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3-06 06:26:1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①元九:白居易的挚友元稹。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元稹已于五个月前被贬通州。
(1)这首诗前三句写“灯前读诗”“诗尽灯残”“灭灯暗坐”,这样写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第四句写“逆风吹浪打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前三句描绘出黑暗的环境,表达了思念中凄苦的心情,抒发了被贬谪的悲叹。
(2)既指江中的狂风大浪,又指诗人心中怨愤不平的感情,同时也充分暗示了仕途的坎坷险恶。(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6分)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①。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②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释】①及辰:及时,指在年底前赶到家。②低回:这里指回答母亲问话时委婉曲折。
【小题1】本诗从哪两个角度来写?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分)
                                                                              
【小题2】本诗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歌分别从母亲和儿子两个角度来写,既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无限关爱,又写出了儿子对自己未尽孝敬之责的愧疚及不敢诉说自己远行艰辛劳顿,让母亲更加担忧心疼的复杂心情。(角度1分,两种感情各1分)
【小题2】细节描写。全诗采用一系列细节来表现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如“喜及辰”表现了母亲在年底见到儿子回家的难以掩饰的喜悦之情;“针线密”表现母亲把所有爱都缝进了新寒衣中,“怜清瘦”“问苦辛”表现了母亲初见儿归时嘘寒问暖的怜爱之情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手法1分,例子1分,分析合理1分,其他手法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他久别回家后见到母亲时母亲的欣喜之状和无微不至关怀。最后两句写自己长年在外,不能侍奉左右,反而连累老母牵挂的愧怍之情。第七句中的“愧”(惭愧、愧怍)就是指这个。但自己长年在外奔波也是无奈之举,而且风尘仆仆,十分辛苦,本来也是可以向母亲倾诉的。但看到母亲刚才见儿子回来时的高兴劲,特别是看到母亲是那么心疼儿子因在外劳累而“清瘦”了不少,自己又怎么忍心把在外面奔波劳累的情况告诉母亲而使她更增担忧呢?所以最后一句“不敢叹风尘”就是写这种复杂的感情的。
刻画慈母形象在于前六句描写他久别回家后见到母亲时母亲的欣喜之状和无微不至关怀。而最后两句写自己长年在外,不能侍奉左右,反而连累老母牵挂的愧怍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岁暮到家》一诗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神情话语,如见如闻,游子归家,为母的定然高兴,“爱子心无尽”,数句虽然直白,却意蕴深重。“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体现母亲对自己的十分关切、爱护。“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二句,把母亲对爱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写得多么真实、生动,情深意重,让所有游子读后热泪盈眶。最后二句“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是写作者自己心态的。“低回”,迂回曲折的意思。这里写出了自己出外谋生,没有成就,惭愧没有尽到儿子照应母亲和安慰母亲的责任。不敢直率诉说在外风尘之苦,而是婉转回答母亲的问话,以免老人家听了难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苦雨初霁
李觐
积阴为患恐沉绵,革去方惊造化权。
天放旧光还日月,地将浓秀与山川。
泥土渐少车声活,林薄①初干果味全。
寄语残云好知足,莫依河汉更油然。
【注】①林薄,指茂密的丛林草木。
小题1:颔联是怎样表现“初霁”景象的?(4分)
小题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心理变化的过程。(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拟人手法(2分),从视觉角度,光与色两方面,把旧光还给了日月,日月重光,浓秀付给了山川,山川增秀,表现雨过天晴后清新的景象(2分)。
小题2:诗人开篇以“为患”“恐”表现阴霾不去,久雨不住的烦闷(1分);中间两联侧重则表现雨过天晴的喜悦(2分);尾联以“寄语”“知足”表现对天晴日久的期盼(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揣摩“天放旧光还日月,地将浓秀与山川”,很明显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因此答题时应先明确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展开分析。再分析诗句内容,就会品味出都是从视觉角度来写的。
小题2:本题实质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揣摩首句中 “积阴为患恐沉绵”的“恐”字可体会出诗人的烦闷之情;揣摩“泥土渐少车声活,林薄初干”中的“车声活”与“果味全”可体会到诗人的喜悦之情;再揣摩尾联“寄语残云好知足,莫依河汉更油然”中的“知足”与“油然”就可体会出知足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南湖早春①
自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睛,返照②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鸸语未成。
不道③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 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自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洗血国耻,反被政敌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②返照:阳光倒影。③不道:不是说。
小题1:诗的哪几联描写了早春之景?诗人又是如何描写的?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前三联。(1分)作者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答出四种景象即可)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景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2分)绘形绘色,动静结合,写出了南湖早春的妩媚可人之态。(1分)
小题2:全诗采用了乐景衬衷情的手法(答反衬手法亦可)。(1分)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古诗歌的形象描写。总体看诗歌的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抒情。而诗歌的前三联在写景时,突出写了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几种景象。在写作手法上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绘形绘色、有听觉、有视觉的多角度写法,来突写出南湖早春的美丽可人。
小题2: 本题将诗歌的手法与写作情感融到一题考查。首先看手法,古诗鉴赏中情与景的关系有这样几种,当情与景一致时,即为衬托关系、渲染关系等。如果不一致时,就应该是反衬关系,即我们常说的,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等。这首诗看最后两句诗人的感情明显是以伤情为主,而前面六句诗写的却是乐景,故手法应该是以乐景衬哀情(当然这里答反衬必然不能算错的)。而诗人的感情,看诗句“年年衰病减心情”明显诗人是在衰病是游春所写的,再有看诗歌注释背景,诗人是被贬所作。自然抒发的应当是被贬更兼衰病的郁闷愁苦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8分)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小题1:简要赏析本词的语言风格。(3分)
小题2:本词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结合全词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清新明快,明白如话。词中“春归何处?”,“唤取归来同住”“隙非问取”等句以口语入词,笔调清新,节奏明快,富有生活情趣。
小题1:(5分)拟人。上片,词人把春天拟人化,还要呼唤春天回来同住;下片写春天的踪迹难寻,于是“问取黄鹂”,自然物都被人格化了,巧妙地抒发了自己的惜春之情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寻。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