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城
[宋]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宋]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漾潆细雨
(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3)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钱?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小题1:就诗歌表达主旨而言,这首诗前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4分)
小题2:清代纪昀评价这首诗:“唐人梅诗不似宋人作意。此首特有情韵。五、六最佳。”
有人说,第六句中的“蜂”字用得极为巧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妙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衬托。梅花生长在偏僻的山路上,还有大风摧残;在山村的篱笆旁稀疏地开着,连行人经过都感到凄凉。写梅花生长环境的恶劣,以其来反衬梅花品格的高洁。(4分)
小题1:晴天里,傍晚天气渐寒,清水照着梅花的影子,优美动人,淡淡的幽香吸引着蜜蜂飞舞。梅花尽管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但仍然有蜂 来光顾,“蜂”字从侧面烘托出梅花的美好和幽香,体现了梅花美好的品性和气质。(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如果仅看前四句,我们仅仅看到梅花生长的地点,有的在大路上,有的在材篱旁,给人的感觉挺可怜的。可是从题目来看,诗人有感,这感是感动,感动于梅并没有因环境恶劣而放弃生长,所以根本还是赞梅的精神。越是恶劣的环境,越是衬托梅的精神。
点评:本题不难。答此类题要读懂诗句,并且要利用题目或注释等帮助理解。并且要明确表现手法是为主旨或思想服务的。
小题1:本题通过重点字词来表现梅的精神。如照字,梅花照水显示其美好的姿态,数蜂来,显示其香。所以梅花美,梅花香,所以这属于侧面描写。用蜂来展示梅的品质。
点评:本题不难。此类题比较巧妙的用诗句中蜂字设题,来考查鉴赏表现手法。所以不管题目如何变化,都要以不变应万变,即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1,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2晚3, 山山黄叶飞。
【注释】①已滞:谓羁留甚久,悲于长江,故江水也因之而不畅。
②高风:指秋风。?③晚,指晚秋。
小题1:从一、二句中的哪两个字,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感情?(5分)
小题2:三、四句的写景有何作用?(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悲”“念” (各1分) 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羁旅之愁(2分)、思乡之痛(1分)
小题2:后两句对一二句所写之情起映衬烘托作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象,映衬凄寂心情,飘零旅况,映衬旅思乡愁。(寓情于景、以景结情也正确,分析言之成理即可。)(手法3分,分析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注释,抓住关键词来体会理解作者的情感。一个“悲”字体现了客旅久滞的羁旅之愁;一个“念”字体现了思归未归的思乡之痛。答题时,要抓住“悲”“念”所给人带来的丰富的想象与共鸣感分析作答。
小题2:在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中,景物描写一般都是为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起着衬托作用,所以答题时,可先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再由景物描写所起的衬托作用来答出作者情感。如诗歌最后两句渲染了秋季凄凉的气氛,是为了衬托作者的凄寂心情及思乡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之笔,决定了全词的情调。请问:这首词的情调是愉快的还是愁苦的?请简述理由。运用的又是怎样的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首词的情调是愁苦的。从表面看,似乎是愉快的,全词的景物多是春日清丽之景,但是“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至“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破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这里作者用的是反衬的艺术手法。(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满江红?江行
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①辛弃疾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他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姜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了卓越军事才能雨爱国热忱。但他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却遭受排挤,经常被调来调去,先后担任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年届40,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在途中的抒怀。②“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是化用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小题1:这首词蕴含着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这首词在表达技巧方面有何特点?请作简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词通过对往昔英雄人物的追忆与今朝他们“了无陈迹”的叹息, 作者既渴望能如英雄一样建功立业,又深以“旌旗未卷头先白”为憾;同时,还对自己这样“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被朝廷调来调去的4之行感到失意和无奈。
小题2:这首诗因江行兴感,却没有对江上和岸上的景物作任何具体描绘,而是将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有机的结合,采用了一种直抒胸臆的方式,来指点江山、怀古论今,感叹人物命运
人事多乖,抒发胸中的郁闷与不平。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时注意结合诗歌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要词语作答,注释注意:“经常被调来调去”,表情达意的词语:“长为客”“了无陈迹”“人已去”“叹”“头先白”。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小题2: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是抒情方式的考核,注意结合诗歌分析“直抒胸臆”和“怀古伤今“的手法的运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