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六)
A.续为上言,宥其枝附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 B.赋与佃器,使就农业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 C.吏民良猾,悉逆知其状续乃坐使人于单席,举缊袍以示之 D.其小弱者,悉使负水灌火遗言薄敛,不受赗遗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1)羊续调发县里二十岁以上的男子,都发给兵器上阵,其中年幼体弱者,让他们全部担水灭火。
(2)羊续的妻子和儿子羊秘后来一起到郡中官邸(找他),羊续却拒之门外,不接待。他的妻子只好带着羊秘回去。
本题解析:
小题1:“顾敕秘曰”句中的“敕”是长辈对晚辈的用语。
小题1:A.“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一句不能表明羊续的“为政廉洁”,只能表明羊续的憎厌奢丽。C.“吏民良猾,悉逆知其状”只能表明羊续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续乃坐使人于单席,举缊袍以示之”只能表明羊续的“对不公事敢于抗争”。D.“其小弱者,悉使负水灌火”只能表明羊续“用人得所”;“遗言薄敛,不受赗遗”只能表明羊续力行薄葬,丧事从简。
小题1:“没能位登三公”的原因“清贫节俭”概括不当,应为“骨鲠正直”。
小题1:(1)共6分。“发”“兵”“陈”“悉”“使”每处1分,整体句意1分。
(2)共4分。“俱往”“内”“将”各1分,整体句意1分。
附:《后汉书·羊续传》译文
羊续,字兴祖,太山平阳人,他的祖先七代都曾任二千石级别的公卿或校尉。祖父关侵,汉安帝时任司隶校尉。父亲羊儒,汉桓帝时任太常。羊续因为是忠臣子孙受拜郎中,离任后,被征辟至大将军窦武的幕府任官。窦武因事被治罪,羊续因党锢之事,被禁锢不许为官十余年,在家中闭门不出,静居自守。党禁解除后,再被征辟至太尉府任官,经四迁升为庐江太守。以后扬州黄巾军攻打舒城,放火焚烧城郭,羊续调发县里二十岁以上的男子,都发给兵器上阵,年幼体弱者,让他们全部担水灭火。共调数万人,齐心奋战,大败敌兵,庐江郡界内得以平定。此后安风的贼人戴风等人作乱,羊续又率兵将其击溃,斩杀三千余人,生擒其首领,其余的党羽原为平民,羊续发给生产工具,让他们回乡务农。
中平三年,江夏兵卒赵慈反叛,杀宛南阳太守秦颉,攻陷了六个县。朝廷拜羊续为南阳太守。他进入南阳郡界内。便化装成平民间道而行,仅带一名随侍童子,了解各县情况,询问风俗民情,然后才去上任。各县的令长贪猾还是廉洁,官民善良还是奸邪,他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郡中人惊奇震恐,都被他所慑服。于是调兵与荆州刺史王敏一同进攻赵慈,将其斩首,俘获贼众五千余人。因而使所属各县的残余贼人都到羊续那里请降。羊续上见朝廷,宽免了那些随从作乱的人。贼人清剿平定之后,羊续在郡中颁布政令,为百姓兴利除害,百姓都欢悦佩服。当时有权势者及富豪人家都崇尚奢侈华丽,羊续对此深为憎恶,因而常常身穿破旧的衣服。乘用的车马也很简陋。府丞曾向他贡献活鱼,羊续收下后却悬挂在庭院之中,府丞后来又,向他献鱼,羊续便把先前悬挂的那些鱼拿给他看,以告诫他以后不要再献。羊续的妻子和儿子羊秘后来到郡中官邸找他,羊续却拒之门外。他的妻子只好带着羊秘回去。羊续所有物品只有布制的衣服、破旧的衣,数斛盐和麦而已。羊续对儿子羊秘说:“我自己用的东西只有这些,用什么来养活你的母亲呢?”而把羊秘和他的母亲送走了。
中平六年,汉灵帝准备任命羊续为太尉。当时拜任三公的人,都要向东园交纳礼钱上千万,灵帝命令宦官监督此事,名之为“左驺”。监督此事的宦官所到之处,都要上等礼节相迎,并丰厚地给予贿赂。而羊续却让他坐在单席上,举起旧棉絮做的袍子给他看说:“臣下的家产,仅有这件袍子而已。”这个宦官报告了灵帝,灵帝很不高兴,羊续因此而没有登上三公之位。又征召他任太常,还未成行,不巧病故了,当时年仅四十八岁。留下遗言要薄葬,不要接受朝廷赐赠。依照旧制,二千石级的官员去世,要赠钱一百万办丧事。府丞焦俭遵照羊续的遗嘱。一文钱都没有接受。灵帝下诏予以赞扬,敕令太山太守把官府办丧事的钱赐给羊续的家人。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 柱 子 曰 我 毋 俞 于 人 乎 子 墨 子 曰 我 将 上 太 行驾 骥 与 羊 子 将 谁 驱 耕 柱 子 曰 将 驱 骥 也 子 墨 子 曰 何 故 驱 骥 也 耕 柱 子 曰 骥 足 以 责 子 墨 子 曰 我 亦 以 子 为 足 以 责。
(取材于《墨子·耕柱第四十六》)
参考答案: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本题解析:做好断句题首先要对要断的句子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再找出句首或句末的标志性的词语,如“夫、若夫、至若、曰、乎、也、矣、哉”等,先划分有把握的,然后由大化小,层层划分即可。此题前面是说“子墨子怒耕柱子”知道有两个人分别是“子墨子”“耕柱子”,然后是前者教育后者,在有“曰”“乎”“也”的后面先断开,剩下的“我 将 上 太 行驾 骥 与 羊 子 将 谁 驱”根据意思就好断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滕文公上》)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可以通过“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使百姓懂得伦理关系。
B.“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说的是“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在下百姓自然就会相亲相爱。”
C.孟子认为良好的政治比良好的教育更重要,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奉行孟子的思想第先抓政治,后推行教育。
D.两段文字强调的是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也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的一部分。
2.在这两段中孟子强调的是什么观点?
参考答案:
1.C
2.孟子认为良好的道德教化比良好的政治更会获得民心,因此统治者要重视教育。
本题解析:
1.C
2.孟子认为良好的道德教化比良好的政治更会获得民心,因此统治者要重视教育。
【译文】“要设立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庠’是教养的意思;‘校’是教导的意思;‘序’是习射的意思。(地方学校,)夏代称‘校’,商代称‘序’,周代称‘庠’;‘学’(是中央的学校),三代共用这个名称。(这些学校)都是用来教人懂得伦理关系的。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百姓在下自然就会相亲相爱。(您要这么做了,)如果有圣王出现,必然会来效法的,这样就成了圣王的老师了。
孟子说:“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违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诸】选出不是合音词的一项(?)
A.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后赤壁赋》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C.单于怒,召诸贵人议《苏武传》
D.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之于;B之乎;C几个;?D之于)
本题难度:简单
|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