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3-06 06:40:5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天仙子?送春?〔北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是诗人暮年伤春之作,上阕直接抒情,下阕即景生情,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向为前人称道,请你说说其中哪两个字最见诗人的描写功夫?为什么?


参考答案:①其中的“破”“弄”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在流;地下,花移影动的意境。②这一句生动细致的描写出云散月开,原来未必尽情显现的花的丰姿神采此时在月光映照下婆娑弄影,摇曳生姿的景致;相对于上半阕的伤感,衬出了作者流连光景不胜情的淡淡哀愁中闪烁出的一星快乐的火花。③而另一方面,这两个字又都暗示出有风,为下文的“遮灯”“满径”埋下伏笔。
要求:三点,写出情感上对上文的衬托2分,写出对下文的呼应2分,对“破”“弄”二字写景内容的准确把握2分。


本题解析:
这道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炼字和篇章结构。
炼字题的答题步骤是:(1)指出那个字用的好,一般情况下炼动词或形容词。解释该字在诗中的意思。(2)把这个字带回原诗描摹。(3)最后写明炼这个字的作用好处或情感。
另外考查某一句是在诗中的作用一方面从内容上回答写了什么,另一方面回答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唐   刘长卿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乌,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注】源中丞当时被贬岳阳。
【小题1】首联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2分)
                                                                            
【小题2】颔联描写景色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尾联运用贾谊被贬长沙的典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写了鹦鹉洲水面平静、空气澄明和“我”(楚客)渺远的思绪。
【小题2】虚实结合,实写汉口,虚写洞庭。用语生动,“斜”字写出了江鸟斜飞的姿态,十分形象;“连”字写出了洞庭湖水天相接的壮阔,想象丰富。
【小题3】作者借同情贾谊被贬长沙,含蓄地表达了对源中丞遭贬的不平,以及对他的同情与思念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第一联写由夏口到鹦鹉洲所见景色并即景抒情。此诗主要借描写旅途景色抒发自己被贬谪的凄苦情怀,同时对和自己一样遭贬的元中丞表示同情与慰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二联写夕望,诗人眺望汉口,夕阳余辉反映,由近而远,联想到友人元中丞的住地洞庭湖畔的景,重点应分析“斜”和“连”字的意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本诗写景抒情浑然交融,作者借秋江、夕阳、孤舟、独树、孤城、夜色,突出地表现旅途的凄凉,寄寓自己的悲愤。后二句以贾谊喻元中丞,也是自喻,借怜贾谊贬谪长沙,以喻自己的遭贬谪,说明二人都和贾谊一样不幸。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折 桂 令 ? 微 雪
无 名 氏
朔风寒吹下银沙,蠹①砌穿帘,拂柳惊鸦,轻若鹅毛,娇如柳絮,瘦似梨花。
多应是怜贫困天教少洒,止不过庆丰年众与农家。数片琼葩,点缀槎丫。孟浩然容易寻梅,陶学士②不够烹茶。
注:①蠹:蛀虫;蛀蚀,损害。?②陶学士:即陶谷,五代时名士。性好茶事,曾得党太尉(党进)姬,命掬雪水烹茶,并戏之曰:“党家应不识此?”姬曰:“彼粗人,安知此,但能于销金帐中,浅斟低唱,饮羊羔酒耳,哪有这种风味!”后“陶学士”遂为风雅之士的代名词。
小题1:作者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下雪的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蠹砌穿帘,拂柳惊鸦”。
?
小题2:这首元曲的下阕表达了 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作简要概括。
?


参考答案:
小题1:(1)运用比喻、拟人,描写细小的雪粒撒落在台阶上,就好像蛀虫蛀蚀过一样;在寒冷的北风中,雪粒调皮地钻进屋帘。雪粒随风飘过柳枝,惊动了树上的乌鸦。作者从这些细微处描写下雪的情景,观察细致入微,描写生动细腻,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
小题2:①“多应是怜贫困天教少洒”中,有对贫苦百姓的怜悯与同情 ;
②“止不过庆丰年众与农家”中,有对农家丰收的喜悦(或渴 盼);?
③“数片琼葩,点缀槎丫”中,有对雪景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安贫守己的怡然自得。
④最后两句有对风雅之士的调侃,表现出作者高雅的闲情逸致。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问题。
柳州开元寺夏雨
吕本中
风雨潇潇似晚秋, 鸦归门掩伴僧幽。 云深不见千岩秀, 水涨初闻万壑流。
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沈浮①。面如田字②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
【注释】①沈(沉)浮:遗失。②田字:六朝名将李安民“面方如田,封侯状也”。
小题1:首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简要分析颔联用什么手法来写雨?(6分)
小题2: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描绘了夏天的傍晚,风雨交加,乌鸟归巢,僧客相伴的清幽的景象;(2分)视听结合(绘形绘色、侧面描写):①从视觉着笔写云气弥漫,遮蔽山峦,突显下雨范围之广;②从听觉着笔写山水暴涨,万壑轰鸣,突显雨势之大。(每点2分)
小题2:(2)用典,(2分)诗人借六朝名将李安民和汉代班超这两个典故,说自己没有封侯的相貌,也不羡慕显贵的官位,这是诗人的激愤之语,抒发诗人报国无门,抱负不得施展(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4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此题第一问,首先必须把眼光限定在“首联”,然后在首联语句中搜寻有关时间、地点和景物的字眼,分析其是什么季节、什么时段、什么气象、哪些事物,再用一句话加以总括。题中,诗题已点明是“夏雨”,可知季节;“风雨潇潇”描写气象;“鸦归”点明时段已是黄昏门;“幽”字写出情景。至于第二问,可先用一句话总括,再分别阐述。题中,一个“见”字表明写的是所见,一个“闻”字表明写的是所闻,于是“视听结合”一词便顺势得出;然后再分述即可。
小题2:所谓表现方法,包括修辞方法等手段。从注释不难得知用了典故。对用典作用的分析,应结合诗句内容和该典故所蕴含的意思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王勃的滕王阁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滕王阁诗?
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江:赣江。帝子:指滕王。槛: 栏杆
小题1:诗歌第一句中的“临”字写出了滕王阁怎样的气势?下文的哪些景物是由“高阁临江渚”引发出来的?(4分)
小题2: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结合诗歌首联的下句和尾联对此做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一句中的“临”字点出了滕王阁的居高之形势,它下临大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2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 引发出来的。(2分)
小题2:首联的下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诗人不禁产生了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尾联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分析2分,感慨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可结合注释翻译前两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诗歌第一句应该译为滕王阁面对着大江与渚岸。这样自然可以看出“临”字的居高临下之势。居于其上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临江而视,可见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 引发出来的。这里试题的第二步是在考查诗歌意象的辨识。
小题2: 从诗歌的后两联诗句“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中可以看出诗人抒发的应该是对事物变化,古代风流繁华已去,人生盛衰无常的感慨之情。此题重在对第二句及七八句诗歌的分析。第二句应该是对已往的帝子的繁华热闹的想象描写,属于虚写中见事物繁华,意在与诗歌的最后两句形成对比,突出主旨。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