,成年后,文章让朝野上下都很震惊,越写越成功。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人如恐不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号,吾从而师。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常无贱,元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小题1:下列由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孰能无惑徐公来,孰视之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C.吾师道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吾从而师之
小题2:与例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惑而不从师
A.人非生而知之也
B.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C.而耻学于师
D.废王道而立私爱
5、阅读题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语段,完成后面题。(14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小学而大遗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
小题2: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其出人/也远矣
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望美人/兮天一方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小题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三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分)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