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安夜雨?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小题1: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眼”是诗中的“忧”字。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风波”);最后写生命的衰老(“志气俱消”“白发新添”)。
小题2:①借景抒情。首联通过描写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②比喻。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③视觉与听觉结合。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任选两种表现手法分析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可结合注释翻译全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从诗歌的感情基调 上看,所描绘的种种意象,始终是围绕着作者心中的“忧”展开的。
小题2:作为诗歌作品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对于常见的表现手法我们应该熟记。文中的意象“雨”“草”“桂玉”“早鸦”“窗”“白发”都有不同的表达,所以答题时要理解作者是如何从景物联想到人生的。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香。
(1)这首小诗中作者突出了白梅的哪些主要特征?(2分)
(2)作者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2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耐寒,清高(答对一点1分)
(2)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的坚毅;对比,以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其高洁守志
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愿留清气满人间的高格远志。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朝耕
袁中道
荷锄出茅屋,月色白如素。过林滴水声,一天好雾露。
东方犹未光,灿灿动霞路。不觉叱牛声,惊起双白鹭。
1.诗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整首诗来看,诗人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景?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歌描写出一幅清新、美丽、自然的乡村晨景图。乡村的清晨静悄悄的,月色尚未退去,林间蒙着雾气,树叶凝着露珠,东方未白,而勤劳的农民已经在耕地了,吆喝耕牛的声音惊起一双白鹭。表现了作者对纯朴自然的乡村景色与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同时表现出农家生活的快乐、闲适之情。
2.诗人采用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的手法来写景。农村的早晨极为清静,路过小树林,能听到树叶上滴落水珠的声音;早起耕耘的农人吆喝耕牛的声音,惊起一双白鹭。突出表现了乡村的自然宁静。(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①
辛弃疾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②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③?
[注]①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③则甚:做什么。
小题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色?有何作用?(4分)
小题2:作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在此为何说“别浦鱼肥堪脍”?(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词的上阕描写了壁立千仞、山林苍翠、落日铺江、白鸥闲飞的景色。表达了对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为下阕的描写生活场景及抒发感慨作铺垫。
小题2:“休说鲈鱼堪脍”是为了表达词人不愿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本词说“别浦鱼肥堪脍”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惬意,借渔父不问国家兴亡之意,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和无奈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设置考察景物描写的作用,所选尽是一些美好的意象,所以对自然的喜爱之情也就显露无疑。山川如此壮美,然现实却是半壁江山已失,所以描写美景也为后文感慨做铺垫。
小题2:阅读诗歌强调“知人论世”,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诗作会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如本题所问。《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言“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表明的是不愿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而在《西江月》中作者的心绪发生了变化,要注意从“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中体会作者满腔的愤懑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代春怨?春怨
刘方平①?刘方平
朝曰残莺伴妾啼,?纱窗曰落渐黄昏,
开帘只见草萋萋。?金屋②无人见泪痕。
庭前时有东风入,?寂寞空庭春欲晚?,
杨柳千条尽向西。?梨花满地不开门。
【注】①刘方平(758年前后在世),今河南洛阳人,隐居不仕,善画山水。作者写此诗时,唐朝西部战争连绵不断。
②金屋:极为华丽的居室,这里指嫔妃们住的宫殿。
③春欲晚:明媚的春天即将过去。
小题1:《春怨》中无一?“怨”字却句句写“怨”,请分析这首诗是怎样写“怨”的。(4分)
小题2:这两首诗都用了象征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首句写景。碧纱窗上,日影消失,伤怨之情,油然而生。渲染一种幽寂的气氛,表现了女主人公孤独寂寞的情怀。第二句正面抒发怨情。虽居豪华的金屋,但内心郁闷哀伤,只有以泪洗面,其落寞凄苦不言而喻。第三句描写了空寂的环境,大好的春光将尽。触景伤怀!第四句写她不愿开门去看那满地落花,表明主人公深沉的怨恨,把怨情推向了高潮,使主题更加突出。
小题2:(4分)《代春怨》:“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在东风的吹拂下,杨柳千条向西摇摆,象征着那些怨妇们终日西望的情景,既写出了眼前景又传递出心中情 。
《春?怨》: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 “日落”“黄昏”“春欲晚”“梨花满地”等象征诗中人的命运,显示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