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滁州西涧①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淮中晚泊犊头②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注】①《滁州西涧》作于德宗建中四年,当时诗人正在滁州刺史任上。②苏舜钦曾被诬陷,削籍为民,流寓苏州。此诗系诗人回苏州途经淮中时所作。
1.简析两首诗中的春草、渡船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分别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作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韦诗中的春草生于幽静的西涧旁,优雅高洁,苏诗中的春草置身低垂的阴云下,娇柔无依。
(2)韦诗中的渡船在春潮,春雨中自在飘荡,苏诗中的渡船在古祠风雨处孤寂夜泊。
2.(1)韦诗体现了诗人超逸脱俗、恬淡闲适的人生态度。诗人怜幽草,听黄鹂,处在一种极其安静闲适的心境。因而即使春潮春雨突然来袭。自然也会和那个自横的野渡孤舟一样,处之泰然。
(2)苏诗体现了命途多舛的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于“春阴垂野”处欣赏“幽花一树明”的生机,于古祠孤舟旁看满川风甫、春潮奔腾的壮阔。压抑,孤寂的现状与壮阔、奋发的精神形成鲜明对比。(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历代文人为了抒“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景物)?
答:历代文人抒“悲秋之情”,常借用的事物(景物)有:?(答出两点即可)
(2)本诗作者借助“排云之鹤”,来表达对秋的迥异态度。请写出你对本诗中“鹤”的形象和体现的人生态度的简要理解。(50字左右)
答:?
参考答案:⑴落叶、悲鸿、衰草、枯木⑵刘诗中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
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①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迷津:化用《论语·微子》孔子让子路问津的典故。
(1)这首诗是怎样围绕“早寒”来写的?(4分)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试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以“木落”“雁南渡”这两个典型景象交代季节——秋季,点明“早”(2分)。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点明“寒”(2分)。(4分)
(2)思归的衷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2分)“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遥望着“天际”的
“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1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中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1分)。(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其他题 古诗文填空。(8分)
(1)子曰,??,非道弘人。子曰,?。不知其可也·(《论语》)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
(3)??,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心非木石岂无感,?。(鲍照《拟行路难》)
(5)??。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6)野哭千家闻战伐,?。(杜甫《阁夜》)
参考答案:
(1)人能弘道?人而无信?(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世间行乐亦如此?(4)吞声踯躅不敢言
(5)楼船夜雪瓜洲渡?(6)夷歌数处起渔樵
本题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咏 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小题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这首诗在表达意旨时,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眼是“有情”;首联“加我”意为“凉风生”是有意有目的的行动;颔联的“驱烟”“卷雾”和尾联的“为君”都把风的活动写得犹如有情有意的精灵。(答出诗眼给2分,能结合两联分析就可得满分)
【小题2】托物言志,借风咏怀,借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寄托自己的青云之志。(比喻,以风喻人,表面写风之有情,实则夸人之不辞辛劳与人欢娱的精神;拟人,“加”“驱”“寻”“卷”“出”“为”等字眼均赋予风以人的情感和意识,将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答托物言志且分析到位给满分,答比喻或拟人给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诗眼”,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诗眼是什么,然后结合全诗来分析。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诗人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这风确乎是“有情”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一般认为,诗词表现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要先总述后分析。本诗,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正当如此。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