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3-06 06:53:0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
大气水资源演化的原因与影响
近50年来我国大气降水和水面蒸发变化的原因还需要深入研究。在我国东部地区,影响降水年代以上尺度变化的因子非常复杂,但一般认为主要包括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及其相互作用。例如,我国华北地区近20多年的长期少雨干旱与长江中下游的多雨洪涝相伴出现,可能代表了我国东部气候对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面温度年代以上尺度变化的一种响应,也可能是受到青藏高原和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冬春季积雪变化影响的结果,还可能与太阳活动的长周期变化有关。北大西洋与北极地区海气系统涛动对我国大气降水的影响也不能排除。此外,近年来科学家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问题非常关注。仍以华北地区为例,人们怀疑可能有三种人类活动已经对区域性大气降水变化产生了影响,它们分别是:人为引起的全球性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及其全球性气候变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及其由此引起的下垫面特性的改变,人为排放的硫酸盐和黑碳等气溶胶含量的增多。目前,人们对于上述影响因子及其相对作用的认识还处于不断深化过程中。
对于水面蒸发量变化的原因.现在也没有完全认识清楚。但是,在华北地区,观察到的水面蒸发量下降可能主要是日照和太阳辐射减少以及风速减弱造成的,而日照和太阳辐射减少又可能和人为引起的气溶胶含量增加有关。我国长江中下游及西北地区水面蒸发量下降可能还和云量与降水增多有联系。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地表气温趋于变暖,但我国的水面蒸发量并没有象指望的那样随气温上升而增加,说明气温对水面蒸发变化的影响很小。
大气水资源演化的原因,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它对我国地表水资和其他环境和生态方面的影响却是清晰可见的。近10多年来,我国华北地区、东北南部降水量的减少造成地表水资源严重紧缺,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产生重大负面影响。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在这一气候变化背景下上马的。在东北地区,有关北水南调和东水西调计划的酝酿也是在气侯干旱的背景下进行的。另一方面,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降水量长期趋于增多,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面临着不断增长的洪水威胁,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如果水面蒸发可以代表实际蒸发,那么观测到的大范围水面蒸发减少无疑对我国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演化具有重要影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但华北地区蒸发量的减少可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由于降水量下降产生的干旱,西北干燥地区蒸发量减少与降水量增多的结合作用,巳使水资源条件得到改善,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蒸发量减少则可能已经增大由于降水量抬升产生的洪涝灾害风险。
大气水资源是决定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数量与质量的主要控制因子。我国大气水资源既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也遵循着各种时间尺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大气水资源的时间演化可能同人类活动引起的气侯变化有关,也可能是区域气候系统自然振荡或外部自然强迫因子影响的结果。中国未来的气侯仍将发生变化,大气水资源特别是大气降水的变化不可避免。气候变化将直接关系到我国21世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
1.根据文意,下列不是我国大气降水变化的可能性原因的一项是
A.我国华北地区长期少雨干旱与长江中下游的多雨洪涝相伴出现。
B.青藏高原和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冬春季积雪变化的影响。
C.北大西洋与北极地区海气系统涛动。
D.人为排放的硫酸盐和黑碳等气溶胶含量的增多。
2.下面有关水面蒸发变化的特点或变化的可能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东部地区水面蒸发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日照和辐射减少,以及风速减弱。
B.我国长江中下游及西北地区的水面蒸发量随着云量及降水的增多而上升。
C.华北地区的水面蒸发量下降可能和人为引起的气溶胶含量增加有关。
D.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地表气温上升造成我国水面蒸发量严重下降。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推断错误的一项
A.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水资源极度匮乏,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B.南水北调工程就是针对东北部水资源严重短缺,而南方则面临不断增长的洪水威胁的情况采取的重要举措。
C.陆地上的大气降水和蒸发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和时间的变化。
D.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面蒸发量呈下降趋势,预示着今后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


参考答案:
1.A
2.C
3.B


本题解析:
1.属于大气降水变化的现象,不是原因。
2.A.是华北地区而不是华东地区。长江中下游亦属于东部地区,该地区水面蒸发最下降的原因是与云量和降水增多有联系;B.云量及降水增多,蒸发量就下降;D.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大部分地表气温变暖,与水面蒸发最关系很小
3.南水北调不能解决洪水威胁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创奇者
  ①蜀犬吠日、巫峡猿啼、月圆之夜又有狼嗥,这些兽类都不是在呼吁什么,也许是对大自然的现象感到奇异,也许是呼朋引类与求偶,都是一分生的本能,就像一股隐隐潜流一样,以它们各自特定的躯体去显示,并且追求族类的繁衍,不使中断。
  ②这当中可能是有着某种意义的,但是生物本身不知道,也不会去思考,只是受着一分莫名的驱策而已。
  ③蒲公英的种子十分轻盈,在暖和干燥的天气中,便爆出了纤纤茸毛,乘风四散播种;地中海的黄瓜,种子成熟时,总是以五十度仰角将重重的种子从囊中弹出;高高的白桦,成熟了的花粉可以乘着气流升上五千多米的高空,也许飞越一个大陆或是太平洋,而达到传播的目的;而杉树在风中呼呼作响,黄山上的迎客松往崖外探身,向天穹翘首……它们_______连意识也没有,更别说会思想了,______也是被一股生的潜流,借了它们的身体,各自以不同的形态显现出来。
  ④地球在四十五亿年前脱离太阳,没有生物,只是一块火烫烫的石头罢了。岑寂了约莫十亿年,才出现了单细胞的菌藻,生命从此像野火一般,先从海洋与湖泊开始;经历十亿年的藻类繁荣,便诞生了三叶虫,再经历二十亿年,到奥陶纪便在水中演进了鹦鹉螺、笔石与早期脊椎动物,然后是志留纪的鱼类,泥盆纪的甲胄水族;及到早石炭世,那时距今是三亿五千万年,两栖类出现,生命便像一片火海,从水里烧上陆地,以爬行类与植物的形式,蔓延至平原与高山。
  ⑤侏罗纪时兴起了庞大的恐龙族类,同样无思无想地统治了地球数百万年,此后便是被子植物、鸟类与哺乳类动物,以它们丰盛的生命形式,掩盖了地球。
  ⑥地球从一块顽石,经历了三十几亿年,从此活泼多姿起来。然而,生物虽然丰盛,却是未见灵性。就是那么奇怪,在二百九十万年前的众多猿类之中,猝然兴起了一族南方古猿,以当今在埃塞俄比亚发掘出的南方古猿骨架化石,称作露西的为代表,便是现代人的远祖。
  ⑦露西当然还不会思考,然而意识空濛的地球,以至茫茫天地之间,思想已经初露苗头。一百四十万年前,懂得使用火的时候起,露西的子孙也许便开始翅首向天,为雷鸣与暴雨而感惊惧,也为彩虹的出现,遍地洒了金色的阳光而露出微笑。
  ⑧宇宙即使再大,类星体以超光速飞驰了二百亿年仍然没有尽头,然而没有人去翘首观察与思索,那是虚无而没有意义的;生命即使像洪水一般,淹没地球,或是扩展至太空中去,没有意识的宇宙,再丰富多彩,也像空无所有;如同瞎子之对于满屋金银宝贝,聋子之对于贝多芬与柴可夫斯基,都是没有意义。
  ⑨辽阔无边的宇宙,膨胀是机械式的。当中星体的生灭,是物理性的,也不知道是谁主宰着这项伟大的工程,就如一个不停运动的细胞,即使有生命,既没意识,也无思想。只有当人类从生命的汪洋中冒了出来,宇宙从此才有了头脑。它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有人在思索;闪电、彩虹、流星与极光便有了颜色,如一个站在瞎子跟前的美女,本来是毫无色彩可言,一旦瞎子开了眼,才看得见她的红唇与美目,还有那头乌黑黑的秀发与那张艳色的裙子;雷鸣与鸟叫,山崩与风声,还有雨声、流水声与泥土中蚯蚓的嘶嘶叫声,都一下间给听见,就像聋子开了聪;冰雪的寒冷,烈日下的炎热都感觉到了,椒子的辛辣,苦瓜的苦味,果子的酸味,甘蔗的甜蜜都尝到了;恐惧与快乐,忧戚与和平,都感觉到了,就像顽石被凿了七窍,这苍茫天地,从此充满了灵性,也充满了爱欲与好奇。
  ⑩我们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有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将要在宇宙之内诞生?假如宇宙是个无边的球体,当这球体充满了意识,是否会被带领,要到达宇宙的极地?这伟大的事业,隐含着什么意义没有?
  我于是极想知道:谁是那创奇者?
1.第①、③段中的加粗词“潜流”,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空格处,应填入的一组关联词是(   )
A.尽管,但是
B.其实,无非
C.假如,或许
D.因为,所以
3.请用一个并列复句,概述第④、⑤、⑥三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地球上的万物,均能以各自的方式显示其独特的生命特征。
B.多样物种的出现使地球活泼多姿,从而改变了宇宙的虚无。
C.宇宙星体的生灭、地球物种的演化,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
D.惟有人类能感知、思考这个世界,赋予宇宙以存在的意义。
5.简要分析第⑨、第⑩这两段之间的层次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整合信息,运用“下定义”的方法,说明“创奇者”一词在本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生物躯体内潜在的求生、繁衍的本能。
2.B
3.不是物种的繁盛,让地球充满灵性;而是以露西为代表的南方古猿的出现,让地球不再虚无。(意对即可)
4.B
5.第⑨段中运用大量的类比手法和排比、比喻修辞,生动地揭示了正是由于人类的出现,才使这苍茫天地拥有了头脑、充满了灵性;也正因为此,引出了第⑩段中作者对人类诞生的划时代意义所作出的一系列追问与探究。两者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前者为后者蓄势张本,后者是前者的升华总结。(意对即可)
6.创奇者是指拥有独立的思想意识,充满了灵性、爱欲与好奇,能够在这宇宙天地间创造出无限可能的人类。(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题。
? 有意境的艺术形象,必然是独创的艺术形象,它能给读者带来一种新鲜、独特的美感。如王国维所说:“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遂觉诗人之言,字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言。”(《人间词话》),这种独特性既来自内心世界的独特体验,又来自对外部世界的独特发现,它体现着作家充分发展的个性和个体意识,因而决不会与别人雷同。陶渊明笔下的意境常常离不开(1甲),它是作者恬淡自然的胸襟的外化;李白笔下的意境往往有(1乙),它是作者化胸中块垒为不平之气的催化剂;苏轼笔下的意境,常常带(1丙),表现出作者对理想世界的憧憬与追求;陆游笔下的意境时时有(1丁),显示着作者品格的高傲与纯洁。各人各诗的意境各不相同,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的(2甲),有“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2乙),有“无边落木箫箫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2丙),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的(2丁) 等等。
? 意境是作家对自我、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创造,但是这种创造不是靠镂金错采、刻意雕琢得来的,更不能有丝毫的虚假和做作,它是在内容的真实和形式的自然二者结合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独特创造。王国维在强调“真景物、真感情”的同时,提出意境的描写必须做到“不隔”。所谓“不隔”,就是真切自然,如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写登楼所见与登楼者的心情十分真,语言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所创造的意境深刻而独特,可谓千古绝唱。
1. 文中(1甲)、(1乙)、(1丙)、(1丁),应分别填进哪一项?(只填序号)
A.雪 B.梅?C.梦?D.月?E.酒?F.菊 G.松?H.莲
甲______ 、乙______?、丙______、丁______
2. 文中(2甲)、(2乙)、(2丙)和(2丁)应分别填进哪一项?(只填序号)
A.豪放?B.淡泊?C.婉约?D.悲慨?E.雄阔?F.缠绵?G.悲怆?H.朦胧
甲______ 、乙______、丙______ 、丁______?
3. 第一段中,引用王国维的几句话是为了说明意境________,它是________的独特发现和创造。
4.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不仅创造了________的独特意境(不超过4个字) ,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雄心(限六个字),更告诉人们一个朴素的真理:________(限填一个成语)。
5. 本段所阐析的意境审美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甲,F?乙,E?丙,D?丁,B?
2. 甲,H?乙,E?丙,D?J,F?
3. 贵在创造,作家对自我、对生活?
4. 开阔雄浑,努力追求进取,高瞻远瞩
5. 在真实和自然中见独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5分)。
赵本山和学者之争不是一场“二人转”
肖复兴
①前不久,赵本山的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的讨论会上,赵本山和曾庆瑞教授针锋相对的争论成为了新闻。遗憾的是仅仅成为了娱乐版的新闻而已,并没有引起学界更多的关注,认真的讨论自然就更谈不上了。
②其实,争论的焦点,或者说意义,不是赵本山面对批评和质疑的风度与态度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表面的雅与俗的问题,而是关于赵氏小品和喜剧所代表的大众文化的价值判断的问题。曾教授的直言和赵氏的反驳,不过是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矛盾与隔膜所显露出的冰山的一角,远未能深入下去。
③无疑,赵氏自身的魅力和努力,加之与央视互为借水行船,所造成的影响力,是任何一个演员都无可比拟的。无论怎么说,一个演员仅仅借助二人转的民间艺术形式,单刀会一般征服中国长达二十年之久,纵使有再大的局限,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存在理由。如果说有其问题,那么这问题便不仅出在赵氏自身,也出在我们当今的文化思想乃至精神方面,首先缺少更能够为大众所接受的替代形式;或者说,大众的文化需求恰恰与赵氏基本合拍。实际上,他的局限和问题,正是我们自己和时代的局限和问题。如今赵本山牛气冲天,有点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实际上都是我们惯出来的,捧出来的,是我们脚下的泡,自己走出来的。
④从这一点意义而言,我们的艺术界应该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这样的讨论才是,而不应该仅仅是曾教授和赵氏的一场单挑的“二人转”。如果我们还缺乏富有思想性的真知灼见,起码可以如赵氏与曾教授一样当面锣对面鼓直言相对。这不仅牵扯艺术的民主,还关乎艺术家的真诚。十九世纪末期的欧洲艺术界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借鉴的榜样。那时,瓦格纳以不乏讥讽的口吻批评肖邦的孱弱,不过是“妇人的肖邦”。肖邦则对给予过他最大支持的李斯特的炫技的钢琴演奏公开持批判态度,说这样的演奏给予听众的感觉是“迎头痛击”。德彪西更是直抒胸臆地批评辉煌一时的瓦格纳,不过是多色油灰的均匀涂抹,说他的音乐“犹如披着沉重的铁甲迈着一摇一摆的鹅步”……
⑤关键是,这种我们今天无法想象和容忍的激烈批评,不仅是上述少数几个人,而是一种艺术家的集体作业,也没有听说哪位挨了如此激烈甚至在我们看来有些丑化的批评,而如我们这里一样冲天一怒,责问对方是靠批评和质疑吃饭的。回顾欧洲十九世纪艺术的整体辉煌,是因为拥有那样的天空和土壤,才能够造就出一批艺术家,周围都是大树,容易彼此都长成大树,而连接成一片森林。允许自己喜欢的声音,也允许其他声音的存在,才可能出现众神喧哗的场面。
⑥如今我们的艺术殿堂已经差不多成为了市场,扯着高八度的嗓门吆喝叫卖的、屈膝弯腰唱个大喏乞求买的;再弄几个哥们儿、姐们儿当“托儿”,或弄一席酒宴一勺烩出赞不绝口的过年话;为几个红包而将良心与良知一起切碎,卖一碗清水杂碎……不一而足。所以,我们对于今天曾庆瑞教授捅了老虎的屁股,和赵本山回身一吼啸山冈,才如此地不适应,而容易将这样的场面当成了舞台上小品式的笑话或卖点。
⑦缺少了真诚而爽快的批评,尽管是赞扬的好话,尽管是谦逊的态度,艺术却容易成为一锅黏粥没个豆,没有了值得珍视的东西。因此,关于赵氏的小品和喜剧的讨论,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娱乐版或新闻版,我们也不应该仅仅成为看客。因为他们上演的不再是小品,而是严肃的话题。
(选自2010年5月4日《北京晚报》,有删改。)
小题1:关于赵本山的小品和喜剧,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对赵本山小品和喜剧的讨论,不应停留在娱乐新闻的层面。
B.赵本山小品和喜剧风靡一时,完全得力于央视的借水行船。
C.赵本山小品和喜剧能够代表当今大众文化的某些价值追求。
D.赵本山小品和喜剧存在的问题,也是当今时代存在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本文题目“赵本山和学者之争不是一场‘二人转’”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这场争论实际上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之争。
B.这场争论实际上反映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矛盾。
C.这场争论不应被当成舞台上小品式的笑话或卖点。
D.这场争论需要有识之士参与,而不需要众多看客。
小题3:根据文意,瓦格纳、肖邦、德彪西等人有什么突出的优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5分)
小题4:综观全文,作者主要针对哪些人提出了怎样的批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①他们对别人的批评激烈而真诚,(1分)同时也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批评。(1分)
②目的是要说明正是这种态度和风度,造就了欧洲十九世纪艺术的整体辉煌;(1分)我们艺术界的有识之士,应该学习他们的真诚,积极参与讨论,推进艺术民主。(2分)
小题4:①批评赵本山以及某些名人,对别人的批评和质疑,缺乏应有的风度和态度。(2分)
②批评艺术界的学者们对赵本山和曾庆瑞的争论,关注不够,没有认识到这场争论的深刻意义。(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完全得力于央视”不恰当,也离不开“赵氏自身的魅力和努力”。
小题2:“不是一场‘二人转’”,强调的是,我们不能把赵曾之争当作一种娱乐。
小题3:略
小题4: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怀念萧珊(节选)
巴 金
  梦魇一般的日子终于过去了。六年仿佛一瞬间似的远远地落在后面了。其实哪里是一瞬间!这段时间里有多少流着血和泪的日子啊。不仅是六年,从我开始写这篇短文到现在又过去了半年,半年中我经常在火葬场的大厅里默哀,行礼,为了纪念给“四人帮”迫害致死的朋友。想到他们不能把个人的智慧和才华献给社会主义祖国,我万分惋惜。每次戴上黑纱插上纸花的同时,我也想起我自己最亲爱的朋友,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
  她是我的一个读者。一九三六年我在上海第一次同她见面。一九三八年和一九四一年我们两次在桂林像朋友似的住在一起。一九四四年我们在贵阳结婚。我认识她的时候,她还不到二十,对她的成长我应当负很大的责任。她读了我的小说,给我写信,后来见到了我,对我发生了感情。她在中学念书,看见我以前,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回到家乡住了一个短时期,又出来进另一所学校。倘使不是为了我,她三七、三八年一定去了延安。她同我谈了八年的恋爱,后来到贵阳旅行结婚,只印发了一个通知,没有摆过一桌酒席。从贵阳我和她先后到了重庆,住在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门市部楼梯下七八个平方米的小屋里。她托人买了四只玻璃杯开始组织我们的小家庭。她陪着我经历了各种艰苦生活。
  在抗日战争紧张的时期,我们一起在日军进城以前十多个小时逃离广州,我们从广东到广西,从昆明到桂林,从金华到温州,我们分散了,又重见,相见后又别离。在我那两册《旅途通讯》中就有一部分这种生活的记录。四十年前有一位朋友批评我:“这算什么文章!”我的《文集》出版后,另一位朋友认为我不应当把它们也收进去。他们都有道理。两年来我对朋友、对读者讲过不止一次,我决定不让《文集》重版。但是为我自己,我要经常翻看那两小册《通讯》。在那些年代,每当我落在困苦的境地里、朋友们各奔前程的时候,她总是亲切地在我耳边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的确,只有她最后一次进手术室之前她才说过这样一句:“我们要分别了。”
  我同她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但是我并没有好好地帮助过她。她比我有才华,却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我很喜欢她翻译的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小说。虽然译文并不恰当,也不是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风格,它们却是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阅读它们对我是一种享受。她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不愿作家庭妇女,却又缺少吃苦耐劳的勇气。她听一个朋友的劝告,得到后来也是给“四人帮”迫害致死的叶以群同志的同意,到《上海文学》“义务劳动”,也做了一点点工作,然而在运动中却受到批判,说她专门向老作家组稿,又说她是我派去的“坐探”。她为了改造思想,想走捷径,要求参加“四清”运动,找人推荐到某铜厂的工作组工作,工作相当忙碌、紧张,她却精神愉快。但是到我快要靠边的时候,她也被叫回“作协分会”参加运动。她第一次参加这种急风暴雨般的斗争,而且是以反动权威家属的身份参加,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她张皇失措,坐立不安,替我担心,又为儿女们的前途忧虑。她盼望什么人向她伸出援助的手,可是朋友们离开了她,“同事们”拿她当作箭靶,还有人想通过整她来整我。她不是“作协分会”或者刊物的正式工作人员,可是仍然被“勒令”靠边劳动、站队挂牌,放回家以后,又给揪到机关。她怕人看见,每天大清早起来,拿着扫帚出门,扫得筋疲力尽,才回到家里,关上大门,吐了一口气。但有时她还碰到上学去的小孩,对她叫骂“巴金的臭婆娘”。我偶尔看见她拿着扫帚回来,不敢正眼看她,我感到负罪的心情,这是对她的一个致命的打击。不到两个月,她病倒了,以后就没有再出去扫街(我妹妹继续扫了一个时期),但是也没有完全恢复健康。尽管她还继续拖了四年,但一直到死,她并不曾看到我恢复自由。
  这就是她的最后,然而绝不是她的结局。她的结局将和我的结局连在一起。
  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掺和在一起。(选自《随想录·怀念萧珊(四)》,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1.在节选部分,巴金先生简要回顾了自己与萧珊相识、相知到相依为命的历程,在这些文字中,你看到的萧珊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篇怀念萧珊的文章中,作者却写了萧珊“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她翻译的外国小说“译文并不恰当”,“缺少吃苦耐劳的勇气”等,你是怎样看待作者这些话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回忆性散文具有什么特点?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萧珊是一个心地善良、为人诚挚、热爱工作,对文学充满喜爱的文艺工作者形象,她热爱和关心自己的家人,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却又无力反抗当时社会给予她的不公正待遇。(意思对即可)
2.这是作者对自己的爱妻的深刻的理解。作者对萧珊这些性格特点的认识,丝毫不损伤萧珊的形象,也丝毫不消减作者对爱妻的怀念。这样写更真实,更符合巴金“说真话”的性格,因而也最感人。(意对即可)
3.这篇散文情深意远,正气磅礴。记人叙事多用白描,淡淡的几笔,却使人物神情毕现,感人弥深。文笔如行云流水,明快畅晓,处处放笔,而又时时节制。在如泣如诉的回忆中,倾吐了作家对亡妻那绵绵不绝的情怀,渗透了作家对历史深刻的思索。(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正确使用词..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