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理解、分析文言句段》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3-06 06:27:4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译准确关键词语,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馈孔子豚。孔子时①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智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待。”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①时:乘……机会。
(1)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遇诸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月逝矣,岁不我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诺,吾将仕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孔子趁他不在家时,去拜谢他。
(2)孔子在路上遇见了他。
(3)时光一天天过去,岁月不等待我啊!
(4)好吧,我要去做官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倒装句式的性质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夫子自道也
A.岁不我与
B.既富矣,又何加焉
C.仁以为己任,不亦远乎?
D.末之难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填空题  将“曷”“奚”“焉”“胡”分别填入下列各句空白处,并翻译下列各句。
(1)________惆怅而独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不委心任去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为乎遑遑欲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________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奚 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
(2)蜀 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
(3)胡 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
(4)焉 世俗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再驾车出去又有何求?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其他题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就在他房屋的西南修建了亭子,来欣赏江流上的美景,因而我的兄长子瞻为他取名叫“快哉亭”。
(2)把秦国受贿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相比较,前者实际上也是后者的百倍。
(3)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山脚筑屋居住,死后就埋葬在这里。
(4)山石被敲击而发出响亮的声音(或铿锵作响),到处都这样,而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5)给你三枝箭,希望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遗愿!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原?弊
[宋]?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相与笑之曰:/鄙:卑鄙
B.或采橡实、菜根以延冬春/畜:通“蓄”,?存储
C.不自荷而雇人之/荷:担,挑
D.之以为厢兵/籍:登记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③⑥ ?
B.③④⑤ ?
C.①②⑤ ?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C.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B
4.(1)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统治措施的根本啊。
  (2)只是知道他们某段时间不做强盗,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骄纵懒惰而窃取食物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