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这在一般人看来真是多余。我们看他短短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永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恸鬼神。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这又是一种惊人的平静。就像敌人要给他治病时,他说:不必了。他将生命看得很淡。现在,为了做人,他又将虚名看得很淡。他认为自己是从绅士家庭,从旧文人走向革命的,他在新与旧的斗争中受着煎熬,在文学爱好与政治责任的抉择中受着煎熬。他说以后旧文人将再不会有了,他要将这个典型,这个痛苦的改造过程如实地录下,献给后人。他说过:“光明和火焰从地心里钻出来的时候,难免要经过好几次的尝试,试探自己的道路,锻炼自己的力量。”他不但解剖了自己的灵魂,在这《多余的话》里还嘱咐死后请解剖他的尸体,因为他是一个得了多年肺病的人。这又是他的伟大,他的无私。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特别是一些地位越高的人越爱这样做,别人也帮他这样做,所谓为尊者讳。而他却不肯。作为领袖,人们希望他内外都是彻底的鲜红,而他却固执地说:不,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在一般人是把人生投入革命,在他是把革命投入人生,革命是他人生实验的一部分。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1.从文中看,瞿秋白自己认为自己的人生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瞿秋白写《多余的话》的目的是什么?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作者写“嘱咐死后请解剖他的尸体”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案:出身于绅士家庭,然后成为一个旧文人,最终从旧文人走向革命,这是一条艰难而又痛苦的人生之路。?
2.答案:他要将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作为一个典型,如实地记录下这个痛苦的改造过程,献给后人。
3.答案:瞿秋白不仅要解剖自己的灵魂,而且要让后人解剖自己的尸体,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就是为了突出伟人的大公无私的精神。
4.答案:作者认为瞿秋白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但他的精神却永照千古;他的言行都能体现出他的伟大品格。(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芦 苇
孙 犁
日本兵从只有十五里远的仓库往返运输着炸弹,低飞轰炸,不久,就炸到这树林里来,把梨树炸翻。我跑出来,可是不见了我的伙伴。我匍匐在小麦地里往西爬,又立起来飞跑过一块没有遮掩的闲地,往西跑了一二里路,才看见一块坟地,里面的芦苇很高,我就跑了进去。
“呀!”
有人惊叫一声。我才看见里面原来还藏着两个妇女,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她们不是因为我跳进来吃惊,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下白布西式衬衣而吓了一跳。我离开她们一些坐下去,半天,那妇女才镇静下来说:
“同志,你说这里藏得住吗?”
我说等等看。我蹲在草里,把枪压在膝盖上,那妇人又说:
“你和他们打吗?你一个人,他们不知道有多少。”
我说,不能叫他们平白捉去。我两手交叉起来垫着头,靠在一个坟头上休息。妇人歪过头去望着那个姑娘。姑娘的脸还是那样惨白,可是很平静,就像我身边这片芦草一样,四面八方是枪声,苇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我问:
“你们是一家吗?”
“是,她是我的小姑子。”妇人说着,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
“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气恼,“你去找地方吧!”
可是那妇人也没动,我想她是有些怕我连累了她们,就说:
“你们嫌我在这里吗?我歇一歇就走。”
“不是!”那姑娘赶紧抬起头来望着我说,“你在这里,给我们仗仗胆有什么不好的?”
“咳!”妇人叹一口气,“你还要人家仗胆,你不是不怕死吗?”她就唠叨起来,我听出来她这个小姑很任性,逃难来还带着一把小刀子。“真是孩子气,”她说,“一把小刀子顶什么事哩?”
姑娘没有说话,只是惨惨地笑了笑。我的心骤然跳了几下,很想看看她那把小刀子的模样。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草,什么表示也没有。
忽然,近处的麦子地里有人走动。那个妇人就向草深的地方爬,我把那姑娘推到坟的后面,自己卧倒在坟的前面。有几个敌人走到坟地边来了,哇啦了几句,就冲着草里放枪,我立刻向他们还击,直等到外面什么动静也没有了,才停下来。
不久天也快黑了,她们商量着回到树里去。姑娘问我怎么办,我说还要走远些,去打听打听白天在梨树园里遇到的那些伙伴的下落。她看看我的衣服:“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
我脱下我的来递给她,她走到草深的地方去。一会,她穿着我那件显得非常长大的白衬衫出来,把褂子扔给我:
“有大襟,可是比你这件强多了,有机会,你还可以换。”说完,就追赶她的嫂子去了。
(1941年)? (略有改动)
小题1:简要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概述“我”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按照要求,赏析这篇小说的表现技巧。(8分)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的画线句子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草,什么表示也没有。”这句话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孙犁的这篇小说,篇幅短小,但是意味隽永,颇耐咀嚼。结合作品,探究
这篇小说是写人的,但为什么以“芦苇”为题?(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个十八九岁的姑娘,也就是姑娘“景”。
①她善良,关心他人(或热爱抗日战士、子弟兵)——比如先是为我穿着白衬衣而吃惊、担心;走的时候,把自己的深蓝色褂子换给我。②她镇静,有主见——比如躲避敌人轰炸时,脸色虽然惨白但很平静;怕我多心,也不愿和嫂子再躲往别的地方。③她勇敢,有与敌人拼死的决心——带把刀子防身。④她寡言少语,沉静,羞涩柔顺而又坚强——她话不多,但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很见性格。或拒绝,或澄清误会,或安排换衣服,都透出自己的鲜明个性。
小题2:①“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串起故事的情节。②“我”是故事发生发展的见证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性。③通过“我”的心理活动,从侧面烘托(或衬托)姑娘“景”的形象。
小题3:(1)①运用比喻修辞,写姑娘“景”面对敌人的轰炸,紧张但并不惊慌失措的心理、表现。②运用拟人(或比拟)修辞,形容苇叶像坚强的抗日人民一样,在四面八方的枪声中,在严酷的环境中,安之若素。
(2)这是一处细节描写,写出了姑娘“景”一方面也知道带把刀子防身、抵御敌人是可笑的,但另一方面也有遭遇敌人时又要坚决抗击、义不受辱的刚烈个性。
小题4:①芦苇为小说人物、为故事发展提供了活动的场景(或环境)。②芦苇是姑娘“景”,甚至是所有抗日人民的象征。③表达了作者对芦苇荡那一战斗环境的热爱,对那位姑娘“景”的赞赏。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对此,要通过小说中的人物的言行和作者带有评价倾向的词来判定人物的性格。比如她先是为我穿着白衬衣而吃惊、担心;走的时候,把自己的深蓝色褂子换给我。由此可见她的善良、关心他人。躲避敌人轰炸时,脸色虽然惨白但很平静;怕我多心,也不愿和嫂子再躲往别的地方,表现出她的镇静和有主见。可依次梳理和概括。
点评:小说要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去刻画人物形象。读者再通过小说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去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的性格特点,把理清其背景,知道其前因后果,揣摩其这样做的用意。如果是就某处来分析,不要忘记上下文这样的具体语境。
小题2:试题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这类题的答案常常是模式化:即见证者;线索者。本题中还要注意,“我”和小说主人公之间的关系,通过“我”的心理活动,从侧面烘托(或衬托)姑娘“景”的形象。这样考虑就更完美了。
点评:本题考查“我”在小说中的作用。这类题目,通常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是,“我”是故事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物言行品性形成的见证者,这样就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二是“我”常常成为贯穿全文,成为串联小说故事情节的线索者。意图。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很明确,那就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赏析文中的句子。因此要审视句子,判断修辞手法。句中有比喻词“像”,有喻体芦苇,可见句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又写芦苇“能安定自己”,把物当人来写,用的是拟人。“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草,什么表示也没有。”这里是写人物的动作,是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点评:人物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小说家总是把自己的艺术视觉和艺术重心放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鉴赏小说,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鉴赏。那么如何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呢?首先,要借助联想与想象,让作品中的人物在自己的头脑里“活”起来;其次,要以情节与环境为依托,分析、综合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在全面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分析形象的艺术性和社会意义。
小题4:试题分析:小说写芦苇,当与小说中的人物、环境、情节和主题有关联。从人物来看,它作为一种意象而存在,有一定的寓意,赋予了小说主人公芦苇般的品性与韧性;从小说的环境和情节来看,芦苇为小说人物、为故事发展提供了活动的场景(或环境);从小说的主题来看,表达了作者对芦苇荡那一战斗环境的热爱,对那位姑娘“景”的赞赏。
点评:本题重在弄清文章这样写的意图。作品结构的题目,意在弄清楚作者这样写怎么写的意图,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分析结构、把握思路,都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效率。为此目的,分析结构和把握思路,不能满足于辨别文章结构的形式和把握思路的走向,还要探究这样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牛二
凌鼎年
牛二已囊空如洗,夜里只好将就一宿了。好在惯了。
牛二把板车停妥后,抽出一张破旧的塑料纸铺在板车底下,又抖开那条被子裹在身上,钻到了板车底下。
早春的夜虽说没有寒冬腊月那样彻骨透冷,但那种湿漉漉的夜气,使牛二寒从心起,牛二把被子越裹越紧……
牛二入梦,或失足于冰河,或灼烤于火上。当他迷迷糊糊醒来时,才发现太阳已在晒屁股。街市上无数眼睛看着他。呀,身上好烫,病了?
他想起爹生前说过:“出门在外,有钱莫滥用,有病速归家。”
可回家的盘缠呢?眼下唯一的财产是一车刀剪。原指望背井离乡跑远点,能卖个好价钱,谁知一天卖不出两三把,还不够打发一张嘴的。
牛二家的刀剪在当地是扁担搁额上——头挑。只是这一带人竟全然不知道牛二家祖传刀剪的名声。任牛二费尽口舌,一似石灰水在白墙上画画——白话(画)。
急火攻心,风寒入体,牛二焉能不病?
围观的人七嘴八舌,牛二隐隐听到有人说要送他去医院什么的,不能,不能去医院。如今那药金贵得吓人,自己已身无分文,咋去?他竭力支撑着想说:“不去医院,不去!”
有个叫尤大头的热心主儿,朝大家拱拱手说:“各位衣食父母,这位山东来的小兄弟病了,异乡客地的,无亲无眷,无人照顾也不是个事儿,各位是否每人一把,权当救助。来,我做主了,这刀剪八五折,贱卖了贱卖了,卖了刀剪山东客好早早回家……”
尤大头的话还未讲完,牛二触电般叫起来:“不卖,八五折不卖,少一个子都不卖!”但牛二气若游丝,那微弱的声音淹没在嘈杂的早市声中,没人听见。
小镇人古道热肠,大伙儿心一热,你一把剪,我一把刀,竟把一车刀剪全买光了。
尤大头与众人把牛二送进了医院。
牛二醒来后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刀剪,我的刀剪呢?”
尤大头把一叠票子交到牛二手里说:“兄弟,刀剪八五折卖了,这是刀剪钱,你收好。”
不想牛二如被当头棒喝,一下子呆了,看着那叠钱,好似让他接炸弹似的。“不,不,我不能要钱,不能……”牛二“哇”的一声哭开了。尤大头听得他抽抽泣泣地说什么:“爹,孩儿不孝,坏了祖上规矩……”
“啥规矩?”尤大头不解地问。
牛二指指随身带的那老布包。尤大头解开一看,里面一面褪色旧旗,上书“祖传刀剪不二价”七个字。
(1)下面关于这篇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写牛二外出卖祖传刀剪时的遭遇以及他“急火攻心,风寒入体”必须住院治疗的情节,是为了引起人们对牛二的同情。
B.尤大头挺身而出热心帮忙,牛二却为“坏了祖上规矩”(祖传刀剪不二价)哭了起来。由此可见尤大头的好心更增加了牛二的痛苦。
C.固执的牛二对尤大头的热心帮忙不但不领情,反而充满了怨恨,真正印证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古谚。
D.小说通过对牛二卖刀剪时死守家规,不知灵活变通,险些丢掉性命的描写,表明对一些不适应新生活的老规矩、老观念必须做出适应时代的变革。
E.作者巧妙地运用“反转突变”的艺术结构,让读者在短暂的阅读中受到强烈的审美刺激,使作品的意蕴更为丰富。
(2)“早春的夜虽说没有寒冬腊月那样彻骨透冷……牛二把被子越裹越紧……”这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分析牛二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牛二家“祖传刀剪不二价”的祖训,人们有不同的看法。请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C
(2)这段话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突出了早春的寒冷。在内容上照应了上文“牛二已囊空如洗”,也为下文牛二生病作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一切水到渠成。(意对即可)
(3)牛二是一个以卖祖传刀剪为生的小商贩。他“背井离乡”想卖个好价钱,可见他是个有点头脑的生意人;重病之中,固执的他不肯降价出售刀剪,表现出其顽固的一面;刀剪降价出售后,他为“坏了祖上规矩”(刀剪不二价)而伤心地哭了,又表现了他固守老规矩,不知变通的一面。(意对即可)
(4)文中那面“褪色旧旗”是老规矩、老观念的象征,只有打破它的约束,牛二的生意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越做越好。否则,就会固步自封,难以发展。其实,生活中像牛二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面前,老规矩和旧观念已受到各方面的挑战和冲击,那些不适应新形势的老规矩、旧观念必须做出适应时代的改革。(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早在1884年,病毒发现之前,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就发明了狂犬疫苗。
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弹状病毒属。外形呈弹状,核衣壳呈螺旋对称,表面具有包膜,内有单链RNA,是引起狂犬病的病原体。
狂犬病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是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可使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
患者和患病动物体内所传染到的病毒,称为自然病毒或街毒,其特点是毒力强,但经过多次变异后成为固定毒,毒力降低,可以制做疫苗。
狂犬病毒不耐热,在50℃时一小时,100℃2分钟,即可灭活;对酸、碱、新洁尔灭、福尔马林等消毒药物敏感;70%酒精0.01%碘液和1%—2%的肥皂水亦能使病毒灭活。
狂犬病毒进入人体,沿周围传入神经而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因此头、颈部、上肢等处咬伤和创口面积大而深者发病机会多,狂犬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的延脑、大脑皮层、小脑和脊髓中。唾液腺和唾液中也常含有大量病毒,人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抓伤或经粘膜感染均可引起狂犬病,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通过呼吸道气溶胶传染。
感染者发病时呈高度兴奋状态,并伴有发热、头痛、恐怖不安、惊风怕声、肢体发麻、吞咽困难等症状,一旦喝水即引起严重痉挛,出现恐水现象,故又称恐水症,3—5日后,病人转入麻痹,昏迷状态,最后呼吸循环衰竭而死。
野生动物有可能长期隐匿该病毒,因此该病在全世界的野生动物中广泛流行,狐、狼、蝙蝠和其它野生食肉兽,则是自然界中传播本病的储毒宿主和自然疫源,在人口较为稠密的城镇,本病则主要来源于带病毒的犬、猫,成为人和家畜发生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
由于狂犬病毒产生的危害较为严重,因此应当做好防范工作,对犬、猫等宠物应严加管理,定期进行疫苗注射,人被狂犬咬伤,应立即清洗伤口,可用20%肥皂水、去垢剂、含胺化合物或清水充分洗涤,清洗后,尽快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
小题1:下列对狂犬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狐、獾、狼、蝙蝠和其它野生食肉动物,是自然界中传播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
B.在人口较为稠密的城镇,狂犬病则来源于与人生活在一起的被当作宠物的犬、猫。
C.在传染源的唾液腺和唾液中常含有大量病毒,人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抓伤或经粘膜感染均可引起狂犬病。
D.在特定条件下,比如特别封闭的环境中,也可以通过呼吸道气溶胶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