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3-06 06:26:1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问题。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注]浦。
  [注] 芙蓉:荷花的别称。
1.《苏幕遮》以什么为描写重点?词共分为几个层次,试简要概括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荚蓉浦”在写法上有何特色?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本词以荷花为焦点,并从这一点上散射开来,最后又集中在这一点上加以收束。全词可分四层,上片前四句是一层,烘托五月雨后清晨的气氛。后三句从侧面刻画荷花的神韵。下片前四句是一层,分别叠印出“昊门”与“长安”两个不同的地点。后三句又以“梦入芙蓉浦”把前几层散射出的侧面加以归结、收束。
2.先用设问反写不知旧友是否忆我,不仅把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使得不落俗套的意境又进一层-“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虚幻的梦境,以虚构的梦中景作结,虽虚而实,使词人的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问题。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 霜天晓角?梅
? 萧泰来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①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②。
?  【注释】①赖是:好在。②如何共,海棠说:海棠的花期在4月,而梅的花期在3月。
1.这两首词中的“霜天晓角”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两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词上片,以“脉脉”加诸“花疏天淡”之上,写出了梅花清疏淡雅的神韵。
B.萧词最后两句,借两种花的花期不同,表现梅花不愿与海棠结缘交往的态度。
C.两首词中的“雪”,分别渲染了梅花“一夜春威折”、“受尽寒磨折”的生活环境。?
D.这两首“咏梅”词,就语言风格而言,前者词风含蓄委婉,后者词风硬朗直白。
3.两首词都写了“梅”,试从手法和主旨的角度对“梅”的作用作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词牌?
2.C?
3.第一首用“梅”的形象衬托作者的孤愁心情,第二首借“梅”的形象比喻自己的清高性情(或第一首借景抒情,第二首借物喻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共10分)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宿石邑山中 
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1)韩诗首句“浮云不共此山齐”采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2)陈诗的“明月隐高树”和韩诗的“晓月暂飞高树里”,描写的景物是相似的,但一“隐”一“飞”,各得其妙。你更喜欢哪一句?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1)起句“浮云不共此山齐”,用衬托的手法,(2分)描写了这种直插云天的气势:那高空飘忽浮动的白云也飞升不到山的顶端,敢去与它比个高低。(2分)流露作者对石邑山雄伟高峻的惊愕与赞叹。(2分)
(2)喜欢陈诗(1分)。陈诗描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1分)画面是静止的,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流露了离别时的隐隐哀愁。(2分)
或:喜欢韩诗。韩诗写诗人破晓时分踏上旅程,随着峰回路转视角的变换,刚才还可以看到的明月突然飞到浓密的树中去了。(1分)用一“飞”字增添了动感。(1分)使人深深体味到旅人夜宿晓行,奔波不已的艰辛。(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小题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联系全诗,谈谈你对诗歌抒发的沉痛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小题2:诗结合意象,分析前两联的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景物描写的方法和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
小题3:作为格律诗,这首诗在对仗方面有什么特色?


参考答案:小题:“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字是这首诗的诗眼,是诗人沉痛而又复
杂的思想感情的高度浓缩。这“悲”字里包含了因离家“万里”、“作客”异乡而产生的浓重的思乡之情,包含了因满鬓“繁霜”、“百年”而产生的悲凉的迟暮之恨,也包含了因身体“多病”、“新停浊酒杯”而产生的肌肤之痛,包含了生活“艰难”、穷困“潦倒”而产生的落魄之愁,因朋友已逝、孑然一身的孤独之感,更包含了因时局“艰难”,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而产生的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
小题:前四句一共写了“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八个意象,描绘了深秋江峡空旷寂寥、肃杀凄厉的景物特点。
诗人在写景的时候,运用了视听结合和高低映衬的方法,把风声、猿啸声、萧萧的落叶声、滚滚的长江流水声等听觉形象和高天、清渚、白沙、飞鸟以及山中落叶、长江流水等视觉形象结合起来,把登高仰望看到的高天、落木和低头俯视看到的清渚、白飞、江水等形象结合起来,既有细腻的工笔描绘,又有奔放的泼墨写意,组成了一幅深秋江峡图。
这两联景物描写景中含情,蕴涵着浓重的思乡之情,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凉的人生感慨。
小题:律诗一般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而本诗四联都对仗,这在古代格律诗中是极为罕见的。不仅两句相对,而且还有句中相对,如首联出句中“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全诗的对仗贴切工整,严谨精美,体现出诗人写作律诗的炉火纯青的技艺。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2分,共4分)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小题1:下列对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胜败兵家事不期”,“事不期”是说胜败之事,不能预料。
B.“包羞忍耻是男儿”,是说项羽遭挫折不灰心,是真正男儿。
C.“卷土重来未可知”,是说如若重整旗鼓,是大有可为的。
D.“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说人要有骨气,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顶天立地。

小题2:对两首诗的鉴赏,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A.杜牧诗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对项羽的自刎持否定态度。
B.杜牧诗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对项羽的自刎持肯定态度。
C.李清照诗充分肯定项羽的英雄气节,赞扬项羽的高风亮节。
D.李清照诗与杜牧诗,对项羽的看法是迥然不同的,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态度。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包羞忍耻是男儿”,是说能“包羞忍耻”才“是男儿”,而项羽自刎,不能“包羞忍耻”,所以,“项羽遭挫折不灰心,是真正男儿”错。
小题2:从诗歌的意思看诗人是说项羽如果不自刎,则可能“卷土重来”,所以对项羽的自刎是持否定态度的。此题命制得不好,答案必在A B中选,使得CD项成为无用题肢。


本题难度:简单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