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21——22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睛池馆①燕争泥。沈郎②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③啼,此情唯有落花知。
注:①池馆:周围有水池的屋子。②沈郎:即多病的诗人沈约,这里指词人自己。②鹧鸪:一种鸟,其啼声俗谓似"行不得也哥哥"。
21.请简要分析上阕是通过哪些意象写出了怎样的情景。(4分)
?
22. “此情唯有落花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
参考答案:21.在上阕中,作者抓住春天景象的典型意象,(1分)通过微风、轻云、碧水、晴空和争泥春燕等意象(2分)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1分高@考☆资&源*网)
22."此情唯有落花知!"拟人手法。(2分) 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和思念故旧亲人的感情。(2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九日齐山登高
作者: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释:①此诗写于杜牧被贬任池州(在今安徽南部,北临长江)刺史其间。②牛山:《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游牛山时,面对美景,因感叹人生短暂而流泪。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了诗人和朋友在重阳佳节携酒登山,远跳长江,江南的景色已初显秋意。
B.颈联中,诗人想以酩酊大醉来酬答朋友的情谊,不为夕阳西下、人生迟暮而感伤。
c.尾联中,诗人借典故抒怀,既点明了人生的短暂无常,又表达出了悟生死的释然。
D.全诗在记叙中写景,在叙事中抒情,于议论中用典,情景交融,意蕴丰厚,兴寄高远。
②首句“江涵秋影雁初飞”形象地描绘了无限的“秋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一个“涵”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江水------------------ ------------------、的特点。(2分)
③有人评价这首诗“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①(3分)B
②(2分)清澈、平静、浩渺(答出其中两个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③(5分)要点:在颔联中诗人感叹活在尘世上,难得开心一笑(1分),因此,重阳登临之际,便应头插菊花,尽享欢乐(1分)。“尘世难逢开口笑”表达抑郁之思(1分),“菊花须插满头归”表达旷达之情(1分),一个虽遭贬谪但却乐观旷达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1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1)B:“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
(2)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可以体会到江水的清澈、平静。
(3)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夜曲
沈约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
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
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小题1:“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这两句诗中连用“纵”“横”“直”三个动词,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这首诗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在这两句诗中交错使用了“纵”“横”“直”三个动词,借银河和北斗方位的变化,形象地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而女主人公长夜不眠,仰望夜空的景象反映了其内心的愁苦。
小题1:思念的痛苦和眼泪无人能了解,一夜无眠,听着报晓的鸡鸣声只能独自叹息,表达了女主人公因思念久出不归的心上人彻夜难眠的孤独、悲愁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此处考查“纵”“横”“直”三个动词的作用,时间的流逝反映了其内心的愁苦。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答出因何而“零泪”“叹息”,就是女主人公的感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①。
[注]①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困惫状态。
(1)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此诗的第三联有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你指出这两个字并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两个字是“喧”和“狎”字。鹊声“喧”为“喧闹、喧哗”之意,借喜鹊的呜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狎”是“亲热、游戏”之意,雨霁天晴,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这两个字写出了动物在雨洗日照后的山中自由、欢快的情景。(意对即可)
(2)表达了作者对怡人山色的喜爱之情。首联用拟人化手法写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地“议”天阴天晴。颔联描绘了夏日山中雨后凉爽惬意的景象,“荷雨”“坝风”说明风雨不大,让人舒服。颈联写喜鹊喜晴,鸥鸟嬉戏的情景,尾联写经过雨洗日照后的明净秀丽的山色能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此处运用拟人化手法加强艺术感染力。(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小题1:“白云红叶两悠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加以分析。(4分)
小题2:有评者说,全诗无一笔写月,而处处见月,正如司空图所说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从实景角度看,写了夜晚看到的云之洁白和枫叶之红艳(1分);从虚的角度看,具有象征意义,写出了“白云”的浮游和“红叶”的飘逸(1分),借助景物,表现了诗人悠闲清静的心境(1分)。
小题2:同意。前两句写清亮的溪水绕着翠绿的青山,澄碧的天空倒映于水中,两者澄鲜一色(1分),正是因为有皎洁的月光,诗人才在秋夜中欣赏到水之清,感受到山之碧。(1分)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而生的超尘脱俗、心旷神怡之感。(1分)全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所有景物和感受都是受到月光的笼罩,而全诗不着一月字,“尽得风流”。(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清溪:清澈的溪水。
碧山头:碧绿的山头。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
澄(chénɡ)鲜:明净、清新的样子。
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动的溪水像秋色一样明朗澄dènɡ清。
隔断红尘三十里:指溪水距离有人家的地方有三十里路的远。“三十”非确数,只是写其远隔人世,写其幽深。红尘,佛教徒把人间称为红尘。此泛指人世间。
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这句与上句在一起,是说溪流隔开人间真是遥远,那溪上的白云,那山间的红叶,该是多么悠闲自在!同时这一句也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小题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意思是:诗歌的含蓄是以具体的形象表现思想感情,无须用抽象的语言加以任何说明。这是对诗歌要求含蓄的一种精巧的阐释,强调诗歌的艺术形象,讲究诗歌要发人兴味。看题目的意思是问,全诗不着一个“月”字,可是却把月色完全表现出来了。答题就要分析景物中所蕴含的月色的特点以及给人的感受。如果答“不同意”,理由充分可酌情给分。
本题难度:一般